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俄汉成语在构成及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 格式:pdf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
俄汉成语对比浅议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圈,俄汉成语的交流深刻而精彩。
虽然,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和构词方式有许多不同,但是,一些成语的内涵与含义在这两种语言中仍然是相同的。
本文将以俄汉成语为研究对象,并以对比的方式来比较这两种语言中的成语。
首先,从文化历史角度来探讨俄汉成语对比,中国成语传统上指的是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它表达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例如,“乐极生悲”这个成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表达了人们在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要面对痛苦和悲伤的事实。
而俄语中的成语则有着更加现代的文化内涵,它是一个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以及关于每一个人生活角色,成功和失败的展示。
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它所要强调的无非就是一旦做出决定就要坚持下去,无论一句话或者一个决定,都要承担它带来的后果。
其次,从语言和谐度的角度来看,中国成语主要是以谐音、对仗和联想等方式来传达意义,例如“声色相吸”和“一语双关”,它们的意思都可以从两个词的发音上联想出来。
而俄语成语则更强调形象性和句法的运用,所以,在俄语中,一些成语会根据上下文来变换其含义,以此来表达复杂的意思,例如“无风不起浪”,它可以表示形势变化不定、有多大力量也难以阻挡或是风吹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造成的负面影响。
再者,从含义的深度上来看,中国成语多是比喻性的,以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和自然界的现象作为比喻,来表达抽象概念,例如“天衣无缝”,它比喻了事情顺利、完美而且没有缺陷。
而俄语成语则更强调对人性和人生的认知,它们多以动物或者自然界当中的特性来表示,例如“乌鸦喜乌鸦苦”,它警示人们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拉近,因为自己短处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喜乐。
总而言之,俄汉成语的对比探讨能够发现这两种语言在文化内涵、语言和谐度以及含义深度上的异同,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两种语言,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因此,未来可以通过俄汉成语的深入研究和比较,来提升双方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俄汉成语对比浅议俄汉成语是两大古老文明,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文化精髓,在我们语言与文化沟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对比,深入剖析俄汉成语的不同,探讨俄汉成语的共同精髓,以及这些成语如何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文化沟通。
首先,我们从俄汉成语的起源上来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俄汉成语有其独特的语言渊源,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精髓,而且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有句著名的“言为心声”,而俄罗斯有句著名的“撒网分捕”,这些成语都源于当地的文化,但反映出不同思想观念。
其次,我们来看看俄汉成语的不同。
俄语中有“蜻蜓点水”这个成语,用来描述温和的努力;而中国有“滴水穿石”这个成语,用来描述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都表达了“一点一滴的努力”的概念,但表达方式有差异,前者用轻、轻薄的“蜻蜓”来比喻,后者用坚实、坚韧的“滴水”来比喻,可见俄罗斯和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此外,从俄汉成语的使用上看,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
由于俄罗斯“撒网分捕”的概念特别强调“分捕”,非常强调坚持与耐心,因此,在英雄的事迹叙述中,俄罗斯人经常使用“撒网分捕”来表达炽热的精神和毅力,而中国则更偏向“千里挑一”这样的成语,来表达英雄的果断与勇敢。
最后,我们从俄汉成语的传播上来看,两者相对比较融洽。
近年来,俄汉成语的交流更加广泛,无论是艺术品、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的言语沟通,都体现着俄罗斯与中国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也促进了两种文明的深度融合。
由此可见,俄汉文明的交流与对比,对于我们快速识别两种文化特点、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俄汉成语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也都是源于一种文明,都表达了同样的基本原则:注重恒心、勇气和努力。
这些成语在两种文明中的传播与对比,促进了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使两种文化语言的融合有所提高,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深度、宽广的俄汉文化精髓,成为彼此文化沟通的桥梁。
汉俄成语翻译构式研究
汉语与俄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它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交流,有必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构式翻译。
关于“汉俄成语翻译构式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
比如,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语和俄语的成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意义的代表。
然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何把两种语言的语法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另一方面,汉语和俄语中有很多相同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此,可以从文化内涵上进行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这两种语言中同一个成语的内涵及翻译差异。
再如,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可以从句法上分析汉语和俄语的成语,以及成语在不同语言表达中的差异。
另外,可以对不同成语的内涵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在汉俄翻译中的实际表达方式,以及确定不同词组的含义和构式。
最后,从话语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可以分析和比较汉俄成语在实际语言交流中的使用及其对于交流的影响。
例如,可以比较交谈对话中翻译汉俄成语的程度,观察汉俄成语对交流的促进作用,以及汉俄成语的使用及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汉俄成语翻译构式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也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话题。
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
地理解汉俄成语的翻译,还可以为汉俄语言交流提供重要的参考。
