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大肠杆菌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5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猪的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主要是感染仔猪。
由于大肠杆菌的类型和仔猪年龄的不同,所以发生不同的疾病。
(1)仔猪黄痢病的治疗:①痢特灵0.2克,每天服2次,连服3天。
②土霉素0.2—0.3克,每天服3次,连服3天。
③氯霉素注射液l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④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或磺胺6甲氧嘧啶与增效剂以5:1配合,或用配合好的新诺明,对治疗黄痢都有良好效果。
(2)仔猪白痢病的治疗:①土霉素或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②呋哺西林或痢特灵,每天0.1-0.3克,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③磺胺脒15克,次硝酸铋15克,胃蛋白酶10克、龙胆末15克,加淀粉和水适量,调成糊状,供15头小猪,上下午各1次,抹在小猪口中.④敌菌净加磺胺二甲嘧啶,按1:5配合,混合后每公斤休重60毫克,首次加倍量,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为一疗程。
⑤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5毫升含l0万单位),按每公斤体重0.5毫升肌肉注射,配合同剂量口服,每天2次,连用2~3天。
⑥链霉素1克,蛋白酶3克,混匀,供5头小猪1次分服,每天2次,连用3天。
此外,尚有许多中草药,如黄连,黄柏、金银花及大蒜等对治疗白痢病都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考虑到抗菌药在治疗中容易产生抗药性,人们注意到应用生态制剂防止肠道疾病。
如用乳酶生,每次5一l0片;促菌生或止痢灵,每公斤体重0.5克,混合内服,每天2次,连用5天。
本药无抗药性,无副作用,用药期间注意停用抗菌药。
(3)仔猪水肿病的治疗:仔猪水肿病由于发病急,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猪就死亡。
未死亡而出现明显症状的病猪,由于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被机体吸收,侵害器官和神经系统,纵然抗菌药杀灭了大肠杆菌,因所用药物无解毒能力,往往治疗效果不佳。
对慢性病例,用磺胺加糖注射液静脉注射,配合内服硫酸镁15~30克、双氢克脲塞20—40毫克、维生素B.100毫克,加水1次内服。
大肠杆菌有利也致病8月19日,日本卫生部门官员报告,一批污染大肠杆菌的泡菜产品致7人死亡、104人身体不适,死者多为老妇。
大肠杆菌真的那么可怕吗?为何会致人死亡?让我们简单了解下有关大肠杆菌的知识。
大肠杆菌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温血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在不致病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与人互利共生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互利共生每个婴儿出生后,大肠杆菌就会随着乳汁进入肠道,从此与人终身相伴。
大肠杆菌的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正常人每天排出的粪便,几乎三分之一的重量是大肠杆菌,如果在水和食品的大肠杆菌超标,就能认为是被粪便污染。
致病条件有哪些普通大肠杆菌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在肠道外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婴儿、老人、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还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警惕5个主要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大肠杆菌流行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夏季、食品污染和食品集中供应、水源污染、人群的易感性。
1、夏季流行夏季天气炎热、多雨,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人们多喜生冷饮食,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抵抗力较弱。
如果遇到一种新的细菌,很容易被感染。
我国1999年和2000年在江苏、安徽两省发生的两起大规模大肠杆菌O157疫情暴发,都发生在夏季。
日本、美国等地多次大肠杆菌疫情80%发生在夏季。
本次德国的疫情也发生在夏季。
2、食品污染这是导致大肠杆菌疫情最常见的原因。
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养鸡技术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病、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全眼球炎、肉芽肿等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雏鸡及4月龄以下的鸡易感性高。
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会导致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产品品质下降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大肠杆菌病是畜牧生产中广泛发生,并且也是较为防治的一种疾病,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鸡急性或者慢性细菌性传染病,目前在养鸡业中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危害非常大。
近年来,随着养鸡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有着持续上升的趋势,会导致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种鸡以及蛋鸡的蛋的品质下降,孵化率降低,治疗费用增加,给养鸡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各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蛋壳穿透、交配等。
鸡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多种症状,根据症状以及病变可以分为大肠杆菌败血症、脐火、气囊炎、卵黄性腹膜炎、关节炎、肠炎等。
一般患此病的鸡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普遍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
要根据此病的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来做出诊断,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
