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为探讨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城镇化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系数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湖北省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标签: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
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2.1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V 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 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分析摘要:现选取1980~2013年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的年度数据,借助Eviews8.0软件对广西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建立ARIMA模型,并对未来三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三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将继续扩大。
为缩小广西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ARIMA模型;预测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6-0075-02一、引言2014年广西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2倍,2015年前三季居民收入,这个收入倍差达到2.83倍,超过了全国水平。
然而这些数据只是收入中的一部分,若考虑到广西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补贴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统计中的人为因素等,[1]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将更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是很难避免的,但城乡收入差距太大直接会挫败农民投入和生产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的安定等,这将会严重影响广西经济总体的发展,更不利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
因此对广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和预测,揭示内在变化的规律,对广西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ARMA模型ARMA模型[2]是由Box和Jenkins于70年代初提出的著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又称为box-jenkins模型、博克思-詹金斯法。
而ARIMA(p,d,q)模型是指将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d阶差分后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再建立ARMA(p,q)模型。
模型结构:三、实证分析(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为说明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现从《广西统计年鉴(2014)》中,选取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各年的差作为研究指标,样本区间为1980~2013年,并记为yt时间序列,如表1所示。
对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序列yt做时序图,如图1,呈现出近似对数函数趋势,为消除序列的趋势影响,先对yt序列取对数,再做一阶差分,得到序列记为dlnyt序列。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RESEARCH ON THE INCOM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HINA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 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Nowadays, 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model; way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而收入差距作为反映分配方向的工具,成为衡量社会经济是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其背后影响因素的学术性文章。
本文首先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常用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量化指标,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适用性检验。
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历史演变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在揭示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状况后,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既包括传统的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等,也包括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结构等。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这些因素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篇文章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兼具实践指导意义,是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在探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一差距进行精确的测算。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收入分配的实际状况,还能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等。
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产生显著的分化。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测算这些差距,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以及五等分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作为一种常用的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值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依然严重。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模型估计和预测作者:张亚丽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0期[摘要] 本文运用三种方法估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根据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模型并做出预测,得出城乡收入差距未来增长速度不变,但绝对值会进一步扩大的结论。
并指出政府应扩大对农业的科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也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生态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方式增收,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ARIMA Auto-Regressive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连续三十年经济增长的成绩是骄人的,但城乡居民从整个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严重不均等,即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的问题也在激化。
虽然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效好像已发挥殆尽。
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被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想的提出,提高农民收入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做出合理的预测很有必要的。
目前已有相关文献更多是分析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等。
但由于城乡差距的影响因素繁多,并且因素之间也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运用结构比例关系或因果模型预测收入差距的研究结果会有较大差异,不具有说服力。
如果选择模型的标准是追求预测精度的极大化,最好选择时间序列模型,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模型做精度较高的短期预测。
一、模型的选取1.非平稳序列的确定性分析1938年,H.Wold 在他的博士论文“A Study in theAnalysis of Stationary Time Series”中提出了著名的Wold分解定理,即对于任何一个离散平稳过程{xt},它都可以分解为两个不相关的平稳序列之和,其中一个为确定型的,另一个为随机型的。
随后,Cramer于1961年证明了这种分解思路同样可以用于非平稳序列,即Cramer分解定理,他说明任何一个时间序列{xt}都可以分解为确定性趋势成分和平稳的零均值误差成分。
统计学论文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因此,分析历年来城乡收入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对2001年至2010年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其次,就现在的农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动态分析和趋势分析,最后就分析的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2001年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一)静态分析1.总量指标图1从表1、图1可以知道在十年里面农村居民的收入仍未突破万元,且在2001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是2366元,到2010年时也只是翻越了5500元大关。
城镇居民在2001年的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860元,经过短短的四年的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493元,在2010年将要达到两万元的水平。
2.比较相对指标为了了解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程度,我们需要将同一年两种收入加以对比。
其计算公式为:%100⨯=同类现象的数值某一现象的数值比较相对指数表2 历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2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城乡可支配收入的34.49%,但是到 2010年比值缩小到30.97%。
由此可明显的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
