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63.67 KB
- 文档页数:3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相互关系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一、大肠菌群介绍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
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
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
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相互关系总大肠菌群> 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氏菌一、大肠菌群介绍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
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
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
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大肠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分析大肠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它们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居住,在大肠杆菌的欠正确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成为一种病原菌,引起人体疾病。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大肠杆菌感染,但是在某些地区,这种病毒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外毒素大肠杆菌分泌的毒素是导致肠胃炎的主要原因。
外毒素能够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引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这种毒素是由细菌的细胞外产生的一种物质,主要作用是攻击人体内的肠道上皮细胞,导致损伤和死亡。
当外毒素进入人体后,它们会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分泌更多的液体,从而引起腹泻。
此外,外毒素还能够刺激肠道收缩,从而导致人体产生剧烈的腹痛。
二、内毒素内毒素是大肠杆菌分泌的另一种毒素,它们主要在大肠杆菌死亡或分裂时释放出来。
当内毒素进入人体后,它们会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正常生理活动的紊乱。
内毒素能够引起人体内的细胞死亡,导致出现多种不良症状,如发热、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增加、血管扩张等等。
三、贴壁大肠杆菌感染人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能够通过贴壁的方式快速进入人体。
贴壁是指细菌能够紧密地附着到宿主细胞的表面。
这样一来,它们就能够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快速进行分裂和生长。
大肠杆菌的贴壁能力强,主要是因为细菌的表面具有许多能够与宿主细胞表面黏附在一起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能够形成典型的细菌瘤,并使大肠杆菌更容易进入人体。
四、细胞外鞭毛大肠杆菌的细胞外鞭毛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细胞外鞭毛能够使大肠杆菌快速游动,并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膜,从而减少了它们与宿主细胞之间的距离。
同时,细胞外鞭毛能够感知环境中潜在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从而使大肠杆菌更加适应宿主内环境。
五、毒性腺毒素毒性腺毒素是大肠杆菌的一种分泌产物。
它主要通过尺寸为8毫微米的腺毒素,穿过人体的肠道黏膜并注入血液循环系统中。
毒性腺毒素能够诱发肠道上皮细胞,分泌大量的电解质和液体,导致水份的大量流失,从而引起严重的腹泻和脱水症状。
【2017年整理】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大肠菌群介绍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菌 O517相互关系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 大肠杆菌一、大肠菌群介绍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
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
肠道杆菌有哪些种类以及它们的共同特性肠道杆菌(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肠道中。
它们被广泛研究,并且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这1200字以上的文章中,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肠道杆菌及其共同特性。
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是肠道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也是一种最重要的肠道菌。
它们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感染性疾病。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的杆状细菌,可以使用乳糖,产生酸和气体。
它们通常是肠道中产生维生素K和B群维生素的重要细菌。
2. 沙门氏菌(Salmonella)沙门氏菌是另一种肠道常见的革兰阴性菌,致病性沙门氏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
与大肠杆菌类似,沙门氏菌也可以使用乳糖。
沙门氏菌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人体。
感染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和发热等。
3. 肠球菌(Klebsiella)肠球菌是肠道中的细菌,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人体病原体。
肠球菌可以严重感染人体呼吸道、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器官,导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肠球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肠道形式生长。
它们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这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机制。
4. 黏质沙雷菌(Klebsiella oxytoca)黏质沙雷菌与肠球菌属同属于肠道杆菌科,也是人体肠道常见的细菌。
它们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泌尿道、肺部和血液感染。
黏质沙雷菌与肠球菌相似,同样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具有多重耐药性。
5. 耶尔森氏菌(Yersinia)耶尔森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被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水中和动物肠道中。
