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第五课《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班级课题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方法《意识的实质》教课设计高二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意识的实质授课时间2016年 9 月 21日识记:意识的发源、意识的实质。
理解: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知识与技术的反应。
目标:运用:经过对意识发源和实质原理的学习,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会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线。
过程与方法经过现实中的典型案例去剖析有关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一致。
以讲解目标:法为主,学生理清知识系统。
感情、态度价在世界根源问题上,坚固建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看法,自觉坚持辩证唯值观目标:物主义看法,坚定辩证唯心主义的崇奉。
意识的实质意识的产生过程讲解法课型新课教具多媒体【导入新课】经过第四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与物质相对应而存在的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由此引出意识。
再请学生列举一些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
由此引出本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解】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的实质,第一就要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发源是什么?那么意识是怎么发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自然界的进化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长久发展的产物多媒体放映四幅图片:磨铁成针、害羞草的变化、蜘蛛织网、信鸽传信。
从四幅图片引出对无机物、低等生物、高等生物和人在反响形式、反响器官和现象举例方面进行对照剖析。
物质反响形式反响器官举例无机物反响特征物质磨铁成针低等生物刺激感觉性细胞膜害羞草的变化高等动物感觉、心理大脑蜘蛛织网、信鸽传信人意识人脑苹果与万有引力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里,全部物质,不管是有没有生命的,都会有一些反响特征,比方说,像磨铁成针。
还有低等生物会对外界的刺激所作出的应激反响,害羞草被遇到以后教课过程就会把叶子收起来,还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它们和意识是什么关系?没有这些反响特征和反响形式,意识能不可以产生呢?给 5 分钟时间分小组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反响特征到生物的反响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是一个生物进化发展的过程,没有前面的环节,那么后边的环节就不会有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微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思想观点,坚决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承上启下,一方面是第四课内容的延续,进一步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内容比拟抽象涉及到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我们分别说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社会的物质性,那么意识是物质的吗?不是。
自从人产生后,相应的人的意识也产生了。
什么是意识呢?大家通过一个小活动感受一下,“请大家与你对面的同学握一下手,好吗?握手,你有什么感觉?能说一下吗?〞对同学手的感觉就是你的意识,恩格斯曾把人类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最美丽的花朵——意识。
PPT:“意识的本质〞〔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短片《人猿特工》片段。
PPT展示简介及思考的问题1、美国情报局为什么在那么多动物中选择猩猩进行特训?2、猩猩的种种表现可以称其为意识吗?为什么?3、《人猿特工》等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吗?这说明了什么?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大家思考,我们人类的意识从哪里来,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还是没有成为真正的“人〞之前已经有了呢?究竟是怎么出现的?〔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对意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产物,是指人类对自我和外界的觉知和认知能力。
教师进一步解释意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外界意识是指人感知和认识外界的能力,包括感官的感知、思维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等。
3. 理解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意识的本质。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客观存在?- 意识与思维、感觉、意愿之间有什么关系?- 意识对人的行为和个性有什么影响?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思考,并由代表发言总结出小组的观点。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同龄人对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了解不同人对意识的看法和理解。
学生回到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让其他小组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如科学研究中对意识的探索,不同学者对意识的理论和观点等。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意识的本质和意义,并对意识的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相关文献,探索更多关于意识的现象和问题。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强调意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7.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意识的认知,写一篇2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意识的理解、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意识的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案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对意识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1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关键能力: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自己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核心素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教学难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3.规律的含义?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35-37,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从起源看,意识是怎么产生的?2、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什么?3、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是什么?4、为什么说离开了客观对象,意识就无法产生?5、意识的本质?教师提出问题:探究:“人类意识产生之前,一切物质对外界的作用有没有反应?它们是怎么反应的呢?学生回答:第一阶段: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特性第二阶段: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三阶段: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四阶段:人类的意识教师提出问题:思考:意识是从来就有的吗?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
1、得出结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思考: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是什么在起作用的?劳动、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促进语言的产生——意识的表达手段2、得出结论: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师总结: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教师提出问题:探究: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总结:(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本质》教案(精选7篇)《意识的本质》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学方法:讨论、谈话十故事式讲授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
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
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罗马科学家普林尼曾观察大象在月光下跳舞,最近泰国举行一系列大象比赛的活动,其中有投篮,画画,等,这些是否能说明大象也有意识?学生讨论。
也许大象有自已的语言,只是我们人听不懂而已,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今后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留下问题让学生探究,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注意,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同步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来的?同学们会说是劳动。
说明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同学们还记得“狼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人的大脑机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同学们都学过生物,谁能说说人脑的构造,各个区域的功能是什么?如同学们不能记起或不能回答,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如语言中枢管语言,运动中枢管运动,感觉中枢管感觉,视觉中枢管视觉。
如某一区域受损,人就会有某一方面毛病。
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二、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作为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对意识本质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的作用。
本框内容是为第二框内容作铺垫和准备的。
本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是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是人脑──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观存在。
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都是: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课堂自主学习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分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重点(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提出疑问,小组讨论解答(三)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走进《人与自然》第一阶段:“岩石风化、水滴石穿、踏雪有痕、水中映月、空谷回音……”这些都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蚯蚓在受到针刺时,其身体自然立即收缩;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食物……这些都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意识的本质》教案《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意识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意识的本质,了解意识的作用和价值。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观。
二、教学内容1、意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作用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意识现象,如意识到身体的动作、意识到外界的刺激等,引入本课主题——意识的本质。
2、新课内容(1)意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包括内在的情感、意志和意愿等。
基本特征:意识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它有明确的目标和意图,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脑的生理基础,人脑可以处理外界的信息,产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同时,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在长期进化中所获得的文化和知识。
(3)意识的作用和价值。
意识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调整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反应。
同时,意识也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的文化水平。
3、课堂小结:总结意识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意识现象,引发学生对意识的探究兴趣。