因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在此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以及环境控制,从而减少该病的诱发因素。
1、流行特点该病无季节性发病,但是以冬季和夏季为多发季节,各阶段的鸡群均可感染此病,其中在幼雏和中雏中的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与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腹水症等混合感染,危害较大。
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和应激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饲料、饮水、鸡体表等处,因此在养鸡生产中会对全过程造成威胁,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环境恶劣、卫生不良等会使鸡群感染此病,该病发病急,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的传播途径主要经过鸡的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种蛋。
大肠杆菌菌株类型
大肠杆菌有多种菌株类型,其中一些是常用于科研和工业应用的典型菌株,比如DH5a和BL21(DE3)。
此外,大肠杆菌也有一些特殊的病型,这些病型主要根据大肠杆菌的感染性状进行分类,包括肠道致病性的大肠杆菌(EPEC)、肠道产毒素性的大肠杆菌(ETEC)、肠道侵袭性的大肠杆菌(EIEC)、肠道出血性的大肠杆菌(EHEC)和肠集聚性的大肠杆菌(EAEC)。
此外,还有一些新近发现的菌株,如肠产志贺样毒素同时具有一定侵袭力的大肠杆菌(ESIES)。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专业生物书籍或文献。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预防
1、定义:大肠大埃希氏菌通常称为大肠杆菌,1885年发现,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肠里,为正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疾。
2、中毒食品:⑴动物性食品,畜(禽)肉、蛋、生牛奶和奶制品、鲜榨果汁及蔬菜
⑵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可引起食物中毒。
3、进入食品的途径:粪便→水源、土壤、手→食物→经口感染
4、主要症状:腹泻、腹痛、发热、头疼等。
潜伏期:8-24小时。
4、夏秋季,尤以6~9月更多见
5、预防措施
①清洁
②采购
应从可靠的地方购买新鲜食物,不要光顾无牌小贩。
③避免进食高危食物
未经消毒处理的生牛奶,以及未熟透的
碎牛肉和其它肉类食品。
④食物制熟后应尽快食用
食物的所有部分均加热至摄氏75度,便可消灭大肠杆菌O157 : H7。
羊大肠杆菌羊大肠杆菌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和剧烈腹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6周龄内的羔羊,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患病羊、带菌羊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为消化道。
[病原]病原菌为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羊大肠杆菌多发于数日龄至6周龄的羔羊,但那波里大肠杆菌也可致3-8月龄的绵羊羔与山羊羔发病,并呈急性经过。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舍饲期间,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气候多变、初乳不足、圈舍潮湿等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症状]羊大肠杆菌潜伏期可为数小时或1~2天。
(1)败血型:主要见于2~6周龄的羔羊。
病羊起初体温达41.5~42℃,精神委顿,结膜潮红,呼吸浅表,脉快而弱,表现神经症状,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
(2)肠型:主要见于7日龄的羔羊。
病羊起初体温达40.5~41℃。
后出现拉稀,粪便呈黄糊状,个别病羊粪便中带有黏液、血液或脓液,严重病例粪便中带有肠黏膜。
病羊迅速消瘦、衰弱、脱水。
病羊精神委顿、磨牙、卧地不起、瘤胃急剧臌胀,如不及时治疗,在病后24~36小时内昏迷死亡,病死率为15%~75%,有时可见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炎。
[防治]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羊舍环境卫生,保持母羊乳头清洁,及时吮吸初乳等,也可用本地流行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制备的活苗或灭活苗接种妊娠母羊,以使羔羊获得被动免疫。
治疗:使用羊疫清,羊疫淸用于羊痘、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羔羊痢疾的紧急预防和紧急治疗。
增强免疫力、中和病毒和细菌毒毒。
提高羊群抗病力,增强羊群体质。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0.1ml/kg体重,1次/天,连用2天。
预防剂。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鉴定及药敏试验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仔猪黄白痢和水肿病。
随着养猪业规模化发展,该病呈上升趋势,致使仔猪成活率和断乳窝重降低,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存在广泛的耐药性,而且血清型多,抗原复杂,给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某猪场提供的腹泻严重的仔猪黄白痢病料,我们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期为仔猪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些技术参考资料。
1、具体方法(1)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无菌采集具有黄痢、白痢症状的仔猪粪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37℃温箱中培养24 小时。
挑取红色中等大小光滑菌落,接种于普通肉汤增菌,置37℃温箱培养16~18小时,然后将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培养,24 小时后挑取平板上可疑菌落抹片染色镜检,后将疑似菌落少许再接种于普通肉汤,供以后试验用。
(2)生化试验:糖发酵、M.R、硫化氢、V-P、吲哚试验等。
③药敏试验:利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若沙星、红霉素等8种药物按常规纸片法进行。
2、观察结果(1)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到6个疑似菌株在麦康凯琼脂培养16 小时后均为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培养16小时后均为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中等大小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