其中一种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是引起鼠疫的主要病原体。
耶尔森氏菌也可以引起人类感染,导致腹泻、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等症状。
这些肠道杆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1.都是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外层结构相对硬朗,细胞壁包含脂多糖和脂类,这些物质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并有助于其在宿主体内定殖和生存。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EPEC)引起肠道传染病。
EPEC它是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
它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流行性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临床上被称为"消化不良"。
1983年度全国腹泻经验交流座谈会决定,EPEC引起腹泻的一切都叫做EPEC肠炎,肠炎"消化不良"。
1、发病原因EPEC与普通大肠埃希杆菌相同希杆菌相同,两者的鉴别主要取决于血清型的差异。
EPEC常见血清型有13种,0111最多,占总病例数40%~50%。
2、发病机制EPEC更确定的致病性是它们附着在肠道表面。
病原体通过口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生长繁殖,紧密附着在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肠上皮细胞表面凹陷,使粘膜特征损伤、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障碍,甚至导致肠粘膜坏死、溃疡、腹泻。
EPEC非洲绿猴细胞毒素也可以产生(VT),肠上皮细胞分泌到肠腔。
全身器官可出现非特异性充血、水肿,心脏、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更为明显。
1.潜伏期一般为2~5天。
2、症状和体征疾病一般较慢,也可急性疾病,饮食不规律,补充食物不当等原因,轻度疾病不发烧,主要症状为腹泻,每天排便3~5其次,奶瓣呈黄色蛋花样,数量多。
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出现发热、呕吐、食欲不振、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肠麻痹前腹泻加重,会出现粘液和血便。
成人患者常有急性疾病,包括脐周隐痛和腹鸣,偶尔内急后重。
"痢疾样"。
在诊断过程中,除了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需要辅助检查。
本病周围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略高,大便镜检查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偶尔视野开阔,脂肪球较多。
大肠埃希杆菌由肠病原体引起(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EPEC)引起肠道传染病。
EPEC它是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
大肠杆菌的基因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菌群中的重要成员。
它在自然界和人体内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广泛的基因型多样性。
这使得大肠杆菌成为了微生物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模型。
在大肠杆菌中,基因型是指该菌株拥有的基因组合和基因的分布情况。
大肠杆菌的基因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和鉴定。
目前主要的分类方法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基因片段分析和全基因组测序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肠杆菌的基因型组成和种群结构。
大肠杆菌的基因型在其功能和特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大肠杆菌是一种典型的益生菌,它在人体内具有多种有益作用,包括帮助消化吸收、维持肠道稳定性和参与免疫调节等。
不同基因型的大肠杆菌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比如某些基因型可能携带耐药基因或致病因子,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大肠杆菌基因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功能机制和生态适应能力。
总之,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常见的菌株,其基因型具有多样性和重要性。
通过研究大肠杆菌的基因型,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其功能特点和生态适应能力,进一步促进微生物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挖掘和解析大肠杆菌基因型的奥秘,并探索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组织,它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大肠杆菌的基因型分类2.2 大肠杆菌基因型的功能和特点3. 结论3.1 大肠杆菌基因型的重要性3.2 未来研究的方向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描述本文的组织结构,它有助于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和逻辑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我们简要介绍了大肠杆菌的基因型。
在文章结构中,我们明确了本文的结构和章节安排,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概述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
这一科菌是许多病原菌的重要成员,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鲍曼不动杆菌等。
肠杆菌科菌还可以在医院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肠杆菌科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具有类似的表型和基因组学,其中包括特殊的粘附因子和毒素。
肠杆菌科菌是通常生活在动物和人体内肠道内的一类细菌。
一个人的肠内生态系统通常由自身宿主免疫系统和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
肠内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大约400种细菌群落的总称。
大肠杆菌和其他肠道菌株是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分解食物并生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物质,同时还可以抑制潜在的病原体。
分类肠杆菌科菌包括24个属和近200种细菌,其中大多数为人和动物病原体。
这些属包括:Escherichia、Salmonella、Klebsiella、Citrobacter、Erwinia、Enterobacter、Hafnia、Morganella、Proteus、Providencia、Serratia、Shigella、Yersinia等。