中文摘要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短小却含义深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语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
汉语成语浓缩了很多文化典故和生活中的哲理,可以丰富学习者关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因此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俄中的文化差异以及汉、俄两种语言结构的内在差异性给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以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的具体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讨论了形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并指出了消除偏误的具体教学策略。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的教学提供帮助。
全文共分6章:第一章,引言部分。
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并简要分析了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的现状。
第二章,关于汉俄成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本章从中、俄两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语言等角度对比分析了汉俄两种语言中成语的主要差异。
第三章,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
本章以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的情况为例分析俄罗斯留学生在汉语成语学习中的偏误类型以及形成这些偏误的具体原因。
第四章,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以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为参考,重点讨论了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五章,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
本章根据目前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中的偏误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态度、教材编写及具体教学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六章,结论。
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偏误分析;教学策略AbstractIdi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It is short, but it is meaningful. Idioms concentrated a lot of cultural allusions and philosophy in life, can enrich the learners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foreign students to learn the idioms of the country un which they are located.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he situation of learning Chinese idioms,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mistakes in the studying process for Russian students,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mistakes, and points out the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to eliminate mistakes. I hope this paper can help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dioms for Rus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In the first chapter we will give a introduction of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and the importance of idiom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flaws and the methods of this study.In the second chapter on the Chinese and Russian idiom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tudy. In this chapter,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idiom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culture and language.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types of mistakes in Chinese idioms for Russian students will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these mistakes also will be analyzed.In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dioms for Russian student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Chinese idioms teaching for Russian students.I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Russian students Chinese idioms .This chapter forwar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extbook preparation and specific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Russian idioms.Chapter six, conclusion.Key words: Chinese idioms; problem analysis; questioning and strateg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引言1.1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7)1.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研究现状 (8)1.3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9)第二章关于汉俄成语的对比分析研究2.1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10)2.2不同人文环境中的成语类型 (12)2.3语言不同成语的构成方式不同 (14)第三章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及原因分析3.1成语误用 (16)3.2成语缺位 (23)3.3偏误的主要原因分析 (23)第四章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4.1成语教学定位不准确 (25)4.2大纲对成语掌握要求偏低 (26)4.3教材编写方面的不足 (28)4.4教学方面的不足 (30)第五章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5.1强调成语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31)5.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 (31)5.3教材编写方面 (36)总结 (40)参考文献 (41)致谢 (42)第一章引言1.1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汉俄语言中的成语及俄国留学生汉语成语的教学问题。
