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发展_风俗礼仪与禁忌大全
- 格式:ppt
- 大小:12.69 MB
- 文档页数:21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礼仪较多,家庭供佛须要有一些条件具备,如果不具备一定条件的话,家庭可以不供佛像.每逢佛教节日,可以就近寺院参加寺院举办的佛事活动.家庭供佛,须要单辟净室.最好处于明亮干净的房间,供养佛像注意的还有几项:第一,供佛禁用烟、酒、葱、蒜. 第二,供佛须要净水一杯.第三,供佛可用鲜花.第四,供佛不可用剩饭菜.第五,供佛不宜焚烧纸钱.第六,供佛禁用肉类制品或动物制品.第七,礼佛须要衣服整齐,态度端正.第八,佛前不许粗言秽语,言辞平和.第九,供佛所有水果,不宜时间太长.第十燃香一般三支或一支保持佛堂清洁.第十一,佛堂最好不宜酒醉之人或无信仰之人.拜神佛供品焚香要领:焚香膜拜起源于道教,然现今佛道不分,固有许多佛教膜拜时亦有用香。
一般视庙中香炉数而定,每一香炉焚一至三炷香。
焚香烧三炷香表示“尊三清”、三阳开泰之意。
三清指道教的最高三位尊神: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焚香除表达敬意外,亦被视为与神明直接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焚香之前务必洗净双手、摆好供品。
不可用口吹灭香火:需用左手将火焰扇小。
焚香时,以双手举香膜拜神佛,口念弟子或信女之名、生辰、所祈之事,而后不分男女皆用左手插香,因右手多处理万事,为不洁象征,插香顺序为中、右、左,如此即完成焚香动作。
道教庙宇焚香插香顺序,以天公炉为先,次之为庙宇主神,如有其他左右副神、则先右后左神位香炉。
佛寺焚香插香顺序,以佛祖香炉为先,因是佛教中的最高神尊,次之为天公炉。
家中若有天公炉时亦须先向天公炉祭拜插香。
掷筊:掷筊乃是俗人请示神灵的沟通方式,掷筊之前先在神灵之前说明自己姓名、生辰、地址、请示事情,请神佛作指示可或否,以掷三筊表示,请示说明完后随即将筊往地上掷下即知结果。
掷筊一般多为塑胶或树根、竹根所制成新月形状,两个为一对,每支分为正反两面,平面的部分为阳面,隆起的部分称为阴面。
先向神佛上供焚香膜拜。
说明掷茭原因,再拿起茭双手合十参拜。
双手一松,把茭掷于地上。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
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有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
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
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凡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
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
佛教礼仪佛教仪式包括各种忏法、法会、佛家节日庆典以及一些专门的修行方式。
佛教仪式有许多固定程序,不能轻易改变,一般须集体配合,在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举行,集中礼拜、持咒、唱诵等各种日常修行方式。
同时,许多佛教仪式与中国民间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化成为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佛教习俗礼仪概述:鼓励在家中安置佛像、观音像、西方三圣。
见面时,合十问好。
鼓励食素。
吃饭之前,先行合十感恩。
初一、十五,行佛教礼仪。
庆祝卫塞节,升佛旗,互寄卫塞节卡致贺。
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父母亲节、除夕、新年等)行佛教礼仪。
佛化礼品(书签、佛牌、手珠、项珠、佛书)。
佛教艺术(书法、绘画、佛曲、佛教舞蹈、戏剧)佛化弥月。
佛化生日佛化婚礼。
佛化丧礼。
其他庆典(迁居进宅、新张)。
在家修行居士,奉行五戒、八戒。
寺庙、佛团向政府申请拨地设立佛教坟场,为丧家作法事、超渡工作,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争取信众。
颁发奖助学金、布施、施医赠药等慈悲利生活动,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的时期,其中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统,并尝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深入解析。
一、佛教传入阶段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当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原地区,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
但在南北朝时期初期,佛教还未被广泛接受,仅在少数人群中传播。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东汉长安郡人陈寿带回的“摩竭陀”经典,二是通过北方游方僧人传播的教义,主要依托于后魏政府对佛教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并不是完全的“外来文化”寄生于中国境内,它融合了境内外各种文化因素而形成了与汉族文化有机融合的新文化。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对于汉族文化的影响可以从文学、绘画、工艺等多方面体现出来。
二、佛教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可以分为两大层面:一是经典文化的发展,二是教义体系的发展。
在经典文化方面,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后魏政府支持编纂的《大正藏》、《小正藏》等诸多文献典籍;二是由僧人撰写的《佛经》、《律传》、《传灯录》等佛教文化经典。
