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
运用: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诸多实例,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能力方面提高分析比较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人类的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文重点,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问的方法。
●教具准备幻灯机、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五课的中心论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作为认识论的开篇,这是因为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上册主要讲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必须对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把这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方案。
因而下册讲有关人自身的问题:人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的实践活动等。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能否认识世界?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学好本课是学好下册的理论基础。
本课共有三节。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节,先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人类认识过程看,当人类把目光转向人自身,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能力问题。
哲学常识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1. 知识方面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10. 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 能力方面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 觉悟方面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课围绕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着重解决“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节);需要创造必要条件,需要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第二节);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第三节)。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案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主观能动性含义:主观能动性又叫____________,是人_____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2.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内容:①人类_________的能力以及人们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想)。
第一、认识是_____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_________的。
第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_________,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____________;B、认识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三、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在_________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
②人类改造_________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__________客观世界的活动(做)。
第一、“做”是在“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第二、“做”的结果具有创造性。
A、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不能产生的事物;B、形成、改造、创造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_________。
第三、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________,发挥其对人们_______作用,限制其_____________,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懂得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教学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现在的天空,“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
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在运行。
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
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轮船驶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正通行着车辆。
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⑴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①把握事物的外部现象和本质规律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价值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②指导人们的活动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例如:番禺兴建了一些著名的人造旅游景点。
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①按规律改变自然物、创造新事物、创造社会关系例如:克隆羊②利用规律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利用目前可通过利用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通过计算机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1年,减少这种异常现象的破坏。
⑶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概念1.人的自觉能动性2.认识的根本任务3.感性认识4.理性认识5.现象6.本质7.真象8.假象9. 真理 10科学理论 11. 分析 12. 综合 13.合理想象 14. 创造性思维(创新)原理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 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要求尊重规律正视条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反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观、形而上学观。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基因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内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应用范围】: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分析“台独”分子活动的本质;中美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击伊拉克、利比亚,制裁伊朗核发展的本质。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
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内容]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6、尊重客观规律(条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客观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客观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等方面说明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内容]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应用范围】:分析思考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认识的无限发展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应用范围】: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说明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说明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的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构建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的提出;分析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和政策的变化。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内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实验(如基因研究、“非典”的研究)等。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内容](1)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3)目的作用: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当今形势: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上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也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创新则不能发展,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方法论]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反对]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滞不前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胡乱怀疑、凭空想象、违背规律、背离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应用范围】:运用这一原理说明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科技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重要性。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概念1.实践2.生产实践3.科学实验4.人民群众5.改造自然界6.改造人类社会7.改造主观世界8.改造思想原理1.实践的特征原理[内容]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反对]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应用范围】:用实践第一的观点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性;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的原理说明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十二五规划”;用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的原理说明“神七”的研究成果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原理[内容] 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反对] 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原理[内容]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方法论] 要求我们积极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大业。
[反对] 只重生产实践,忽视对社会关系调整和变革,甚至对改革持敌视态度的思想和行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性;经济体制(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政企分开)是非常必要的,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原理[内容]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理论型成果),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另一种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
[方法论] 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尊重科学家的劳动。
[反对] 轻视科学实验作用的错误思想。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实验(如“神七”、“超级稻的实验”、“基因实验”、“非典”疫苗的研制等)的必要性;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实验(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验、税费改革的试点,素质教育(新课改)等的必要性)5.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