(二)动态分析1.发展水平图3由图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十年城乡居明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农村居民收入曲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可以知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比较快。
2.平均发展水平通过表1,分别计算出2001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a )元和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b )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探讨[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破除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
[关键词]:收入分配问题探讨“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的一段话,导出了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质。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服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平均主义。
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出工不出力和磨洋工成为普遍现象。
平均主义分配严重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针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的提出了“克服平均主义”的口号,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的走向共同富裕。
该《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中国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作者:王新新来源:《商情》2015年第49期摘要:利用线性模型研究收入和前期消费习惯对消费的影响。
结果证明收入对消费有显著影响,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出人均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估计出边际消费倾向。
在消费理论的研究中,边际消费倾向备受关注,这不仅是由于它对消费函数的形式至关重要,也因为它是分析收入分配对总消费的影响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知道了边际消费倾向能够为制定刺激消费的政策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
通过计量检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并且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消费城镇农村一、引言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分析居民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将有利于国家制定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这对于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消费有重要的影响外,前期的消费水平对消费有巨大的影响,消费者由于前期的消费习惯会影响到他后期的消费行为。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1.文献回顾众所周知,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并且城乡居民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差距,这种差距排除消费观念、可消费商品的种类及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以外,主要是由于收入的差距造成的。
所以,消费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收人差别对消费的影响乃至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实际上早就被经济学家们注意到,并成为一些经济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根据Porter(1990)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需要实现的是具有稳定消费需求的消费型社会,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Rostow(1990)将一国的经济增长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条件形成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时代,消费型社会是一国经济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2.分析框架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出人均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估计出边际消费倾向。
在消费理论的研究中,边际消费倾向备受关注,这不仅是由于它对消费函数的形式至关重要,也因为它是分析收入分配对总消费的影响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本文以1978-2007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通过建立ar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其进行时序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ar(1)模型能够提供较好的预测结果,因而可以用其进行预测,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数据,同时通过模型得出,我国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时间序列分析 arma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却愈加突出,这严重有碍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会威胁社会稳定。
近几年来,中央力图从多方面着手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
在我国gdp构成中,投资与净出口所占比重较大,而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在此方面,众多学者曾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增强农民的购买力才是增加我国消费的最重要途径,我国致力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1]。
因而,分析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而由于收入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很难用一个理论经济模型对其加以描述,所以本文选取arma模型,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二、模型介绍
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存在惯性,通过对这种惯性的分析可以由过去和现在值对未来进行预测分析,arma 模型由博克斯和詹金斯提出,这种建模方法不受有关经济理论指导,不考虑其它解释变量的影响,只依据时序变量本身的变化规律,利用外推机制描述时序的变化规律,用于预测。
arma(p,q) 模型表示如下:
用于建立arma模型的时间序列必须满足非纯随机性、平稳性以及无季节性的条件。
三、模型建立
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1)模型的识别;(2)模型
参数的估计;(3)模型的诊断与检验[2];而在所有这些工作之前,首先要对随机过程进行平稳性检验。
1. 平稳性检验
定义变量cj,其值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为减小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首先对cj数据取对数得lcj,而后分别对cj和lcj作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可以看出其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因而不是平稳序列。
对lcj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lcj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检验变量df或adf检验值5%临界值检验试形式
(ctk) dw 结论
-2.8882 -1.9535 (000) 1.9382
因而lcj为一阶单整,需对其先取一阶差分进行平稳化,而后建
模。
其一阶差分的时序图所图3所示:
其平均值为-0.0089,近似为零。
由于本文选用的是年度数据,因而不存在季节因素,同时数据已满足非纯随机性与平稳性条件,所以可以建立arma模型。
2. 模型识别与参数估计
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情况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其不是白噪声序列,而是一个含有自相关和(或)移动平均成分的平稳序列。
无论是自相关还是偏自相关图都表现出拖尾特性,因而选取arma模型。
同时因为在一阶之后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函数都大幅度减小,因而本文首先建立arma(1,1)模型。
剔除t检验统计量不显著的项之后,模型变为ar(1),最终表示为由于变量差分后损失了很多信息,估计的时间序列模型的可决系数一般不会很高。
3.模型诊断与检验
其残差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情况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除了4阶以外,各系数均明显在随机区间以内,对模型进行4阶自相关检验,可得,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同时,因而可以认为模型参差为白噪声,模型各方面满足检验要求。
将原差分模型改写为一般形式,得,应用此公式并代入相关数据后,可以估算出,进一步有。
应用eviews软件的预测功能,得到,最终亦可以得出,二者相同。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08年公报里给出的初步统计数字,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5781元,二者之比为0.3017,其与预测值的绝对误差为
0.0038,相对误差为1.26%,因而可以认为此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现实情况。
由此模型预测2009、2010年的情况,结果分别为0.2966、0.2960。
虽然arma模型在预测长期数值时误差可能会增大,但预测的大体趋势不应有太大不同,而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四、结论
1.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的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应用ar(1)模型。
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现阶段此种情况尚未得到根本
性的解决,同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卢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j].
特区经济. 2008. 7.
[2]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二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9.
作者简介:李霖 (1985-)男,辽宁沈阳人,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魏凯(1985- )男,山东人,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