2021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9
11 论民本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桀.纣(jié)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曳.兵(yè)B.邪侈.(chǐ)饿莩.(piǎo)社稷.(sù)鸡豚.(tún)C.数罟.(ɡǔ)孝悌.(tì)鹯.(zhān)走圹.(kuànɡ)D.丧.死(sānɡ)洿.池(wū)仓廪.(lǐn)狗彘.(zhì)解析:B项,“稷”应读“jì”。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解析:B项,“爵”通“雀”;C项,“无”同“毋”,不要;D项,“颁”通“斑”。
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变置:改立。
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解析:B项,“或”,有的人。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者”字结构,译为“……的人”。
B项,介词,按照/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D项,介词,替/介词,被。
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论民本》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教研组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形、衣、王、诸、盍、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一、课前预习1.题目解说孔子的“仁”更多的侧重于理论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持续,表现的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的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主义的要求。
他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2. 关于《孟子》《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共七篇,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和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3.正字音社稷.(jì)粢盛..(zī chãnɡ)圹.(kuànɡ)鹯.(zhān)苟为不畜.(xù)胥.(xū)溺.(nì)閧.(hònɡ)沟壑.(hâ)仓廪.(lǐn)邪侈.(chǐ)狗彘.(zhì)赡.(shàn)庠.序(xiánɡ)孝悌.(tì)二、夯实基础1.通假字为丛驱爵.者(爵,通“雀”,鸟雀)放辟.邪侈(辟,通“僻”,邪)是罔.民也(罔,同“网”,用网捕捉。
陷害、坑害的意思)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牺牲..既成,粢盛既洁(古义:名词,祭祀用的牲畜。
今义:①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②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3.词类活用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动用法,为……而死)是罔.民也(名词作动词,通“网”,用网捕捉。
陷害、坑害的意思)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施刑)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做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名词作动词。
《论民本》练习题1.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找有误(或不全面)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C.涂有饿莩(莩通殍)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下面属于同一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A.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谨庠序之教B.①填然鼓之②树之以桑C.然而不王者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用心一也7.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加.少加:更。
检.检:通“捡”,捡拾。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论民本》第三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4、论民本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孥.nú粢盛..ī chéng 庠.序iáng 思戢.íB邪侈.chǐ茕.独qióng 勿.施wù鳏.寡guānC哿.矣gě糇.粮huó鹯.也hàn 走圹.uàngD爰.方uán 戚.扬qī仓廪.ǐn 狗彘.hì解析:B“勿施”的“勿”应读“wú”。
答案: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爰.方启行(爰,于是)B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C得.乎丘.民(得,获得)(丘,众)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助词,无义)解析:D“胥”不是句首语助词,而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兽之走圹也 B思戢用光C是罔民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解析:B“戢”通“辑”,和睦。
C“罔”同“网”,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
D“颁”通“斑”。
A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A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驱而之.善壮者散而之.四方者B斯.得天下矣弓矢斯.张C为.渊驱鱼民为.贵D及.陷于罪爰及.姜女解析:A项中的“之”都是“往,走向”,动词;B项中“斯”分别是连词“就”和代词“这”;C 项中的“为”分别是介词“替”和助词“是”;D项中的“及”分别是动词“等到”和连词“和,在一起”。
答案:A5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而民莫之死也C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D于王何有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而D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C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A树.之以桑老者衣.帛食肉B死.其长矣莫之死.C从而刑.之犯罪人不驽.D无夺.其时王如善.之解析:A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种”,“穿”;B项全都是为动用法,意思都是“为……死”;C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施刑”,“牵连妻子儿女”;D项分别是使动用法“使……丧失”,和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
11 论民本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社稷.(jì) 粢.盛 (zī) 走圹.(kuànɡ)症结(zhènɡ)B.沟壑.(hè) 仓廪.(lǐn) 奚.暇(xī) 狗彘.(zhì)C.孝悌.(tì) 庠.序(xiánɡ) 忖.度(cǔn) 不赡(shàn)D.驱爵.(què) 囹圄.(yǔ) 碑帖.(tiè)所恶.(wù)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指平日积聚,储藏C.河内凶.凶:凶恶D.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论民本》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社稷.(jì)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驱爵.(què)B.祭祀.(sì) 粟.米(sù) 勿.施(wù) 曳.兵(yè)C.数.罟(chù) 洿.池(wū) 鹯.(shàn) 走圹.(kuànɡ)D.丧生(sāng) 鸡豚.(tún) 饿莩.(piǎo) 狗彘.(zhì)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牺牲..既成(祭祀用的牲畜)B.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C.请.以战喻(请允许我)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鹯也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下列加点字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王无罪.岁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诸侯危.