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教的典型代表。听闻道安讲般若而出家的慧远为南方佛学领袖。此外,曾与北方受学于罗什的道生引起的当时教界的辩论、法显为代表的西行求学的热潮都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隋文帝、隋炀帝均对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提倡。唐朝皇帝除武宗外,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得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禅宗大盛,社会上崇佛热潮此起彼伏。译经、著述、艺术等多方面的兴盛繁荣及中国化佛教宗派的成立,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特色。

宋元明清时期,其最大特质为佛教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佛教一改传统型态,逐渐倾向生活修行与宗派调和的路线。从弥陀信仰的结社念佛、禅院农林的寺院经济生活,到与儒、道二家的调和及禅、净、教、戒融和的现象。中国佛教经过唐末、五代两次的法难,以及朝代更迭的战乱后,宋代始现复兴,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而采取佛化政治,明代在曲折中发展,清代崇信喇嘛教的皇室追随元代实行佛化政策,清末太平天国的排佛祸患及国运遽变使佛教发展再度受阻------隋唐以后的佛教虽绵延不绝,但终难再复归昔日的辉煌。

二、历史中佛教的影响

1.思想方面

佛教教义和伦理规范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贵和”思想不谋而合,教人止恶行善和慈悲的思想与“仁”的教化如出一辙。此外,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最明显的影响表现在东西晋时期源于老庄以无为本的盛行一时的玄学与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的交互融合。此后,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出现了心性观以及关于境界、形神、空与无常、象和象外等理念。著名的文学批评典籍如《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均运用韵味、含蓄、顿悟之说等佛教理论或思想来阐述他们的审美或批评理论。

2.文学方面

佛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从苏东坡、李白、王维到胡适、林清玄、金庸,一大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文人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少佳话,更给他们的作品中带去了无尽禅意;文学语言上,佛

经的传入与翻译,使得“觉悟、解脱、顿悟、众生、井中捞月、功德无量、五体投地、僧多粥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大量佛教用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学样式上,佛教的许多经典,如《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普曜经》等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来一系列长篇小说的创作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佛教还拓展了文学素材,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一部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著作。

3.艺术方面

佛教浮屠塔为我们引入了“塔”这一建筑形式,“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标志性的塔寺建筑装点了建筑文化的天空。龙门、麦积山等佛教石窟那充满异域风情的宏伟壮丽至今使游客流连忘返。细看那塔寺石窟,一座座大小各异的佛像庄严莫测、栩栩如生,一幅幅佛教壁画色彩鲜明、各具风情,将一个又一个本生或经变故事默默“讲述”。更不能忘藏传佛教中那令人目眩、熠熠生辉的唐卡。建筑、雕塑、绘画之外,佛教还影响了我国的音乐发展,为敦煌壁画上那灵动、健美的舞姿伴奏的来自天竺、龟兹等佛教国家的欢快乐曲,我们同样能在大唐的盛世之音中听到它的回响。

以禅宗为主导的中国化佛教,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渗入性影响,未来还将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并不断反思、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促进我们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