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6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一、本文概述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类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以揭示其复杂而神秘的面纱。
宗教是一种涉及信仰、价值和灵性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和解答。
在宗教中,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指引和保护他们,这种力量被视为神的意志或启示。
信仰: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人们必须相信某种超越自身认知的存在,并对其持有敬畏和崇敬的态度。
价值:宗教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与信仰密切相关,它们代表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看法和理解。
这些价值观念可能包括善良、宽容、平等、公正等。
灵性:宗教还涉及到人们的灵性生活,包括对神灵的崇拜和祈祷,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修行。
理性和经验:许多宗教都强调理性和经验的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信仰和实践。
例如,基督教中的圣经被认为是上帝所启示给人类的真理,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来理解其中的意义。
辩证和相对主义:有些宗教坚持辩证和相对主义的立场,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和错误,只有相对的理解和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思想相互竞争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思想体系。
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一些宗教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元素,如预言、仪式、符号等。
这些元素旨在传达某种无法用理性解释的信息或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和探索。
本文概述了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宗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因此,对于宗教的研究和讨论应该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二、宗教的本质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宗教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源于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认同,并通过各种方式(如祈祷、礼拜、诵经等)得以表达。
宗教的本质及其分类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宗教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教组织、宗教设施、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宗教仪式和专门神职人员,有众多的信徒。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宗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产生的。
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
宗教是自然压迫的产物,是在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所产生的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压迫的原因外,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一方面来自人们对剥削制度巨大压力的恐惧,在无力摆脱剥削阶级所造成的贫困与苦难的情况下,把命运寄托于"来世"和"天国",寄托于对死后幸福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则是统治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人们的精神手段,使人们相信一切皆是命中注定,无法抗拒,人们只能安于现状,忍受现实的苦难,以换取来世的幸福。
对于宗教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分类方式有多种。
尽管世界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进度不尽相同,但是各地区的宗教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从较原始的形式发展为较现代形式,因此,宗教可分为原始宗教和现代宗教;宗教还可分为多神宗教和一神崇拜宗教;按照宗教信仰的广泛程度还可分为部落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
当代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这三大宗教都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形成的,对于世界历史、文化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已流传到世界各国,拥有众多的信徒成为世界性宗教。
1、对自然的崇拜:崇拜大自然是原始时代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是原始人群初期的宗教形式之一。
由于原始人各部落所依赖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对大自然崇拜的对象也不同。
山神是山地部落人群主要崇拜对象。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发布时间:2021-04-21T13:56:12.82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李琰[导读] 世界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在这样的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的诞生影响着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到宗教活动中。
然而,虽然宗教文化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真要问这些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定义,让他们给出科学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都无法回答上来,甚至很多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无法回答。
由于宗教文化由来已久,想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又谈何容易。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李琰摘要:世界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在这样的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的诞生影响着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到宗教活动中。
然而,虽然宗教文化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真要问这些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定义,让他们给出科学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都无法回答上来,甚至很多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无法回答。
由于宗教文化由来已久,想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又谈何容易。
关键词:宗教;本质;基本要素;逻辑结构一、宗教的本质(一)以神为中心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和规定宗教的定义很明显,机构化的各种传统宗教都把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作为信教的中心和基础。
假如我们问犹太人:宗教是什么?他说:宗教是相信上帝的耶和华。
若问及基督徒或穆斯林,他会将信仰上帝、基督或真主作为宗教的基本内容。
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宗教通常都是机构化的信仰和崇拜神灵,所不同的,只是赋予神的神性各有不同。
我们国家的古典文学没有‘宗教’这个词,这个外来词来源于印度佛教。
佛学以佛陀的话为教,以弟子的话为宗。
宗派是指宗派对佛陀及其弟子的教义的崇敬和敬仰。