社稷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耽误。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jì)粢盛(shèng)桀纣(zhòu)···B所恶(wù)走圹(kuàng)不赡(shàn) ···C仓廪(lǐn)孝悌(dì)狗彘(zhì)···D艾草(yì)鸡豚(tún)庠序(xiáng) ···二、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积聚,储藏)·B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C诛之,则不可胜诛(责骂)·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埋怨)·三、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B则诸侯皆为之驱·壮者散而之四方者·C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四、下面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丛驱爵者,鹯也B.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五、下列句式结构相同的两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B.为丛驱爵者,鹯也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六、翻译下面句子。
1.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译文:2.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译文:4.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5.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译文:七、阅读下面课文选段。
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第11课 论民本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社稷.(jì) 粢.盛(zī) 走圹.(kuànɡ) 症.结(zhènɡ) B .沟壑.(hè) 仓廪.(lǐn) 洿池(wū) 狗彘.(zhì) C .孝悌.(tì) 庠.序(xiánɡ) 忖.度(cǔn) 不赡.(shàn) D .驱爵.(què) 囹圄.(yǔ) 碑帖.(tiè) 所恶.(wù) 答案 A解析 “症结”的“症”应读zhē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B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畜:指平日积聚,储藏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几 D .养生丧.死无憾 丧:办丧事 答案 C解析 数: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答案 A解析 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表判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B.填然鼓.之C.树.之以桑D.请以战.喻答案 D解析D项战:动词作名词,战争。
A项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B项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
C项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牺牲..无饥矣..既成,粢盛既洁B.数口之家,可以C.材木不可..矣..胜用D.五十者可以衣帛答案 C解析C项“不可”古今义均为“不可以,不能够”。
A项“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021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粢盛..( ) ②圹.( ) ③鹯.( ) ④弃甲曳.兵( ) ⑤庠.序( ) ⑥孝悌.( ) ⑦鸡豚.( ) ⑧狗彘.(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艾⎩⎪⎨⎪⎧ 艾.蒿 惩艾. ②爵⎩⎪⎨⎪⎧ 为丛驱爵. 爵.位 ③王⎩⎪⎨⎪⎧大王. 然而不王.者 2.辨形组词①⎩⎪⎨⎪⎧ 纣 忖 村②⎩⎪⎨⎪⎧ 獭 懒 籁 ③⎩⎪⎨⎪⎧ 赡 瞻 澹 ④⎩⎪⎨⎪⎧ 暇 遐 瑕3.词语解释①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渊驱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庠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孝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默写①民为贵,______________,君为轻。
②得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其民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其心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整体感知1.实词(1)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通“________”)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道路) (2)古今异义①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②河东凶.亦然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①王⎩⎪⎨⎪⎧ 虽欲无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②治⎩⎪⎨⎪⎧奚暇治.礼义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衡下车,治.威严 (4)词类活用 ①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欲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 ①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以⎩⎪⎨⎪⎧ 莫以.告 祭祀以.时 树之以.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3.文言句式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_____________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③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④莫以告:______________4.翻译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层探究1.孟子民本思想有何进步性?2.孟子民本思想有何局限性?三、技法迁移比喻论证[文本回顾]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技法点拨]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说理,比喻评价。
注意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运用示例:比喻描绘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比喻说理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比喻评价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技法运用] 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150字左右。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27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zī chénɡ)B.为丛驱爵.者(jué),鹯.也(zhān)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kuànɡ)D.谨庠.序之教(xiánɡ),申之以孝悌.之义(tì)2.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山岳)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牲畜)C.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D.奚暇治.礼义哉(治理)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为渊驱鱼者,獭也B.此之谓也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如之何则可也5.下列加点词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分)( )A.从而刑.之B.树.之以桑C.衣.帛食肉D.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6.翻译下列语句。
(6分)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民本》第二段论证了什么观点?作者为了论证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0题。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