(2)生化鉴定:分离的6株细菌都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并产酸产气;部分菌株不分解蔗糖,不产生硫化氢,吲哚和甲基红试验(M.R)均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由此可判定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
(3)药敏试验:所有分离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恩若沙星敏感,而对其他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3、结论分析从猪场分离的6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形态及生化试验试验鉴定,表明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6株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恩若沙星敏感,而对其他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烟台海阳地区某猪场新生仔猪发生了大规模的腹泻,为了判断其发病原因及病原体种类,从该养猪场采集腹泻仔猪粪便及肛门拭子48份,对粪样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鉴定,血清型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检测。
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导致了该猪场发生仔猪腹泻疫情。
分离到的菌株血清型为987P型,该菌株对头孢噻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
通过检测为该猪场仔猪腹泻的治疗与防控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分离;鉴定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 coli from piglets with diarrhea Abstract:Yantai haiyang area mass happened a pig newborn piglets diarrhea,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and kinds of pathogens,collected from the pig diarrhea piglets 48,feces and anal swabs of fecal samples for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bacteria,gram's staining microscopy,biochemical test,PCR identification,serotype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caused diarrhea in piglets in the farm.The serotype of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987p,which was sensitive to cefotaxime,enoxacin,cipro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The results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treat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arrhea in piglets.Key words:Piglets diarrhea;E. coli;Separation;Identification引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又叫大肠埃希氏菌,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是短杆菌,它的两端呈钝圆形,大小一致,革兰氏染色下呈现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一般情况下多是单一或两个存在,但不会排列成长链。
浅谈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摘要: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寄居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内,是人和动物消化道内占优势地位的需氧共生菌丛。
本文主要综述了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对人体的作用,致病性及其防治。
介绍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的区别,以及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预防措施。
致病性杆菌引起的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关键字:大肠杆菌致病性防治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1885年埃舍利希氏首次发现。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1]。
大肠杆菌有致病性和非治病性之分。
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丛,致病性大肠杆菌则能引起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侵入型和毒素型两类。
前者引起的腹泻与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相似,一般称为急性痢疾型;后者所引起的腹泻为胃肠炎型,一般称为急性胃肠炎型。
毒素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分为耐热毒素和不耐热毒素。
前者加热至100℃经30分尚不破坏,后者加热60℃仅1分即被破坏【2】。
土壤、水源收费便污染后,可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婴儿易被感染。
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可引起食物中毒。
近年来,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病更是越来越普遍,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一、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大肠杆菌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
大肠杆菌没有真正完整的细胞核,只有一个拟核而且拟核外没有核膜包围。
具有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荚膜,菌毛和鞭毛。
荚膜由大肠杆菌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胶状物,主要由多糖组成,具有抗原性,构成了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即K抗原。
鞭毛由鞭毛蛋白组成,构成了细菌的鞭毛抗原,与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