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心脏泵血功能1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2
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五项指标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去收缩末期容积,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最基本指标。
2、每分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又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心指数:在静息、空腹情况下,动物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指数可以进行不同品种与个体间心脏泵血功能的比较。
5、心做功量:血液能够在血管内流动,其原始动力来自于心做功。
心脏收缩将血液由压强较低的静脉推送到压强较高的动脉,并且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即心脏做功包括压强能和动能两部分,其中动能占的比例很小。
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
与心输出量相比,心做功量是评定心泵血功能更为全面的指标。
基础知识心脏泵血的理解
基础知识的心脏泵血的理解主要涉及到心脏的功能和其生理作用。
心脏是一个强健的肌肉泵,主要功能是将血液泵到全身各部位。
通过这一功能,心脏为身体组织和器官提供必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回收并清除代谢废物。
在心脏泵血的过程中,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对血液的驱动作用至关重要,这个过程称为心脏的泵功能或泵血功能。
每一次心跳都是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运动的结果,而这一运动过程能推动血液通过主动脉流出心脏。
具体来说,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泵入主动脉,并通过动脉系统将血液分配到全身各组织。
而当心脏舒张时,血液通过静脉系统回流到心脏,为下一次射血做准备。
此外,心脏泵血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肌细胞的内在特性、心肌收缩力、血压、心率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确保心脏能够有效地泵血,满足身体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总的来说,基础知识的心脏泵血的理解是:心脏通过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并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阐述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功能主要是射血功能,能够将静脉回流的血液,经过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射入大动脉,然后血液随动脉的分支分布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能够满足机体的需要。
心脏的工作效能可用心排血量或者心搏量来代表。
影响心脏作功的因素主要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的收缩力、心率及心肌收缩力的协同性。
左右心室泵血机制相似,且几乎同时进行,现以左心室为例,说明心脏泵血的过程。
1、心室收缩:
心脏先进行等容收缩,使心室内压力增高,此时心室内压力大于心房内压力,二尖瓣关闭,使血液不至于回流入心房,但此时心室内压力小于主动脉压力,因此主动脉瓣是关闭的,心房暂时处于封闭状态。
当心室肌继续进行收缩,压力再次升高,大于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瓣。
2、心室舒张:
左心室把血液射入主动脉后,压力下降,主动脉瓣关闭,而此时压力依旧大于心房内压力,二尖瓣不开放,心室暂时处于封闭状态。
心室肌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下降,当小于房内压时,二尖瓣开放,心房内血液充盈至心室。
随着血液充盈量增多,心室内压力增大,然后二尖瓣关闭,之后再进行新一轮的心室肌收缩与舒张运
动。
右心室的泵血过程与左心室相似,由于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压的1/6,因此右心室内压力变化幅度比左心室小得多。
心脏的泵血功能名词解释生理学心脏的泵血功能是指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应养分和氧气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生理学中被称为心脏的泵血功能,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心脏的泵血功能进行名词解释和生理学探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
心脏是位于胸腔中央的维持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两个阶段泵动血液之前,需要明确的是泵血功能涉及到的一个名词——心肌收缩。
心肌收缩是指心肌细胞收缩的过程,由心脏内的传导系统和激素调控共同控制,产生的力量推动血液向体循环和肺循环传递。
心肌收缩与心脏的泵血功能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血液的循环。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心脏内的电信号传导系统进行调节的。
这个系统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等组成。
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产生电信号并传导到房室结,这样心房就会收缩。
接着,电信号通过希氏束传导到心室并引发心室的收缩。
这个电信号传导系统为心脏的有序收缩提供了保证,确保了有效的泵血功能。
除了电信号的调节,激素也在心脏的泵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它通过了刺激心脏细胞的肾上腺素受体,增加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收缩力。
这样,心脏的泵血功能就会得到增强,在应对一些应急情况时,比如运动、恐惧或其他刺激时可以调动更多的能量。
此外,与心脏的泵血功能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心排血量。
心排血量是指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液量,通常用毫升/分钟来计量。
它是由每搏输出量(每次心脏收缩时排出的血液量)和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两个因素决定的。
心排血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心脏对全身血液循环的适应能力和供应各个组织的血量。
除了心排血量,还有一个与心脏的泵血功能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心脏的灌注压。
心脏的灌注压是指血液通过冠状动脉进入心脏的压力。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当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时,会导致心脏的灌注压降低,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考纲要求】 1.⼼脏的泵⾎功能:①⼼动周期的概念;⼼脏泵⾎的过程和机制;②⼼脏泵⾎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分数、⼼指数、⼼脏作功量;③⼼脏泵⾎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率对⼼泵功能的影响。
2.⼼肌的⽣物电现象和电⽣理特性:①⼯作细胞和⾃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肌的兴奋性、⾃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电图的波形及⽣理意义。
3.⾎管⽣理:①动脉⾎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静脉压、静脉回⼼⾎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④组织液的⽣成及其影响因素。
4.⼼⾎管活动的调节: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迷⾛神经、交感缩⾎管神经纤维;②⼼⾎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肾素-⾎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流特点和⾎流量的调节。
【考点纵览】 1.⼼脏每舒缩⼀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率有关。
⼼率增快,⼼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脏泵⾎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期、减慢射⾎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的容积不变,压⼒增⾼。
快速射⾎期⼼室内的压⼒⾼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液快速由⼼室流向动脉,⼼室容积缩⼩,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室内压⼒达峰值。
减慢射⾎期⼼室内的压⼒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液继续流⼊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期。
3.⼼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低于动脉压,但⾼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内的容积不变,压⼒降低。
快速充盈期⼼室内的压⼒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液快速由⼼房流⼈⼼室,⼼室容积增⼤。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差减⼩,⾎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
心脏泵血过程有7个时期,分别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
因为左、右心室的泵血过程相似,而且几乎同时进行,所以现以左心室为例,说明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射血和充盈的过程,以便了解心脏泵血的机制。
1、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心室内的压力立即升高,当室内压升高到超过房内压时,即推动房室瓣使之关闭,因而血液不会倒流入心房。
但此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因此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
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前的这段时期,心室的收缩不能改变心室的容积,故称为等容收缩期。
此期持续约0.05秒,此期特点是室内压上升最快。
2、快速射血期:在射血的早期,由于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液量较多,血液流速也很快,故称为快速射血期。
此期持续约0.1秒,特点是快速射血期末是左室压和主动脉压最高。
3、减慢射血期:在射血的后期,由于心室收缩强度减弱,射血的速度逐渐减慢,故称为减慢射血期,此期持续约0.15秒。
4、等容舒张期:射血后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反流,推动半月瓣使之关闭,但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故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
从半月瓣关闭至房室瓣开启前的这一段时间内,心室舒张而心室的容积并不改变,故称为等容舒张期。
此期持续0.06~0.08秒,特点是室内压下降最快。
5、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启初期,由于心室肌很快舒张,室内压明显降低,甚至成为负压,心房和心室之间形成很大的压力梯度,因此心室对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可产生“抽吸”作用,血液快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容积迅速增大,故这一时期称为快速充盈期。
持续约0.11秒,在快速充盈期内,进入心室的血液量约为心室总充盈量的2/3。
6、减慢充盈期:随着心室内血液充盈量的增加,房、室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减小,血液进入心室的速度也就减慢,故心室舒张期的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约0.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