这些菌株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各种菌株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许多肠杆菌属菌株都是优良的益生菌,可以帮助人体对抗潜在的病原菌,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有些菌株也可能是病原体,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特征肠杆菌科菌通常是革兰氏阴性的、非芽孢形成的杆状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胞内和胞外的纤毛;•有专门的表面粘附结构,如菌毛和赖氨酸胶囊;•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酶的活性,包括糖、酒精、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途径;•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包括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不同的生理条件;•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肠毒素、细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等。
病原性与疾病许多肠杆菌科菌株都是潜在的病原体,其中一些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
各个菌属所引起的病症、感染路径和病原生物学特征都不一样,但都具有类似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大肠杆菌感染机制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它是一种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感染的病原体。
它所引起的感染可以从轻微的腹泻到严重的肠道感染及败血症等症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大肠杆菌的感染机制及其生物学特性。
1. 大肠杆菌感染机制大肠杆菌感染机制分为三个部分:侵入宿主细胞、生长和繁殖以及抵抗宿主免疫系统。
侵入宿主细胞侵入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引起感染的第一步。
大肠杆菌通过其生长在肠道内的菌落数量增加,导致其超过生理承受的限度并迁移到肠黏膜表面。
这时,大肠杆菌就会发出不同的信号,吸附并通过菌毛肢(fimbriae)等表面结构黏附到宿主肠上皮细胞上。
生长和繁殖大肠杆菌一旦进入宿主体内,就会在肠道内迅速繁殖。
其细胞壁上的LPS (lipopolysaccharide)含有的乙酰葡萄糖胺和脂多糖等分子可以与Toll样受体4(TLR4)结合,从而诱导一系列促炎性信号通路的激活。
这些免疫反应会导致炎症和肠胃道的损伤。
抵抗宿主免疫系统大肠杆菌还会利用某些因子,如产生溶菌素和胆碱酯酶等,来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在感染早期,大肠杆菌会分泌胆结实素(bile salt hydrolase),分解溶菌素和胆酸等宿主体内的化合物,从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攻击。
此外,大肠杆菌还会分泌溶血素,使血液中的血清素分解为活性物质,从而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
2.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其细胞壁上有内膜、外膜和一层薄膜,薄膜是一种醣基化脂肪酸,称为脂多糖。
在肠道内,大肠杆菌可以使用人体所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同时,大肠杆菌还可以发酵人体无法吸收的多糖类成分,如木聚糖和纤维素等。
大肠杆菌是一种可以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杆形菌,它可以在肠道内生长,也可以在水和土壤中生长。
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每2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这种快速的生长速度使大肠杆菌变得非常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细胞。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相互关系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一、大肠菌群介绍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
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
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
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并且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有些大肠杆菌并非无害,它们会引起一系列疾病,例如腹泻、发热、腹痛等。
那么,大肠杆菌是如何引起这些疾病的呢?本文将从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入手,深入探究其引起疾病的原因和方式。
1.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其毒力因子有关。
毒力因子是指能够影响细菌与宿主交互的生化和分子学因素,在大肠杆菌中包括下列几种:①菌毛:菌毛是大肠杆菌表面的细长蛋白质,它能够帮助大肠杆菌攀附在宿主肠道上。
②黏附因子:大肠杆菌表面还有一些黏附因子,它们能够与肠道表面的黏膜细胞结合,使细菌紧密地粘附在肠道表面。
③胶原酶:胶原酶是大肠杆菌的一种外泌酶,它能够降解宿主肠道的胶原蛋白,从而破坏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④毒素:大肠杆菌分泌多种毒素,包括肠毒素(enterotoxin)、细胞毒素(cytotoxin)和肾毒素(verotoxin)。
这些毒素能够破坏宿主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发不同的病理反应。
以上毒力因子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疾病的发生,例如:①肠道疾病:大肠杆菌感染可以引起腹泻、肚子痛等症状,这与肠毒素和其他刺激物质的作用有关。
菌毛和黏附因子能够帮助大肠杆菌粘附在肠道上,从而引起黏膜损伤和分泌物的增多。
肠毒素的分泌则会引起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紊乱,导致腹泻和电解质失衡。
②尿路感染:大肠杆菌也可以引起尿路感染,这与其菌毛和胶原酶的作用有关。
菌毛能够帮助大肠杆菌附着在宿主尿道上皮细胞上,胶原酶则能够降解宿主的胶原蛋白,使得菌体更容易穿透宿主组织。
③敗血性疾病:大肠杆菌也可以引起敗血性疾病,这与细胞毒素的作用有关。
细胞毒素能够直接破坏宿主的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渗漏和炎症反应。
2. 大肠杆菌的诊断和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需要经过细菌培养和检测,以确诊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
对于肠道疾病,可以通过粪便培养来检测大肠杆菌的存在。