这些文献典籍在传承佛教思想、深化佛教教义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教义体系方面,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主要通过六家的形成和间的思想交流而实现。
六家的形成既与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思想相关,也与佛教的语言方式、词义语法等有关。
具体来说,六家分别为:北宗、南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天台宗。
其中,北宗、南宗的兴起与佛教禅宗思想息息相关,华严宗、律宗则是受到了印度弥勒佛教思想的影响,净土宗和天台宗则体现了由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的特点。
三、佛教转变阶段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历经了传入、发展的过程之后,逐渐开始发生着转变。
此时,佛教不再仅仅是外来文化的接受和传播,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种转变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性,经历了传入、发展和转变三个重要阶段。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宗教礼仪与禁忌
佛教的宗教礼仪与禁忌
饮食方面:
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
素食包括不吃“荤”和“腥”。
“荤”是指有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
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都可以食用。
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也不吃零食。
因此,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
社交礼仪:
与僧尼见面问好,最好不要握手,而要双手“合十”;对出家人的称谓,一般僧尼,可称“法师”或是“师傅”。
而“和尚”实际上则是很尊重的称呼,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
旅游观光:
与僧人交往时不问是否已婚,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
同比丘尼(尼姑)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她们的寮房,不要主动与她们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不能着背心、打赤膊和穿拖鞋,因为佛寺历来被佛教信徒视为清净的圣地。
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启建道场时,更不能高声喧哗以及有其他干扰宗教仪式或秩序的举动。
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宗教礼仪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宗教礼仪作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佛教和道教为例,介绍一些中国宗教礼仪相关的内容。
一、佛教礼仪佛教在中国传播已有千年历史,其礼仪也因地制宜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礼仪。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礼仪。
1、拜佛礼拜佛礼在佛教中是最基本的仪式之一,每到佛教寺庙,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合十礼拜。
其具体礼仪包括拜佛说愿、三叩首、跪拜、起身、回向等步骤。
2、礼佛菜佛教寺庙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礼佛菜。
大多数寺庙都会有一个专门的位置用来供养佛菜,以此来表示敬意和感恩。
佛菜通常由蔬菜制成,比如莲藕、莲子、莲心、莲花等,象征着菩萨的圣洁和慈爱。
3、放生仪式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慈善仪式,那就是放生仪式。
放生仪式意为“放生无边,智慧广大”,是佛教中修福积德的一个仪式。
在仪式中,信众会将被苦命的生物,比如蝉、鸟、龟、鱼等,放生到自然环境中去,以此来赎罪和修德。
二、道教礼仪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礼仪和仪式。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礼仪。
1、道士普渡道士普渡是道教传统的一种礼仪。
通过念经、燃香、散花、祝福等方式来为过世的亲属、朋友或者路人超度,让他们早日超脱苦难,重返人间。
2、道教戒律道教戒律是道教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道教中,戒律被认为是修炼的基本要求之一。
戒律具体内容包括节欲、勤念、慈善、静坐等等。
3、道教冥婚道教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礼仪,那就是冥婚。
冥婚是为了解决在世无法成亲的人的问题,让其在阴间和配偶团聚。
冥婚主要包括请帖、婚宴、婚礼等环节,但是参与该仪式的人数通常较少。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礼仪在佛教和道教中有着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这些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让信众得到精神寄托,更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