从俄汉成语结构对比中分析对译方法李玲【摘要】俄汉成语浓缩着两国语言的精华,它们是两国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通常在政治、经济、文艺、科技等方面都会广泛地使用四字成语.四字成语简洁明了,同时更有利于对两国民族成语结构对比分析,通常这里的结构,都是由语法结构和外在结构构成,也就是成语组成成分的排列次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具有修辞功能、语义内涵、文化价值,四字成语在实际生活中有固定模式,这种固定模式不易掌握但又必须掌握.通过对饿汉成语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俄汉成语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发展.【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对比;语法结构;互译【作者】李玲【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5在俄汉语中含有大量成语,俄汉成语是俄汉两民族一直以来使用语言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固定性是俄汉成语的特色结构,主要表现在结构成分固定和成分之间关系的固定。
要研究俄汉成语结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结构模式,二是结构类型。
从结构模式角度来说,在俄语成语中不会出现典型结构模式,一般会表现出其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汉语成语则具有典型四字格模式。
俄汉成语在结构类型上可以分成多种类型。
1.俄语成语结构模式俄汉成语都具有结构模式概念,但他们各自所指的内容又是不同的。
在俄语中意见不一致:Телия认为“成语单位是不可能模式化的结构。
”ожегов承认,“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构建词组的固定句法模式,这种固定句法模式一般与自由模式不同,因此会出现具有现成的固定意义,当我们用合适的词汇来填充此模式时,现成的固定意义就表现出其意义已经为模式的意义所预先决定的词组”,即成语单位。
起先都是由具体的词组或是句子转义的成语。
俄语成语大多都是由具体词组或者是句子转义而出,俄语成语没有一种典型的结构模式。
俄汉动物成语比较
,结构清晰
众所周知,俄罗斯与汉语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在其中也存在许多共同的成语。
其中,俄文中的“без головы не воевать”与汉语中的“不可不防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前者意为“无头苍蝇张冠李戴”,是比喻战争时要有头文官,莫谈取胜;后者则指“未及防备就遭殃”,是对失败前所缺乏的预防意识的警示句。
另一对是“быть на чужом дворе”与“别人家里蹲”,前者意为“处于他人掌握之中”,而后者是指“被他人统治”的比喻,同样也蕴含着强烈的警示意义。
例如,两者都蕴含着“防范谨慎,不要轻易被外界误导”的寓意。
一对中会出现三句成语,比如“Главное - не терять голову”、“Кто торопится тот
проигрывает”与“慢工出细活”。
前者表达了“耐心等待,不要轻易走投无路”;而后者则是
强调“不要操之过急”以免失败。
可见,俄罗斯
成语与汉语成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反映出俄罗
斯和汉语文化在历史上的血缘关系。
总之,俄汉动物成语虽然内容有着许多不同,
但是意义却有着一致的趋势。
这些成语多少都彰
显着一个共同的信条:谨慎、计算、宽容和耐心,而这些个品质恰恰就是俄罗斯和汉语文化在面对
不断挑战时,所拥有的古老哲学思想。
探索研究浅论俄汉成语在构成及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王晓玉(石家庄学院 河北省 050035)摘 要 通过对具体成语词汇的对比,我们可以将俄汉成语划归为三大类别。
其中,具有相同意义,构词和表现形式相近,只是某些特定用词不完全相同的成语最为普遍,这种语言现象也客观反映出语言作为广泛的交流工具,能反映出大多数人群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意识的特点,也正是这点构成了语言间翻译的基础。
关键词 俄语 汉语 成语 互译成语是指词汇不可分割、语义完整、以现成语言单位形式在实际交际中反复使用的词的固定组合或词的非自由组合。
在世界各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及对事物的认知观念造成了各民族语言中成语的产生。
成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习惯、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诸多信息。
研究特定语言中的成语,对于更好地掌握该种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严格来说,在俄汉语言的研究领域,对于成语这个概念的认知是有所区别的。
汉语中的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汉语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
关于俄语语言中所谓的成语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多种观点,俄语单词фразеология有时被某些学者翻译为“熟语”。
这就出现了一种语言现象,即汉语的熟语概念是指包括汉语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等常用词汇的综合体;而俄语单词фразеология所表示的范围则包括俄语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俗语、名言、复合术语、虚词结构等等。
目前,在俄汉翻译领域,很多时候仍沿用传统的方式,将фразеология等同于汉语中所指的成语。
这样,在俄语研究教学中,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俄汉成语互译的问题。
如何在俄汉这两种语法和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的语言间实现成语的准确互译一直是一个学术界不断探讨的课题。
众所周知,语言形式的差异决定了不同语言中的成语在构成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通过研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民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不是封闭的,都存在和其他民族的广泛交流,这样就造成了不同文明间存在对许多事物有相同认知的现象。
这种现象也明显的体现到语言的表达上,对于成语则体现在部分特定成语的构成及表现形式的相似性和共同性。
通过对具体成语词汇的对比,研究构成成语的语素和组成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翻译时将俄汉成语划归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成语完全等效,有着相同意义,相同构词、相同表现形式、相同的修辞色彩;第二类成语具有着相同意义,构词和表现形式相近,但成语中的特定用词不尽相同;第三类成语只具备相同的意义,但构词、表现形式和特定用词都不同,词语的产生往往更多来源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事物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一些具体成语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好的发现这些特性:俄语成语:можнопопальцам пересчитать(可以用手指头数出来)С гулькин нос (像鸽子的嘴)как сельдей в бочке(多得像罐头里的鲱鱼一样挤)汉语成语:屈指可数 (Одним пальцем можно王晓玉 浅论俄汉成语在构成及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三、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它是教师引导向上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一)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产生荣辱感。