大肠杆菌共存及其遗传素质确定在人体内共生原理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它在人体内共存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大肠杆菌的共生原理与其遗传素质密切相关,这些素质确定了它在人体内的生长能力、适应能力和致病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肠杆菌共存及其遗传素质确定在人体内共生的原理。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分布在人类的肠道内。
它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数量可达数十亿个。
大肠杆菌在人体内的共生是一个相互有益的关系。
首先,大肠杆菌通过占据肠道内的空间,抑制了其他病原菌的生长。
其次,大肠杆菌具有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有益物质和帮助消化的作用。
另外,它还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促进肠道健康。
大肠杆菌的共生原理与其遗传素质紧密相关。
大肠杆菌的遗传素质可以决定其生长能力、适应能力和毒力。
首先,大肠杆菌具有强大的生长能力,其繁殖速度快,能在人体内迅速增加数量。
这种快速的生长能力使得它能够占据肠道内的空间,并与其他细菌进行竞争。
其次,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它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酸碱度、氧气含量和营养物质等。
这种适应能力使得大肠杆菌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生存和繁殖。
最后,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毒力。
尽管大肠杆菌在人体内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但某些菌株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当它们进入人体其他部位时可能引发疾病。
大肠杆菌的遗传素质是由其基因组决定的。
基因组是指细菌中一组基因的集合,它们编码了细菌的所有遗传信息。
大肠杆菌的基因组较为复杂,包含了数千个基因。
其中一些基因编码了细菌的代谢途径、感知环境和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通过这些基因的不同组合和调控,大肠杆菌能够调整自身的生长和适应能力。
大肠杆菌的共生能力也与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关。
大肠杆菌通过与宿主肠道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实现共生关系。
宿主肠道提供了大肠杆菌生长和滋养的环境,而大肠杆菌则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
此外,大肠杆菌还能够识别和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帮助维持肠道的免疫平衡。
大肠杆菌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常见菌群之一。
但是,当大肠杆菌突破肠道壁,侵入人体其他部位,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大肠杆菌引发疾病的机制及如何防治。
一、大肠杆菌引发疾病的机制1.1 大肠杆菌跨越肠道壁当人体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这些食物或水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
一旦大肠杆菌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它们会停留在肠道,并利用肠道内的营养物质生长繁殖。
但是,当细菌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导致腹泻等症状。
同时,大肠杆菌也可以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内部。
一旦大肠杆菌跨越肠道壁,它们会进入血液系统,从而散布到整个身体。
此时,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导致全身性不适症状的出现。
1.2 大肠杆菌分泌毒素大肠杆菌的病原性主要源于其分泌毒素。
大肠杆菌会在外膜中产生一种叫做肠毒素的毒素,通过改变肠道的渗透性,造成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和脱落,从而引发腹泻等严重症状。
另外,大肠杆菌也能分泌血清素和血管紧张素等细胞因子,引起发热、不适感等典型疾病症状。
二、大肠杆菌的防治2.1 防范食源性传染病由于大肠杆菌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就是食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1)生食危险食品。
如生肉、生蛋、生菜、生果等,这些都是携带大肠杆菌危险较大的食品,应尽量避免生食。
(2)加强食品卫生。
在购买和处理食物时,应注意食品原材料和加工环节的卫生状况,以减少污染源。
(3)维护个人卫生。
保持手部卫生,定期洗澡,穿着干净的衣服等都有助于预防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2.2 加强个人免疫力当大肠杆菌进入人体,免疫力就会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免疫力:(1)保持规律的作息。
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3)合理膳食。
合理的膳食能够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调节身体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
2.3 治疗感染如果出现感染则应及时就医。
肠毒性大肠杆菌感染易导致什么并发症*导读: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常见的并发症有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这些都是会严重损伤人体,严重一点甚至会导致……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常见的并发症有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这些都是会严重损伤人体,严重一点甚至会导致人的生命危险,同时由于酸性加重,脱水严重,也会并发使人的身体内低钾,低钙,使得肺炎,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一点的会出现败血症等。
虽然人体内部的这些并发症不太容易被人关注到,但是还是十分值得注意,稍加演变就会危及人的生命,这些并发症也警示着应该加强注意,同时由于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是具有一定危险的,所以一定要更加的小心谨慎处理应对不同的并发症,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去医院应诊,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1 页。
常见细菌的病原性分析作为一种微生物,细菌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
细菌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广泛和丰富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有着高度的多样性,而它们大多数都是无害的,还有一些细菌还对病毒和其他细菌的生长形成了抑制。
但也有一些细菌是致病的,它们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比如细菌性痢疾、肺炎、结核病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主要探讨几种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的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对应的疾病及预防治疗方法。