同时,通过讲解意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本质、作用和价值,使学生对意识这一概念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不足之处:在讲解意识的作用和价值时,可能有些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意识的本质教案范文教案: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1.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探讨意识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3.探究意识的本质及其在思维、知觉和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3.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 ppt;2.视频资源: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问:你们对意识的定义了解多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Step 2:讲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用ppt展示意识的定义和特征,解释每个特征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讨论,意识的定义和特征对我们了解意识有何帮助。
Step 3:观看视频(10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个关于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视频。
视频中会有一些实验和案例,用来说明意识和大脑的关系。
Step 4:讨论意识和大脑活动的关系(10分钟)学生观看视频之后,老师提问:你们通过视频了解到了哪些关于意识和大脑活动的信息?你们觉得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Step 5:讲解意识的本质(15分钟)使用ppt讲解意识的本质。
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在我们的思维、知觉和情感中起到什么作用?Step 6: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什么?2.意识如何在我们的思维、知觉和情感中发挥作用?Step 7:小结和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展望下节课的主题:睡眠与意识。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才能目的:初步树立辩证唯物意识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考虑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入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重点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 2、难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个世界包括三局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为什么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呢?这节课学习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意识的本质,主要有三句话: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从起来看)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根底看)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内容来看)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展示:预习填空:从意识的起看,意识是长期开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
人的意识是从开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场就是的产物,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的产物。
学生:第一段填空。
教师: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响特性,比方敲黑板,黑板响,刮风了树叶哗哗响。
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
展示:图片,物质的反响特性,岩石风化、水滴石穿。
教师:一切生物都具有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还有感觉和心理。
展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向日葵向太阳生长,针刺蚯蚓。
展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狗的条件反射。
教师: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前提。
人的意识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展示:表格:人类和人的意识的演化。
略。
教师:人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地球上一开场没有生物,只有无机物,后来由无机物演变出低等生物,由低等生物进化出植物和动物,最后出现了高等动物,人就是由高等动物渐渐演变成的。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教案授课人:姜凌(兰州二中)2011年9月20日
《意识的本质》的教案
学情分析
本课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识“意识的作用”的前提和依据。
学生对物质的初步认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
然而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培养,理解如此高度抽象的概念仍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既枯燥乏味,又抽象难懂,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学生自己的思索。
教材分析
本框题着重论述论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本课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把握意识的本质: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2.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
2.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意识的产生过程。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主要采用情景讨论法和活动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要学会运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略
(讲授新课)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板书)
(多媒体展示案例):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
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
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
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产生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图片:自然界的“岩石风化”、“水滴石穿”等现象。
)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生命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
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图片:1.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2.蚯蚓受到刺激后的反应。
)
无机物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有机物,出现了生物反应形式。
在植物和低级动物身上,这种反应叫刺激感应性。
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级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片:1.狗见到食物会分泌唾液。
)
随着低级生物向较高级动物的发展,产生了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并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形成较高级的反应能力,就是动物的感觉。
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
(1)这些反应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参加劳动,进行社会交往的实践。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劳动和社会交往不仅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需要,而且还提供了可能。
在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生成,促进了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可见,劳动创造了人,也促使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促进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多媒体展示案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地区,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
一到晚上,有两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
后来一队猎人进山打死了狼,在狼窝里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裸体女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
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为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
饥饿时找食,吃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爬行,小的
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下站了起来,但教她独自站立竟用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
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 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才能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并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因此,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板书)
问题探究二:
(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大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
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等动物脑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的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
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多媒体展示:1.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2.人脑的结构图3.人脑功能分区图。
)
人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位于颅腔内。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其表层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厚度约2-3㎜,里面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左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右边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右边的一切活动,如语言、书写、计算等等;大脑的右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左边的信息并控制左边的活动,像描述空间结构、临摹等活动。
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协作,它们之间由2亿多根及其细微的神经纤维连接起来,以协调左右两边的功能。
由此得出: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板书)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板书)
(图片:望梅止渴)
提问: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
(多媒体展示案例):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
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仍然不及常人。
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都不如。
王子的故事说明什么?
说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但有了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
要产生意识,除了有人脑,还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各种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板书)
(1).意识产生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2).生成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
(过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帝、鬼神并不存在,可是人们头脑中却有上帝观念和鬼神观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鬼神观念、上帝观念是人脑中自生的吗?(多媒体显示教材36页的探究活动。
)(回答略)
(教师提问)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错误的意识是否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回答略)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课堂小结:
什么是意识?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课堂探究:(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