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识、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的反馈、巩固、深入所用。
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
如在进行《谁的心灵美》一课教学后,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上课了还不罢休,丙同学把自己的新书递给乙同学,并说:“别叫,课后再把这件事查清楚。
”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为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想到集体,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
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没有有意去损害他人,但为了个人的利益,影响大家上课,这种行为也是不美的。
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很自然地对丙同学产生敬佩、光荣、羡慕、向往的情感,对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开展道德评价,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使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
如:某老师根据现代儿童自我意识强,对他人却是漠不关心的实际,组织了冷餐会。
冷餐会上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只顾自己拣好的吃,不关心他人,有的还发生了争吵。
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提出了“冷餐会上为什么会争吵?”这一问题开展道德评价,同学们纷纷发言:“冷餐会上的争吵是因为一事当前,只考虑自己,不关心他人,同学之间不能谦让。
”通过辨析明理,使抢吃、多吃、争吵的同学感到羞愧和内疚。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组织了第二次冷餐会。
这一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谦让,友谊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大家感到非常的愉快。
老师又组织大家进行评价:“第二次冷餐会,为什么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愉快?”通过讨论,大家深深地认识到: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和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互相爱护,才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可以形成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向往,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可以引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994/2011探索研究сосчитать)凤毛麟角 (Как шерсти у феникса и рогов у цилина)多如牛毛(Многокакшерстиу коровы)沧海一粟 (Одна чумиза в море)可以发现,在俄汉用于表示数量多少的成语中,通过某种众所周知的中间物来形容物体数量的多少是一种通用的表现形式。
如:俄语成语можнопо пальцам пересчитать和汉语成语“屈指可数”(Однимпальцемможно сосчитать),都使用了“手指”这个词语,一目了然的表达了“少”的含义。
可以说,这两个成语虽然来自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在词语构成和表达形式及实际使用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在翻译上也可以直接互译。
有些成语则是借用某种动物身上隐含的数字特征来达到形容的目的。
如:俄语成语С гулькин нос和汉语成语“凤毛麟角”。
нос在俄语中是鼻状物,鸟嘴的意思,鸽子作为一个自身个头就不是很大的鸟类,它的嘴自然就是很小,俄语用鸽子身上这个很小的器官来转义形容为稀少或微不足道的事物。
汉语成语“凤毛麟角”则是采用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两种稀有动物凤凰和麒麟数量稀少和难得一见的特点,来形容事物的稀有和数量少。
这两个成语意义相同,都是形容东西很少的意思,也都是借用了某些动物的特点来转义形容事物,但是在用词和表达上不尽相同。
在翻译时,在某些时候可以互译,在某些时候也可以采用一个意义相同的中间词语。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汉语成语“多如牛毛” (Много как шерсти у коровы)和俄语成语как сельдей в бочке(多得像罐头里的鲱鱼一样挤)上,分别使用了牛和鲱鱼的某些特征,虽然借用的动物不一样,但是表现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来形容“多”的概念。
对于汉语成语“沧海一粟”来说,俄语直译为Одна чумиза в море。
这个成语中的“粟”(чумиза)是指中国产的一种颗粒极小的粮食作物,属中国特有的;而以“大海”这个词语形容事物的广大也是汉语中的一种传统表达习惯。
所以说这个成语也只能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产生。
这样的成语在翻译时,如果直译的话,俄语读者也许不能很好的读懂其中的含义,所以可以采取转义或者引申翻译的方法,选择使用一个意义相近的词语,而没有必要一定要逐字直译。
俄语成语:на краю света (在世界之边)За тридевять земель(“三九”之地外)рукой подать(用手可以传递得到)В двух шагах(两步路的距离)汉语成语:远在天边 (далеко на краю неба)十万八千里(Стотысячиеще восемь тысяч ли)千里迢迢(За тысячью ли)伸手可及(Можнодостать протянутой рукой)近在眼前 (Близко перед глазами)迫在眉睫(близкоубровейи ресниц)在分析表示远近的这类俄汉成语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两种语言都是选择一些广大无边、未知的很难到达的,或者是超出已知边界之外的地点来形容“遥远”这个概念。
有趣的是,很多时候在汉语中更喜欢用“天”,而在俄语中更多用“大地、世界”来作为形容遥远的一个标志。
如:汉语成语“远在天边” (далеко на краю неба)和俄语成语на краю света(在世界之边)。
在俄语中,还有一个特点,形容“遥远”的概念时,还会使用一些和神话中的人物所在的地方有关联的词语。
如:За тридевять земель,按字面意思直译为“三九”之地外,因为三乘以九等于二十七,而“二十七块土地”在俄罗斯故事中有个特殊含义,属于俄罗斯传说中的英雄所在的地方,引申为距离世界非常遥远。
用特殊的数字来表示距离的遥远,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普遍的体现。
选择哪些数字有时决定于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有时则是因为押韵,如:“十万八千里” (Сто тысяч и еще восемь тысяч ли)和“千里迢迢” (За тысячью ли)就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成语。
这两个成语使用了“十万八千”和 “千”这两个特定数字来表示遥远。
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多在成语中使用人体的某些器官来形容“近”的概念,如:眼睛、耳朵、脸、睫毛、手等等词语。
这大概是人们普遍觉得,这些器官能感知的范围相对较小,能被这些器官所感知的距离肯定也是很近的了。
“手”这个器官在这类俄汉成语中出现的很普遍,成语间基本上可以直接互译。
如:伸手可及(Можно достать протянутой рукой)和рукой подать(用手可以传递得到)。
在俄语成语中,这类能形容“近”的概念的人体器官的种类显得更多,甚至连肩部、胸部、肘部等等都能形容距离很近;而在汉语中,更喜欢用脸部器官来形容,如:眼睛、眉毛等,这也许和中国人沉稳的性格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