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数效用论
- 格式:ppt
- 大小:650.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四章第二节序数效用论在经济学中,效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衡量个人对不同物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在序数效用论中,效用被看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来比较不同选项之间的满意程度,而不是用来衡量绝对的满意程度。
序数效用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弗朗西斯·恩斯特(Francis Ysidro Edgeworth)在19世纪末提出。
根据序数效用论,个体的效用不能被量化,只能通过比较来确定。
个体可以比较不同选项之间的满意程度,但无法说出这些选项的具体效用值。
在序数效用论中,经济学家使用偏好关系来描述个体对不同选项的排序。
偏好关系表示个体对选项的相对喜好程度。
例如,如果个体更喜欢选项A而不是选项B,我们可以说个体对A的偏好高于对B的偏好。
根据序数效用论,个体面临的选择是基于他们的偏好关系。
例如,如果个体更喜欢A而不是B,当给予他们选择时,他们可能会选择A。
然而,我们无法知道个体对A和B的具体效用值,只能确定他们的相对满意程度。
序数效用论对经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做出决策的原则和行为。
根据序数效用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优先选择他们偏好的选项。
因此,经济学家可以使用序数效用论来解释市场供求和个人消费行为的模式。
序数效用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在公共政策制定中。
政府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偏好关系,来制定有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先选择的选项来满足个体的偏好,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用水平。
然而,序数效用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无法提供关于个体效用值的具体信息。
这使得序数效用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操作性。
其次,序数效用论假设个体的偏好关系是稳定和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偏好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总之,序数效用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比较不同选项之间的满意程度。
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决策原则和行为,并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起到指导作用。
尽管序数效用论存在一些限制,但它仍然是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序数效用论是经济学中用来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根据自己对商品的偏好进行排序,然后选择能够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的组合。
序数效用论的核心概念是“序数效用”,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
一、序数效用的概念与性质序数效用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进行排序,并不关心具体的效用数值。
这与基于间距的基尼系数等理论不同,它更注重于比较而非度量。
二、消费者均衡条件根据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追求最大化自己的总体满足感或效用水平。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均衡条件:1. 边际替代率相等条件(MRS=Px/Py):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指的是当一个商品数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另一个商品数量需要减少多少单位才能保持总体满足感不变。
在消费者均衡状态下,两个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应该相等,即消费者对两个商品的偏好程度保持一致。
2. 边际效用相等条件(MUx/Px=MUy/Py):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的是消费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在消费者均衡状态下,消费者应该使得每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以达到最大化总体满足感的目标。
三、消费者均衡图解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均衡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图解来说明。
假设有两种商品X和Y,它们分别在横轴和纵轴上表示。
消费者根据自己对这两种商品的偏好进行排序,并将其表示为一个凸形的偏好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条不同的偏好曲线,每条曲线代表着不同程度的满足感。
而处于最大满足感状态下的曲线则被称为最高可行性线(Budget Line),它表示了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不同商品组合。
根据边际效用相等条件,我们可以观察到最高可行性线与偏好曲线相切或平行。
这是因为在最大满足感状态下,消费者希望使得每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
序数效用论名词解释
序数效用论是指研究人类接受来自外部环境及内部学习的信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当下所做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激励原则、经济原则、动机原则等,主要概念是:个体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是其利用信号来决策最佳行为的核心思想。
在序数效用论中,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会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去评估并选取最有利的行为,最后再根据行为结果计算出其获得的效用(用来衡量当前行为的收益),决定行为的价值。
它从个体效价的角度来考量个体的行为。
以顾客服务为例,序数效用论可以更好的帮助顾客可以从顾客服务收获到最大的收益;另外,对于用户体验,序数效用论也可以有效减少用户在采取行为后所产生的犯错风险及其最终收益所带来的损失。
序数效用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其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衡量行为的方法,例如可以用序数效用论来衡量一个行为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等于其风险。