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也称大肠埃希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动植物的肠道中。
大肠杆菌对人体的感染主要通过口服方式,主要通过食品、水源、空气等途径,轻度肠道感染一般不会引起过多关注,可重度感染时,就可能引起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口腔溃疡、电解质平衡失调、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要预防大肠杆菌感染最关键的是,保证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食用生食、不能确定其食物安全性的食品。
2.沙门菌沙门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主要定居在动物的消化道中。
沙门菌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品、水源等物质传染,在人类中经常引起食物中毒性疾病,属于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之一。
沙门菌感染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疾病症状轻重取决于沙门菌的感染浓度和菌株的不同,同时会因感染者的免疫系统状态而有所差异。
在预防沙门菌感染方面,关键在于摄入食品的选择性,通常应选择生熟分离的食品、食品加工过程控制和加强个人卫生。
3.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常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口腔和鼻腔等部位,当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这种细菌可能会引起各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肺炎、乳腺炎、血流感染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多取决于感染菌株和个体免疫状态。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预防主要在于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
卫生保持得好的人们一般不会感染到该细菌,而对于感染者,选择对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也是很必要的。
4.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是一种会导致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细菌,包括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等等,此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人中,其北半球冬季发病率增高。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1):0141-0143http://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E-mail:ndxb7775@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李正平,杨倩*(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摘要: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属于胞外菌,主要通过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引起宿主的发病。
EPEC形成基座、产生粘附和脱落(A/E)损伤的细菌因子、导致宿主信号转导改变的途径及其发病机制的遗传基础都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
对近年来关于EPEC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着重论述EPEC对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关键词: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上皮细胞屏障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86(2010)01-0141-03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d Host CellsLI Zheng-ping,YANG Qian*(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nstry of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is an extracellular bacteria,primarily through ad-here to hos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caused pathogenesis.EPEC can produce pedestals,and the bacterial fac-tors involved in attaching and effacing(A/E)lesion formation,modulates severa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within the host cells 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EPEC pathogenesi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enteropathogenic(EPEC)interact with host cells,and intensive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PEC to tight junctions between cells.Key words:EPEC;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tight junctions;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arrier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儿童水样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已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个重大的危害。
EPEC虽然是胞外菌,但是可以和肠上皮细胞紧密粘附,产生特征性的粘附和脱落(A/E)损伤[1],然后影响到上皮细胞的吸收。
在体外EPEC也可以粘附宿主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2],包括细胞凋亡和与紧密连接损失有关的黏膜屏障的破坏。
然而,一项最近的报告提出EPEC 很少在老鼠肠内定植,与致病性相比,EPEC和宿主之间更像是共生的关系[3]。
人和动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与外界接触。
这些黏膜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高度极化的上皮细胞,其游离面位于腔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基底面与富含肠相关淋巴样组织的固有层相接;侧面与毗邻的细胞接壤。
这层上皮细胞构成了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
