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公开课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篇一、班会主题宗教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二、班会时间2023年X月X日三、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参会人员班主任、全体同学五、班会流程1. 班主任开场致辞2. 同学代表发言3. 宗教教育专家讲座4. 分组讨论5. 总结发言6. 班会结束六、班会记录(一)班主任开场致辞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要是为了探讨宗教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宗教问题日益凸显,宗教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这次班会,大家能够对宗教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同学代表发言以下为三位同学代表的发言:1. 同学A:我认为宗教教育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宗教文化,拓宽我们的视野。
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不同信仰的人相处。
2. 同学B:宗教教育教会我们诚信、善良、宽容等美德,这些品质对于我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同学C:宗教教育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三)宗教教育专家讲座接下来,我们邀请了宗教教育专家为我们做一场讲座。
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1. 宗教教育的定义和作用2. 我国宗教教育的现状和问题3. 如何在宗教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4. 宗教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专家指出,宗教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宗教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宗教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将宗教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分组讨论在专家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分为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主题如下:1. 宗教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2. 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开展宗教教育3. 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各小组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部分讨论内容:1. 同学D:宗教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1篇日期:2023年X月X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题:民族宗教活动班会记录人:XX一、班会背景随着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不断深化,学校为了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宗教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特举办本次民族宗教活动班会。
旨在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增进民族感情,弘扬宗教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二、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班主任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并强调了本次班会的意义。
她指出,民族宗教活动班会的举办,有助于同学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 民族知识讲座邀请了学校民族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关于我国民族知识的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
专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使同学们对我国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宗教文化展示邀请了几位信仰不同宗教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体验。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些分享,他们对宗教有了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也消除了对宗教的误解和偏见。
4. 民族宗教知识竞赛为了检验同学们对民族宗教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了一场民族宗教知识竞赛。
比赛分为必答、抢答和风险题三个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
最终,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并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品。
5. 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就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民族宗教问题向专家请教。
专家耐心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同学们表示,通过这次互动,他们收获颇丰,对民族宗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6. 总结发言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本次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积极参与,收获颇丰。
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民族宗教问题,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贡献力量。
三、班会成果1. 提高了同学们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宗教信仰的尊重。
2. 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宗教信仰。
中国的现代宗教与信仰课堂实录2023版今年,在中国教育系统的一次改革中,一门全新的课程——《中国的现代宗教与信仰》正式开设。
该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宗教与信仰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宗教和宗教文化素养的培养。
以下是一份实录,记录了一堂该课程的精彩讲座。
第一节课:中国的宗教多元性在第一节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的宗教多元性。
他解释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众多宗教共存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教师通过播放宗教仪式的视频和展示各种宗教独特的艺术品,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问题。
第二节课: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在第二节课上,教师重点讲解了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他通过介绍佛教的起源、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等内容,详细地向学生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地位。
教师还特地邀请了一位资深的佛教学者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们有机会亲耳听到佛教教义的解读,对佛教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
第三节课:道教的哲学思想在第三节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道教的哲学思想。
他指出,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主张“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师通过展示道教经典的典籍和艺术品,解读道教的核心概念和哲学思想。
学生们在听到关于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等道家思想后,纷纷表示对道教的思想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积极探索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第四节课:伊斯兰教的信仰与文化在第四节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信仰与文化。
他解释了伊斯兰教的五功(五大基本功课)和五支柱(五大基本信仰),并详细介绍了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饮食习惯和传统节日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们对伊斯兰教的传统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了更多思考。
第五节课: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在第五节课上,教师重点介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他讲述了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各个阶段和影响。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哲学111班5000311012 吴小庆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它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
但是,如果要求人们就“宗教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一个本质的概括论断,则显得十分困难。
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在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对宗教下的定义常常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近代宗教学中,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有三种类型的宗教本质论具有代表性:一类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一类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另一类则是论述宗教的社会功能。
下面将对这三种宗教本质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第一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以神道信仰为中心的历史事实,使宗教学者们承袭了关于宗教的传统观念,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但由于逐渐积累了世界历史上各种神道宗教的事实,对他们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促使宗教学者们超出特定的宗教神道信仰,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对象抽象化、一般化,从而使用“无线存在物”、“精神实体”、或“超世的”、“超自然的存在”等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述,使之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体系。