另外,这一理论也使得以激励、经济原则及动机原则为基础的决策模型的分析及应用更为困难,因此,在理解序数效用论前,必须先全面掌握其中的理论和经济原则,从而使项目管理更加高效。
总之,相较于传统理论,序数效用论更加贴近实际,为研究和解决社会行为学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评估方法。
只有深入理解序数效用论,才能在把握社会心理学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高效的运用这一理论,为个体及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序数效用论名词解释
序数效用论是一种经济学中的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不同的选择往往会考虑到选择的顺序和排名。
序数效用论将个体的偏好表示为排名的方式,而不是具体数值的方式。
它认为人们对于选项的偏好是基于选项在一个序列中的位置的。
这种排名方式可以通过比较和排序来表示,而不是具体地量化出每个选项的效用值。
它强调选择的相对重要性,而不是绝对的效用数值。
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选择是有序且一致的。
这意味着对于同样的选项,人们的选择是稳定的,不受其他选项的影响。
它还假设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不同选项进行排名,从而能够将偏好转化为序数。
序数效用论在解释个体的选择时更关注排名而不是具体数值的大小。
它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更关注选项之间的顺序,而不是它们的具体效用数值。
人们会将选项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他们的顺序进行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效用差异很小,人们仍然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的原因。
序数效用论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个体消费或选择的增加,对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个体对第一个选择的满足程度往往比后续选择的满足程度更高。
总之,序数效用论是一种解释人类选择偏好的经济学理论。
它认为人们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是基于选择的顺序和排名的,而不仅仅是绝对的效用数值。
它强调选择的相对重要性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对于理解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偏好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无法用具体数字来计量,更不能加总求和,但可以用序数第一、第二……比较大小。
如某消费者认为消费油条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豆浆所带来的效用,则对于该消费者而言,油条的效用第一,豆浆的效用第二。
序数效用论用“偏好”取代基数效用论的“效用单位”,用“商品组合”替代基数效用论的“商品”。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效用的大小顺序。
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研究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想一想当你到商场选购服装时,影响购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无差异曲线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主因之一是偏好。
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的大小。
序数效用论对偏好有如下三个假定。
设两种商品有A、B、C三种组合,则消费者偏好具有:①有序性,即可以比较大小,如A>B>C;②可传递性,如因为A>B>C,所以A>C;③不饱和性,即消费未达饱和点,数量多比少好。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特征无差异曲线,亦称等效用线,是指消费者偏好相同的各种商品不同数量的所有组合。
或者说,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各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所消费的商品种类繁多,为简化分析,假定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这样即可直接用平面图研究消费者行为。
假定两种商品能相互替代,且可无限细分,则消费者可通过两种商品此消彼长的不同组合来达到同等的满足程度。
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数量组合不同,但对消费者来说效用都是相同的。
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一种商品数量的减少。
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中,可以有无数的无差异曲线。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序数效用论知识点一、序数效用论的基本概念。
1. 效用的表示方式。
-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无法准确度量其大小,但可以对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进行排序。
例如,消费者可以明确地说出自己更喜欢商品组合A 而不是商品组合B,而不需要说出A比B的效用具体大多少。
2. 与基数效用论的区别。
- 基数效用论假设效用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如1、2、3等,并且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而序数效用论只强调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顺序。
- 例如,在基数效用论下,可以说消费一个苹果的效用是5个单位,消费一个香蕉的效用是3个单位;但在序数效用论下,只说消费者更喜欢包含苹果的商品组合而不是只包含香蕉的商品组合。
二、无差异曲线。
1. 定义。
-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即效用无差异。
- 例如,假设商品X是面包,商品Y是牛奶。
有不同的面包和牛奶的组合,如(1个面包, 3杯牛奶)、(2个面包, 2杯牛奶)、(3个面包, 1.5杯牛奶)等,如果这些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相同,那么它们就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2. 特征。
-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因为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 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这是因为离原点越远的曲线上的商品组合包含的商品数量相对更多,消费者能获得更高的满足程度。
-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如果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就会出现矛盾的情况。
例如,在交点处,同一个商品组合会被认为有两个不同的效用水平。
三、边际替代率(MRS)1. 定义。