相邻上皮细胞连接起来的紧密连接可以封闭细胞间隙,阻止管腔物质的自由进出,是上皮细胞选择性通透作用的物质基础。
紧密连接也可以用来评价黏膜屏障的功能。
跨肠上皮渗透的主要途径是细胞旁通路,而紧密连接是细胞旁通收稿日期:2009-11-27修回日期:2009-01-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85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B200606)和江苏省支撑计划(BE200830155)资助作者简介:李正平(1986-),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动物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研究,E-mail:lizp1986@;*通讯作者:杨倩,教授,博导,E-mail:zxbyq@。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32卷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失紧密连接屏障将会引起多种疾病,例如Crohn ’s 病[4]和溃疡性结肠炎[5]。
1EPEC 与肠上皮细胞的粘附1.1肠上皮细胞屏障肠黏膜屏障是由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黏液层、肠黏膜免疫系统、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等环节组成的复杂的防御系统,在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肠黏膜上皮细胞层则是机体与内外环境之间的第一道屏障。
它是将宿主的结缔组织和外界环境隔离开的物理屏障。
阻挡细胞旁路运输的细胞紧密连接和富含肌动蛋白的微绒毛相结合在上皮细胞的顶部可以抵挡外界微生物附着和入侵。
作为一个选择性通透屏障,上皮细胞允许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的通过,而对肠内的毒素和抗原则保持着一种有效的抵抗。
为了适应对各种微生物的粘附、识别各种物质、保护上皮,肠上皮细胞另外形成了一些相关结构,例如由杯状细胞分泌的大量糖基化的富含黏蛋白的黏液形成的一层细胞衣(即多糖包被)。
据报道[6],肠上皮细胞产生的因子还可以作用于抗原提呈细胞和淋巴细胞来调节肠内免疫的动态平衡。
肠黏膜屏障的损坏将导致各种炎症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1.2EPEC 的粘附与损伤病原菌与宿主上皮细胞的黏附是病原菌定植的重要阶段,且粘附是EPEC 发挥致病性所需要的。
EPEC 粘附在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上,诱导特异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EPEC 利用分泌的毒力因子在宿主细胞膜上先形成Ⅲ型分泌系统(T3SS )(一个镶嵌在宿主细胞膜上的针状蛋白质结构,能将细菌分泌的其它毒力因子直接输送到宿主细胞内)[7],然后将特异性毒力因子注入宿主细胞内,瞬即产生A /E 损伤。
A /E [8]是由细菌的毒力岛编码的第Ⅲ分泌系统注入宿主细胞的毒力因子诱导的。
EPEC 毒力岛编码的EspA ,EspB ,EspD 和Tir 是形成特有的A /E 损伤所需的蛋白[9]。
由EPEC 染色体eaeA 基因编码的一个94kDa 的外膜蛋白Intimin 与细胞膜上细菌受体Tir 的胞外部分结合,激活宿主蛋白N -WASP ,形成Arp2/3复合物,该复合物可有效诱导微丝的聚合,在细菌入侵的部位形成略凸出于细胞膜表面的基座(pedestals )(细菌赖以栖息的)[10],随后基座周围的上皮微绒毛消失,直接影响到上皮的吸收。
关于Intimin 的作用机制已经取得了广泛的研究,并制得了相关抗体[11]或疫苗用于EPEC 的检测或抵抗。
2EPEC 改变肠上皮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EPEC 能够调节宿主细胞内的一些信号转导途径,这也是EPEC 产生A /E 损伤的重要机制。
EPEC感染依靠完整的细菌Ⅲ型分泌系统和EspB 导致宿主细胞内的磷酸肌醇膨胀,引起细胞内的Ca 2+储备的释放[12]和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的改变。
Ca 2+的升高将会激活钙依赖的肌动蛋白的裂解酶,这种酶可专一地分解微绒毛中的肌动蛋白,从而引起细胞骨架的破坏。
但Bain 和Colleagues [13]认为Ca 2+的增加是因为EPEC 所引起的细胞毒性产生的,而不是因为信号转导途径的改变。
Savkovic 等[14]报道EPEC 可以激活NF -κB 转录因子,导致IL -8转录的开始和PMN (多形核白细胞)的游走。
PMN 游走并释放5’-AMP ,其转化为腺苷,并与腺苷受体结合,将导致肠上皮细胞Cl -的分泌增加,最后引起水样腹泻。
EPEC 感染也可以引起蛋白激酶PKC 的激活,而PKC 控制着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它的激活将导致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
3EPEC 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3.1紧密连接的组成紧密连接是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控制大分子水溶性物质在肠上皮细胞中的自由进出。
紧密连接主要由跨膜蛋白和胞质蛋白组成,其中跨膜蛋白包括Occludin 、Claudins 、连接粘附分子、Nectin 和CAR ;Zo (zonula occludens proteins )蛋白是重要的胞质蛋白,与紧密连接结构的其他蛋白以及细胞骨架相连,包括3个亚型:Zo -1、Zo -2和Zo -3。
细胞骨架(主要是微丝)也是紧密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邻细胞间的这些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紧密连接发挥防御功能的基础。
3.2EPEC 和紧密连接的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的各种功能依赖于细胞连接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的正常表达和分布以及粘附连接的完整性。
庾庆华等[15]通过大肠杆菌K88感染体外培养的Caco -2细胞单层模型和大鼠灌胃实验,发现宿主细胞间的连接变得松散,Occludin 、Claudin -1、Zo -1和E -cadherin 的分布变得紊乱,表达量下降,提示·241·第1期李正平等: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遭到破坏。
Zhang Qiang 等[1]发现随着EPEC 的感染,紧密连接结构受到损伤,紧密连接形态的改变伴随着细胞旁通路的渗透性增加,导致紧密连接屏障功能的损坏。
有研究表明,EPEC 感染肠上皮细胞后,促使Occludin 蛋白磷酸化,同时Occludin 也从细胞膜转移进入细胞质,肠上皮跨膜电阻抗(TER )也短暂降低。
而用庆大霉素处理肠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后的上皮细胞,则能逆转Occludin 蛋白的这种改变[17]。
最近的研究发现EPEC 效应蛋白EspF 是改变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的关键因子[18]。
关于EPEC 是怎样调节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总结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结果导致了传染病的发生。
深入研究病原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彻底解决传染病的发生的根本所在。
随着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融合,通过生物化学和成像技术的发展,联合增加敏锐度和准确度的蛋白组分析,将更加加快获取细胞微生物学新规律知识的步调。