目前我们所用的“宗教”一词,起源于西文的“erliigon”,本意甚多,难于说清,在传统上主要是泛指对神道的信仰,对此,古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论宗教的本质摘要:从古至今,古圣先哲,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宗教的本质,这些论述归纳起来大概就是: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宗教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三,宗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扭曲的反应,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四,宗教是一种文化;五,宗教是人们的内在世界。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宗教学者得到诸多不同见解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
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
我个人则站在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内心世界的这一说话更为准确。
关键词:宗教的本质宗教心理学主观能动性内心世界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对其进行全面研究时,不管是从哲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还是从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都会涉及其本质的界定。
然而对宗教的本质的论述,却因为学者的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加之,宗教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是与特定的时间相联系。
所以要给出一个恰当而又普遍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时,我发现,各种说法其实都离不开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宗教源于人的内心世界。
于是,决定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去探究宗教的本质问题,并撰得此文。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它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
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
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表象的投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
宗教的本质*导读:对于宗教的意义,自古至今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们都感到给宗教宗教的意义,自古至今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们都感到给宗教下一个确切定义是很困难的,宗教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讲是人们的想象、观念、意愿、情感,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讲是人们的举止、行为、操作、活动。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宗教观念是由宗教二字合并而成。
在中国学术界普遍流行着一种看法,即认为中国古代并无宗教这种概念,中国古代典籍也无宗教一词。
宗教二字合并形成这一特定概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事情,其使用最早见于佛教术语。
如《景德传灯录》十三有(佛)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之说,《续传灯录》七亦有老宿号神立者,察公倦行役,谓曰:吾位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之句。
佛教所言宗教意指崇奉佛陀及其弟子的教诲,教指佛陀所说,宗指佛陀弟子所传,宗乃教之分派,二者合为佛教教理。
宗教一词的现代涵义则源自西文religion,也是外传而来。
为此,中国现代宗教哲学家谢扶雅曾说:今日西方所用Religion一语,与我国所谓宗教者,实大有出入。
惟此译名假道日本而入中国。
最初译此字者,不知何人,其根据自在《易经》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而宗字之渊源,当为《书经尧典》内之禋于六宗。
是则宗教在我国文字上的意义,不过一神或多神之崇祀而已;既不足以概无神之佛教,及介乎有神无神之间之儒教,亦未能包括宗教的神契经验及伦理行为。
若求中国辞书中足与Religion 相当之名,惟道字勉可充数。
道兼涵体用两面,Religion 亦具宗旨及方法两面;道可以完全表示个人与宇宙本体之嘘吸关系,同时亦不遗落个人对于社会之活动及适应。
对于宗教一词的内涵和渊源姑且不论,我并不同意中国古代无宗教概念之说。
中国古代曾有各种形式的宗教存在,这乃是历史事实。
认为人们在有宗教存在的情况下而无宗教概念是说不过去的。
无论是用神、道,还是用宗、教来表达,中国古人确实是有着其宗教概念的。
3.宗教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信仰和传播这种虚幻观念的专门组织.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2.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现实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宗教在对抗阶级社会里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且根据我们的考察这还并不是它们相互关系的主流。
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
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
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本文就是试图对宗教与科学这种复杂关系作初步的说明。
在人类社会,自从文明产生可以说宗教就伴随着产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几大宗教都有着一千多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而科学尤其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其历史则要短得多。
浅论马克思主义之宗教本质及消亡条件论文导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在本质上是虚幻的,是以“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人间力量。
同时,他指出宗教并非永世长存,当人类社会具备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后,其最终会走向消亡,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再次,人们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得以自由自主活动的实际关系或条件,是长期、痛苦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因而宗教的消亡也是长期的、自然的历史结果,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更不会一蹴而就。
关键词:宗教,本质,消亡,条件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古今中外,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它对社会的作用不可忽视,对其进行论述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以马克思对宗教的剖析为重点来了解宗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在本质上是虚幻的,是以“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人间力量。
同时,他指出宗教并非永世长存,当人类社会具备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后,其最终会走向消亡,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1. 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包括理论等精神现象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本原或基础,同时也表明他不仅着眼于人的社会生活,而且主张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
宗教这种神秘的精神现象也能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实践,对宗教的本质特征做了多层次的论述:1.1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们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