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关于宗教常识的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1.62 KB
- 文档页数:2
政治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
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6、认识类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高考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必背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必背知识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条例等。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4、如何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旗)。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它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如何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高三政治常识民族和宗教知识点1.民族含义与特征(1)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我国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重点)(1)民族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①原因:A、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
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B、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具体表现: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原则: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①民族团结俄而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①原因: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B、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②措施: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关键靠各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内因);B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帮助,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外因);C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外因)。
高中政治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2022高中政治必修二重要知识点1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是全面、完整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6、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我国已不再具有消极作用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它和科学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只要宗教存在,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
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宗教的消极作用会限制到最小限度。
2.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意味着鼓励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把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发展宗教。
对全体公民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意味着国家保护任何宗教活动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非正常的宗教活动如利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损害公民健康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不仅不受保护,国家还要依法打击。
4.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并不矛盾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有利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可以防止不依法规、不讲政策的宗教活动发生,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课堂演练:1. 2007年2月20日上午,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代表玉佛寺向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人民币25万元,专项用于帮困助学。
玉佛寺秉承为社会、为困难群体造福的理念,多年来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这表明A. 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B.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C. 广大信教群众是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D.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2. 据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其中,基督教徒超过1000万。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共有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A.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 党和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C. 在我国,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D. 国家鼓励群众信仰宗教答案:1. C2. A。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学习要求】1、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2、了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学习重点】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自学提纲】一、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探究与共享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第一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 第三___________ 第四____________〔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①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②什么是不正常的宗教活动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既又,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是宪法赋予公民,是我国④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是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了解管理目的、邪教是不是宗教〕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那么〔为什么要自办?〕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1〕为什么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既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和社会主义相适应①要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要求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支持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支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弘扬科学精神1、正确认识宗教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3、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树立科学世界观【知识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符合宗教自身规律②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③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④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宗教界人士有17000余人。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一、考试易联系的热点1.联系我国及世界其它国家的实际,分析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政策,要全面贯彻落实。
2.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个原则、我国民族政策等知识,分析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3.用我国宗教政策的知识,分析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加强信教和不信教、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要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易错易混点1.民族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关,不包括司法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与其他地方是一样的,没有特殊的职权。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依照宪法制定民族区城自治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依照宪法和法律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无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
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联系。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主权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础和依据;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则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4.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所以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题中观点是片面的,把宗教信仰的实质看作宗教信仰的原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其实质来说,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保障公民享有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5.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以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而对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人都绳之以法。
(1)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这种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
高中政治关于宗教常识的知识点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宗教的社会作用: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
(1)消极作用(主要)A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B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C宗教对理解和改造自然有着防碍作用。
D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防碍作用。
(2)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A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影响B宗教对文化艺术发展起过积极作用C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水准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3.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A宗教信仰自由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B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实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实行的活动。
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实行无神论宣传。
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实行宗教活动。
)②依法增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合。
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封建迷信的含义、目的、危害(高三课本P127)(2)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民族宗教知识政策法规应知应会一、民族宗教知识的基本概念1.民族宗教是指某一特定民族社会中,关于神、鬼、祖先和至高神主的宗教信仰体系、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
它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心灵所反映出来的综合表现,它是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欣欣向荣的文化积淀。
2. 民族宗教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宗教信仰;宗教祭祀和宗教团体及其活动。
3. 各种民族宗教追求不同,但其本质上都是通过神秘仪式、宗教活动来实现某种神灵的感应和呼唤,从而使个体、家庭、部落、国家得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
4. 民族宗教体系与其他非民族宗教体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天人合一的特点,即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一体化表现。
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基本精神1. 立正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贯彻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宗教界人士和信教公民尊重法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 保障宗教活动的合法性,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以合法宗教团体机构执法,以开展各类宗教活动举办,宗教活动场所和信仰活动实行管理登记制度,并对外向社会公布。
3. 严禁利用宗教进行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禁止宗教代表机构和宗教活动项目在别国和地区设立或变相设立我国宗教机构。
4. 对于特殊宗教势力的严厉打击,坚决抵制宗教特殊势力的蠕形,保证民族宗教均衡、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具体内容1.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2.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明确规定了对民族宗教的统一管理,并明确了宗教活动场所的保护措施。
3.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非法宗教组织活动的规定》对非法宗教活动进行严格规范。
4.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法》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公民的权利再次进行了明确规定。
四、总结民族宗教知识政策法规应知应会,对于每个我国公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了解政策法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保证国家的民族团结稳定。
高中政治关于宗教常识的知识点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
幻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宗教的社会作用: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宗教主要起消极
作用。
(1)消极作用(主要)
A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B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C宗教对理解和改造自然有着防碍作用。
D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防碍作用。
(2)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
A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影响
B宗教对文化艺术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C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水准
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3.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A宗教信仰自由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
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
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
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B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
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实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实行的活动。
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实行无神论宣传。
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
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实行宗教活动。
)
②依法增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
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合。
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
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
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
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封建迷信的含义、目的、危害(高三课本P127)
(2)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②是科教兴国的需要。
③是培
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