关于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见解,尤其是和紧密连接的互作,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1]Moon H W ,Whipp S C ,Argenzio R A ,et al.Attaching and effacing activities of rabbit and human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pig and rabbit intestines [J ].Infect Immun ,1983,41:1340-1351.[2]Philpott D J ,McKay D M ,Sherman P M ,et al.Infection of T84cells with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lters barrierand transport functions [J ].Am JPhysiol ,1996,270:634-645.[3]Mundy R ,Girard F ,Fitz Gerald A J ,et parison of colonization dy -namic and pathology of mice infected with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ohaemorrhagic E.coli and Citrobacter rodentium [J ].FEMS Microbiol Lett ,2006,265:126-132.[4]Zeissig S ,Bu ㊆rgel N ,Gu ㊆nzel D ,et al.Changes in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laudin -2,-5and -8lead todiscon-tinuous tight junctions and barrier dysfunction in active Crohn ’s disease [J ].Gut ,2007,56:61-72.[5]Schmitz H ,Barmeyer C ,Fromm M ,et al.Altered tight junction structure contributes to the impaired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 [J ].Gastroenterology ,1999,116:301-309.[6]David Artis.Epithelial -cell recognition of commensal bacteria and maintenance of immune homeostasis in the gut [J ].Na-ture ,2008,8:412-429.[7]Galan J E ,Wolf -Watz H.Protein delivery into eukaryotic cells by type III secretion machines [J ].Nature ,2006,444:567-573.[8]Shaw R K ,Cleary J ,Murphy M S ,et al.Interaction of entero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with human intestinal mucosa :Role of effector proteins in brush border remodeling and formation of attaching and effacing lesions [J ].Infect Immun ,2005,73:1243-1251.[9]Kenny B ,Lai L C ,Finlay B B ,et al.EspA ,a protein secreted by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s required to inducesignals in epithelial cells [J ].Mol Microbiol ,1996,20:313-323.[10]Gruenheid S.Enteropathogenic E.coli Tir binds Nck to initiate actin pedestal formation in host cells [J ].Nature Cell Biol ,2001,3:856-859.[11]Vandekerchove D G F.Development of a capture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 )in rabbit flocks using intimin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2,88:351-366.[12]Dytoc M ,Fedorko L ,Sherman P M.Signal transduction in human epithelial cells infected with attaching and effacing Esche-richia coli in vitro [J ].Gastroenterology ,1994,106:1150-1161.[13]Bain C ,Keller R ,Collington G ,et al.Increased levels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are not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attachingand effacing lesions by Enteropathogenic and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J ].Infect Immun ,1998,66:3900-3908.[14]Savkovic S ,Koutsouris A ,Hecht G :Activation of NF -κB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y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J ].Am J Physiol ,1998,273:1160-1167.[15]Qinghua Yu ,Yang.Diversity of tight junctions (TJs )between gastro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their function in maintai-ning the mucosal barrier [J ].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9.[16]Zhang Qiang ,Li Qiu -rong.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changes distribution of occludin and Zo -1in tight junctionmembrane microdomains in vivo [J ].Microbial Pathogenesis ,2009:1-7.[17]Ma T Y ,Tran D ,Hua N ,et al.Mechanism of extracellular calcium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tight junction permea-bility :Role of cytoskeletal involvement [J ].Microsc Res Tech ,2000,51(2):156-168.[18]McNamara B P ,Koutsouris A ,O ’Connell C B ,et al.Translocated EspF protein from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dis-rupts host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J ].Clin Invest ,2001,107:621-62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