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题材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4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基础:体裁与题材一、识记诗歌体裁分类及特点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体裁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诗:古体诗和近体诗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如:《长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
古体诗特点:(1)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2)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3)篇幅长短不限。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如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
近体诗特点:(1)句子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2)平仄、押韵有严格限制(3)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词的特点:(1)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如:念奴娇,蝶恋花、鹧鸪天等(2)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58字以内)。
(3)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注意: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散曲又分为小令(如《天净沙·秋思》)和套数(如《高祖还乡》)。
二、判断一首诗歌的体裁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宋代林和靖的这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古体诗。
2、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体诗。
3、李白的《蜀道难》属于古体诗。
4、《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是近体诗。
5、曹操的《观沧海》是近体诗。
三、识记诗歌题材类型及对应情感(★☆☆☆☆☆)(一)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古代诗歌题材类别与举例1、爱情诗也称“情歌”、“闺怨诗”孤独寂寞无聊的凄凉心境(李清照《声声慢》)对爱人的思念(温庭筠《望江南》)对战争的厌恶(李白《子夜吴歌》)2、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杜甫的《三吏》《三别》);展现人民疾苦、世态炎凉(张俞的《蚕妇》、白居易的《卖炭翁》);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的呼声(《硕鼠》、《伐檀》)。
3、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
有些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表达深情厚谊(李白《赠汪伦》)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李牧《送友人》)或用以激励劝勉,如(高适《别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山水田园诗歌咏祖国山水风光,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寓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或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王维《山居秋暝》)表现闲情逸致,抒发孤独寂寞的心境、无可奈何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以境寄情,曲折表现厌弃官场,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陶渊明《归园田居》)6、边塞诗歌咏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抒写将士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战斗精神。
抒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辛,传达将士的思念之情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传达将士们的厌战情绪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抒写报国无门的愤懑。
7、咏史怀古诗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对古今兴衰的感慨和思考,寄托哀思;(姜夔《扬州慢》)追慕古贤,向往英雄业绩,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杜甫《蜀相》、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讽今,告诫当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刘禹锡《石头城》)。
8、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杜甫的《归雁》、王安石《梅花》、于谦的《石灰吟》等。
诗歌专题复习——掌握不同题材特点诗歌常见题材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
一、山水田园诗【示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②。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②接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
这里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先生”自比。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②。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标题信息:地点、生活状态、写作目的、情感、题材等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详释八类诗歌体裁核心知识题材一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1、题材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志: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②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
③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咏怀”。
2、内容情感内容: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古讽今,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昔盛今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3、常用技法(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5)虚实结合(6)借古讽今4、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蜀相》(杜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题材二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言志诗1、题材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意象:梅、兰、竹、菊、山泉、凤凰、瀑布、马、荷花、归雁、梧桐、松柏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2、内容情感内容:①单纯咏物、②托物言志(寓意)、③托物喻理、④托物讽世、⑤托物抒怀。
风格: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3、常用技法(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高考复习之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例题赏析一、边塞征战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答: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二、离别怀人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语文》诗歌体裁和题材1. 诗歌体裁(诗体)①古体诗(《诗经》到南北朝庾信):四言诗、五言古体、七言古体、杂言体②近体诗(唐初开始):格律诗(律诗、绝句、排律)、词、曲[注]绝句(1、2、4句押韵)、律诗(颔联、颈联对仗)、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长词91以上)2. 《诗经》①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毛诗》《三百篇》②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天象地貌、动植物等相传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④内容分为《风》160篇:十五国风《雅》105篇:大雅(周王朝盛隆时期,18篇)、小雅(西周晚年)《颂》40篇:周颂(西周初年)、鲁颂商颂(周室东迁以后)⑤孔子概括《诗经》宗旨:思无邪,并作为教育弟子立言立行的标准⑥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比、兴⑦六义:风、雅、颂、赋、比、兴⑧《毛诗序》,相传孔子弟子子夏作,诗歌理论⑨《毛诗》,西汉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赏析《硕鼠》《伐檀》3. 楚辞①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②刘向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
③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共十七篇④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叙写楚地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感情奔放,想象奇特,称为楚辞体、骚体4. 乐府诗①秦有乐府,为少府属官,汉初设乐府令,掌宗庙祭祀之乐。
汉武帝立乐府,制作雅乐,采集民歌。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③内容丰富,反应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有五七言,杂言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先声。
④新乐府:初唐沿袭乐府旧题,后唐人自立新题而作,杜甫、韦应物、戴淑伦等,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⑤内容:贵族文人所作颂歌——郊庙、燕射、舞曲军乐民间歌辞⑥反应战争痛苦、徭役痛苦、贫苦、爱情劳动、饮酒求仙、⑦特点:语言朴实自然,多用口语,叙事抒情结合,真挚感人,押韵灵活,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排偶句,回环往复,音韵和谐5. 诗歌格律(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原是来自音乐)律诗最为严格,绝句和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6. 题材①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②按题材分: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行旅诗、闺怨诗、送别诗7. 高考常见题材主要情感归纳①送别诗依依不舍、依依惜别担忧担心友人前途命运劝慰劝勉新官上任鼓励、赞美敬佩②边塞战争诗思乡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亡国之痛、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对旧朝老臣为新朝当官的批判和鄙视对穷兵黩武统治阶级批判感叹历史兴亡朝代更迭实属历史发展必然规律③山水田园诗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美厌恶官场、厌恶世俗、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内心闲适、悠然自得不得重用被迫隐居、孤独、苦闷、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客居在外思乡思君④羁旅诗思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战争逃亡之苦、亲人分别之痛、寄人篱下的无奈、漂泊之苦⑤闺怨诗思念远方亲人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诗人借女性视角讽刺战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12大题材归纳【诗歌12大题材】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酬和赠答诗、即景(事)抒怀诗、干谒自荐诗、题画说理诗、哲理思辨诗【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时光昜逝之感慨、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杈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愤世嫉俗之绪一、送别抒怀诗【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
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
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二、羁旅思乡诗【对点训练】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容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 应念末归人。
答案:首联,写除夕夜,诗人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从抒情角度来说,“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
领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颈联,表现了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
尾联,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这是曲笔,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对点训练】(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别离贬谪诗、思乡怀远诗、咏物诗、闺怨诗。
(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2)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4)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明诗人进入中年非常喜好老庄的道家哲学,而到晚年才归隐于终南山边,颇有遗憾之意。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乘兴独游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遇一位在山林中值守的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平白如话,极具功力。
2.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近人俞陛云说“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请结合诗意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论诗绝句元好问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3.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
4.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春分后雪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雪入春分”点明时令,“省见稀”写出春分下雪十分罕见,“不胜威”表明半开的桃李经不起春雪的欺凌。
B.颔联“应惭”写出跟梅花相比,桃李更应因见识短浅而惭愧,面对突如其来的春雪只能像柳絮一样,漫天飘零了。
C.颈联“不分东君”写出掌管自然造化的东君不按时令行事,“发阴机”写出东君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李。
D.本诗以春雪入题,寓物说理,借题发挥,字里行间虽弥漫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却也暗含着诗人的旷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