在第二种宗教本质论中,西方宗教学从人类学和历史学角度研究宗教,逐渐兴起了一种新方法,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宗教信仰问题。
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
有些心理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信教者有了关于神或神圣物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才对他们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祷、祭祀,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
后来,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各种宗教现象的方式大为时兴。
在第三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社会学者一般把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宗教的基本因素。
他们趋向于撇开宗教在观念上与其他社会意识区别开来的本质,专门致力于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
有些学者甚至还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当成宗教的本质,并以此来规定宗教的定义。
第1篇班级:高一(1)班时间:2023年3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记录人:李明一、班会主题宗教安全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宗教安全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本次班会以“宗教安全”为主题,旨在普及宗教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宗教素养,共同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二、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班主任张老师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强调了宗教安全的重要性。
她指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宪法规定,但同时也要求我们维护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2. 宗教知识普及(1)张老师介绍了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策、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政策。
(2)讲解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使同学们对宗教有了初步的认识。
3. 宗教安全案例分析张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宗教极端主义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危害,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表现形式。
她提醒同学们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 同学讨论同学们就宗教安全展开讨论,分享了自己对宗教安全的认识,以及如何防范宗教极端主义。
5. 宗教安全知识问答张老师组织了宗教安全知识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6. 总结发言班主任张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强调宗教安全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自觉抵制宗教极端主义。
三、班会总结本次宗教安全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对宗教安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宗教素养,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以下是本次班会的几点收获:1. 增强了同学们的宗教安全意识,认识到宗教极端主义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了解了我国的宗教政策,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
3. 学会了如何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4. 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5. 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
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加强对国家宗教自由政策的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自觉抵制落后迷信思想,反对邪教组织,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宗教政策的学习,理解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教学难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PPT课件五、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2、讨论法3、启发式提问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说起宗教,大家能想起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我国多宗教的国家内实行一定的宗教政策需要大家一起通过同龄人小慧的遇到的事情探究理解掌握国家这一政策。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一女生小慧,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去寺庙诵经拜佛。
在家庭影响下,小慧有时也跟妈妈一起去寺庙拜菩萨。
最近小慧阅读了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书籍,遇到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作为中学生,我可以信教吗?为什么?我作为共青团员,可以信仰宗教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我国宪法规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PT展示)(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四个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实质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3)共青团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后卫队,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信仰,不能信仰宗教。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全面、完整的政策困惑二:小慧与同学小凡的争论中,两者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小慧:我们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可班里信佛的还不多,组织一个佛教团体到学校宣传宣传。
小凡: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坚持无神论,因此应到寺庙里向信徒们进行无神论宣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或在信教群众中发动有神无神的辩论。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公开课教学实录师生互致问候,清点人数,准备上课。
(引入新课)开场白:我们注意到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比如,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巴以争端等等。
产生这些热点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地区发展不均衡、民族矛盾尖锐、美国的霸权主义等等,但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宗教信仰冲突所带来的,比如,巴以争端之所以常常得不到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耶路撒冷城的归属(显示幻灯: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现在画面上出现的就是耶路撒冷。
这个城市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圣地,信仰基督教的以色列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都宣称这里是他们的首都,而一个城市又不可能成为两个国家的首都,双方各不相让,所以巴以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
因此,正确的认识宗教、学习宗教知识,不仅能够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进入新课)(板书主标题)宗教的本质和作用(老师)宗教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有很多体现,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你接触过那些宗教的具体事例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启发同学:比如说,你在初中学习中,教材中有反映宗教的内容吗?你周围有信教的人吗?你听说过宗教的故事吗?在你看过的影视剧里有宗教的形象吗?等等。
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一)老师,《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我记得唐僧好像是个唐朝的和尚,这应该是宗教吧?!(老师)说得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别的事例吗?(学生二)我们家附近有一个礼拜堂,每到周六周日,都有很多人到哪里去作祷告,这也应该是属于宗教吧。
(老师)你家住在哪里?(学生二)在五一路,少年宫附近。
(老师)对,那里确实有一个礼拜堂,这应该算是宗教。
(学生三)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很多人信仰法轮功,而且信得还很痴迷,法轮功也是宗教吧?(老师)XXX同学的思维很活跃,很注意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这很好。
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法轮功不是宗教,而是邪教,对人类是会有严重危害的。
但法轮功的一些外在表现却和宗教很像,很具有迷惑性,至于它们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要在学完了宗教的特征和本质以后,才能有所了解。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着重介绍。
还有别的同学要发言吗?(学生四)请问老师,前两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圣经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介绍上帝是如何在七天之内,创造出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