-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 公式为:MRS_XY=-(Δ Y)/(Δ X),其中X和Y是两种商品,Δ X表示商品X 的变化量,Δ Y表示商品Y的变化量。
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Theory Of Ordinal Utility)[编辑]序数效用论概述序数效用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提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两个重要的理论之一,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1934年,希克斯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他们运用埃奇沃思发明的“无差异曲线”对效用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
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力图避免效用可以直接被计量这种尴尬的假设,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
[编辑]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
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编辑]序数效用论的假定条件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
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编辑]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论的异同[编辑]区别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需求曲线。
而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法。
物的效用向量可以表示为:。
向量的模长可以直接比较,这是基数效用论的方法;多个向量可以复合成一个总的向量,或者一个总的向量可以分解成多个、多组向量,这是序数效用论的方法。
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奥弗伯格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效用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效用”,即人们从一个或几个事物中所得到的满足,这些事物被称为“原因”或“激励物”;另一类是“总效用”,即一个人对同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反应,每次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他以往对该事物的喜好程度,而且取决于他对它的期望值。
我们知道,对某件事情作出肯定评价,就能产生一种与之相应的快感和紧张,也就是期望值。
比如某人对你说,这个衣服很漂亮,然后你就想买下来。
但是后来发现实际的结果并没有这么漂亮,那么,可能你会有失望的情绪。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会有快乐了。
这时,实际的衣服虽然并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但这件事却给你带来了欢乐和紧张。
由此可见,不管是人还是事,我们对其的喜爱程度是影响我们的心情,决定我们对它的态度,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事物的效用大小。
人类的各种行为在最初都受到“经济激励”的控制,因此,人们的各种需要基本上都有对应的经济激励。
比如一个人从前都在市场上选购商品,因此,只要提供选购商品的机会,都可以产生一种直接满足自己需要的愿望。
但是现在,人们获得商品的途径多样化了,所以,在社会中已经不是谁都拥有大量的货币,也不是随处都能得到一手货源。
正因为如此,需求者可能无法以货币去直接换取商品,于是转向物质替代,也就是说,需求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需求,认为有更好的方式或商品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产生了间接性的经济激励,即要购买别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奥弗伯格认为,某人作出某种行为,只是因为它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效用。
这里讲的效用就是指自己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程度。
奥弗伯格认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能受任何阻碍的推动力,是一种绝对性的力量,使得人类尽一切努力扩大自己的效用。
当人们提高效用水平时,会采取各种办法,力图缩小这种差距,这是因为这时人的心理过程已偏离满足欲望的轨道,这种越轨主要表现为一种竞争行为。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效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效用的研究可以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种理论。
本文将从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指人们对于某种商品或某种行为的喜好程度,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即人们对于某种商品或某种行为的满足程度是可以被测量的。
基数效用的基本概念是“效用”,效用是指人们在满足某种需要时所感受到的心理愉悦程度。
基数效用的特点是可以进行量化,可以通过数值来表示人们对于某种商品或某种行为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生产中,企业需要对于不同的产品进行效益分析,以便决定哪些产品可以生产,哪些产品应该停产。
此外,在消费中,人们也需要进行效用分析,以便决定自己购买哪些商品。
基数效用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公共政策领域,例如在医疗保健领域,政府需要对于不同的医疗保健政策进行效益分析,以便决定哪些政策可以实施,哪些政策应该调整。
二、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是指人们对于不同商品或不同行为的喜好程度,可以用次序来表示。
即人们对于不同商品或不同行为的满足程度是可以排序的。
序数效用的基本概念是“偏好”,偏好是指人们对于某种商品或某种行为的喜好程度。
序数效用的特点是可以进行排序,可以通过次序来表示人们对于不同商品或不同行为的满足程度。
序数效用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以便决定生产哪些产品。
此外,在消费中,人们也需要进行偏好分析,以便决定自己购买哪些商品。
序数效用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公共政策领域,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政府需要了解公众对于不同环保政策的偏好程度,以便制定符合公众需求的环保政策。
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都是效用理论的重要分支,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应用。
基数效用论可以进行量化,可以通过数值来表示人们对于某种商品或某种行为的满足程度,而序数效用论可以进行排序,可以通过次序来表示人们对于不同商品或不同行为的满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