这个故事,是不是一个宗教故事呢?(老师)对,《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基督教中上帝就是万能的神。
(学生五)在初中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洪秀全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是把基督教的教义和中国传统宗教的教义掺合在一起,创立了自己的理论,然后用这个理论来组织起义的。
(老师)很好,太平天国运动确实运用了宗教的力量,这一点,我们一会在讲宗教的作用时还要讲到。
好,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讨论先暂时进行到这里。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发现同学们对宗教这个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了,但这种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表面的了解上。
要想深入的了解宗教,我们首先要知道在当代社会中,宗教的存在状态。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当代世界的三大宗教。
(板书)一、当代世界的三大宗教(老师)每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经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宗教观念,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存的宗教有一千多种。
如果按照它们的传播范围和信教的教徒人数来划分的话,当今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宗教,它们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幻灯展示三个宗教的图片)关于三大宗教的情况,在教材第335页中,有比较完整的表述。
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把这一页的前三个自然段看一下,然后,把这个表上的空格填满。
(幻灯出示“三大宗教对照表”)(两分钟时间,学生看书,老师巡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强调学生注意三大宗教的创始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和主要教义。
)(两分钟以后,找同学发言)(老师)好,时间到了,哪位同学准备好了。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佛教的内容。
(全班半数以上的同学举手,找一名同学发言)(学生一)佛教的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要教义是宣扬人生充满苦难,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现在主要传播在亚洲地区。
(学生答完以后,老师结合幻灯进行简要的总结,要强调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学生二)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创始人是耶稣,主要经典是圣经,主要教义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上帝创造的,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救世主。
(学生三)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经典是《古兰经》,主要教义是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真主安拉决定的,教徒必须绝对顺从安拉和他的使者。
(老师)刚才三位同学分别为我们介绍了三大宗教的一些自然情况,通过刚才的介绍,使我们对宗教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下面请同学想一想,三大宗教的自然情况中,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四)我认为每一个宗教都有一个神,比如佛教的释迦牟尼、基督教的耶稣、伊斯兰教的安拉等等;另外,每个宗教还都有一个经典,都有一个主要的教义。
(学生五)我认为每一个宗教都要求人们服从神的统治,在这一点上它们也是相同的。
(老师)这两位同学归纳得很好,宗教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这两点是最重要的,即每个宗教都宣扬一个神,然后让人们服从这个神的统治。
那你们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没有!(老师)既然没有神,那为什么宗教还要宣扬神呢?这也就涉及到今天我们讲课的第二个内容——宗教的本质。
(板书)二、宗教的本质1、本质(老师)宗教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那你们说,这种认识正确吗?(全班同学齐声回答)不正确。
(老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第336页,看教材上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的题目是《美术试题:万能的上帝》,请大家注意看,漫画中有四个画家,其中有东方人、西方人还有非洲人、机器人,它们都在画他们心目中的上帝,可是他们画出来的结果却并不相同,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个题目,会画出不同内容的画呢?下面分组讨论。
(每六个人一组讨论1分钟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老师)好,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下面请各组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学生一)这幅漫画说明,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所谓的上帝,不过是人们自己的想象,而人们在想象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想象的,所以才画出各种各样的上帝。
(学生二)我们组认为,画家之所以画出各种各样的上帝,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所用的范本不一样,这也说明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信仰着不同的宗教。
(学生三)我们组同意第一组的观点,另外,我们组还认为产生不同的上帝,还和他们的个人审美观点有关,可能他们认为这样的上帝才是最美的、最英俊的。
(老师)刚才,三个同学说得都很好,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上帝是人们头脑中所想象出来的。
因此,宗教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社会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颠倒了的世界观。
(板书)(由于我们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哲学,不知道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唯心主义,因此在这里老师要简单的讲授。
)(老师)所谓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简单的说,就是你如何看待你周围的世界。
世界观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部分,凡是主张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凡是主张世界是有意识组成的,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每一个宗教几乎都是毫无例外的宣扬,世界是由某一个具体的神所创造的,世界是由神的意志所决定的。
因此,宗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颠倒了的世界观。
(老师)既然宗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错误的认识,那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呢?人们为什么又要信仰这种错误的认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探讨宗教产生的原因。
(板书)2、宗教产生的原因(老师)宗教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自然压迫和阶级压迫(板书)。
(老师)自然的压迫主要是指在人类的幼年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很少,有很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神灵的观念,认为是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自然界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比如,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看到过百姓到龙王庙去求雨的场面,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到龙王庙去求雨吗?(学生一)因为当时人们的自然知识比较少,不知道天为什么要降雨,还以为是龙王这个神在控制,所以要去给龙王上供,去收买他,让他发发慈悲,给降点雨。
(老师)很好,这就是产生宗教的自然原因。
(老师)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阶级压迫,也是产生宗教的原因。
(老师)我们都知道,我国封建的皇帝,往往称自己为“天子”。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二)这是因为,皇帝的官是人间最大的了,没法再大了,所以他希望自己再升一级。
(学生三)“天子”就是天的儿子,意思是说,我是上天派来管你们的,他想利用人们对上天的敬畏,来服从他的统治。
(老师)XXX同学说得很好,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剥削是非常残酷的,为了让人民服从他的阶级统治,统治阶级往往要借用宗教的力量。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宗教的神是至高无上的,借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老师)另外,(老师)通过对刚才宗教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同学们,你们说,统治阶级愿不愿意宗教在他们统治的国家中流传呢?(学生齐声回答)愿意!!(老师)为什么呢?(学生一)因为无论是统治阶级自称为天子,还是被统治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来世,都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它们的统治。
(老师)回答得很好。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我们同学已经无意识中,回答了宗教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宗教的作用。
(板书)二、宗教的作用(老师)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要的消极作用;一个是次要的积极作用。
(板书)(老师)马克思称经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短暂思考,此时老师提示:鸦片是一种毒品,长期服用,能够麻醉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幻觉,马克思为什么把宗教比喻成是鸦片呢?这反映了宗教的什么作用?)(学生一)马克思之所以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人民信仰宗教以后,就向老师刚才所说的,把今生的幸福寄托在了来世,起到了控制人们的精神的作用,这个作用和鸦片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老师)很好,说得很全面。
这也就是宗教的第一个消极作用:阶级统治的工具。
(板书)在现实生活中,统治着除了利用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宣称自己是代表神来统治国家的之外,还利用宗教让人民忍受阶级压迫的痛苦,把希望都寄托在“来世”和“天国”,放弃反抗斗争,维护它们的阶级统治,所以宗教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