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 格式:ppt
- 大小:844.50 KB
- 文档页数:36
第三章效用论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了解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能够熟练运用消费者均衡条件,求解出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
能够分析价格和收入变动对消费需求的数量影响,并从中推导出恩格尔曲线和需求曲线。
2.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二节,4学时第一节、基数效用概述1、基数效用论和消费者选择:效用和基数效用2、消费者均衡第二节、序数效用论和消费者选择1、序数效用论和消费者偏好的假设2、消费者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是在介绍完供求理论后,在理论上论证需求曲线的,这一章理论性比较强,难度也较大。
1、欲望概念的理解。
2、基数效用论和消费者选择: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理解序数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消费者均衡;4、恩格尔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
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理论是注意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加入学生讨论,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张广胜等《微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书后习题和题库8. 具体内容:关于效用理论的预备知识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但并没有说明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的背后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
本章作为上一章的深入,将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此推导出需求曲线。
前提假设: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而效用最大化是通过商品购买与消费行为来达成的。
一、效用的概念1、从幸福方程式谈起。
序数效用论名词解释
序数效用论是指研究人类接受来自外部环境及内部学习的信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当下所做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激励原则、经济原则、动机原则等,主要概念是:个体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是其利用信号来决策最佳行为的核心思想。
在序数效用论中,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会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去评估并选取最有利的行为,最后再根据行为结果计算出其获得的效用(用来衡量当前行为的收益),决定行为的价值。
它从个体效价的角度来考量个体的行为。
以顾客服务为例,序数效用论可以更好的帮助顾客可以从顾客服务收获到最大的收益;另外,对于用户体验,序数效用论也可以有效减少用户在采取行为后所产生的犯错风险及其最终收益所带来的损失。
序数效用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其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衡量行为的方法,例如可以用序数效用论来衡量一个行为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等于其风险。
另外,这一理论也使得以激励、经济原则及动机原则为基础的决策模型的分析及应用更为困难,因此,在理解序数效用论前,必须先全面掌握其中的理论和经济原则,从而使项目管理更加高效。
总之,相较于传统理论,序数效用论更加贴近实际,为研究和解决社会行为学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评估方法。
只有深入理解序数效用论,才能在把握社会心理学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高效的运用这一理论,为个体及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序数效用论名词解释
序数效用论是一种经济学中的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不同的选择往往会考虑到选择的顺序和排名。
序数效用论将个体的偏好表示为排名的方式,而不是具体数值的方式。
它认为人们对于选项的偏好是基于选项在一个序列中的位置的。
这种排名方式可以通过比较和排序来表示,而不是具体地量化出每个选项的效用值。
它强调选择的相对重要性,而不是绝对的效用数值。
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选择是有序且一致的。
这意味着对于同样的选项,人们的选择是稳定的,不受其他选项的影响。
它还假设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不同选项进行排名,从而能够将偏好转化为序数。
序数效用论在解释个体的选择时更关注排名而不是具体数值的大小。
它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更关注选项之间的顺序,而不是它们的具体效用数值。
人们会将选项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他们的顺序进行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效用差异很小,人们仍然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的原因。
序数效用论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个体消费或选择的增加,对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个体对第一个选择的满足程度往往比后续选择的满足程度更高。
总之,序数效用论是一种解释人类选择偏好的经济学理论。
它认为人们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是基于选择的顺序和排名的,而不仅仅是绝对的效用数值。
它强调选择的相对重要性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对于理解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偏好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序数效用论知识点一、序数效用论的基本概念。
1. 效用的表示方式。
-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无法准确度量其大小,但可以对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进行排序。
例如,消费者可以明确地说出自己更喜欢商品组合A 而不是商品组合B,而不需要说出A比B的效用具体大多少。
2. 与基数效用论的区别。
- 基数效用论假设效用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如1、2、3等,并且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而序数效用论只强调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顺序。
- 例如,在基数效用论下,可以说消费一个苹果的效用是5个单位,消费一个香蕉的效用是3个单位;但在序数效用论下,只说消费者更喜欢包含苹果的商品组合而不是只包含香蕉的商品组合。
二、无差异曲线。
1. 定义。
-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即效用无差异。
- 例如,假设商品X是面包,商品Y是牛奶。
有不同的面包和牛奶的组合,如(1个面包, 3杯牛奶)、(2个面包, 2杯牛奶)、(3个面包, 1.5杯牛奶)等,如果这些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相同,那么它们就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2. 特征。
-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因为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 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这是因为离原点越远的曲线上的商品组合包含的商品数量相对更多,消费者能获得更高的满足程度。
-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如果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就会出现矛盾的情况。
例如,在交点处,同一个商品组合会被认为有两个不同的效用水平。
三、边际替代率(MRS)1. 定义。
-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 公式为:MRS_XY=-(Δ Y)/(Δ X),其中X和Y是两种商品,Δ X表示商品X 的变化量,Δ Y表示商品Y的变化量。
第三章_消费者行为(2)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关于偏好的假定消费者偏好:–偏好–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假定一–偏好的完整性。
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A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
即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的组合。
假定二–偏好的可传递性。
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必有对A的偏好大于C。
假定三–偏好的非饱和性。
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例(5支钢笔,6支铅笔)>(4支钢笔,6支铅笔)二、无差异曲线1.2.3.4.无差异曲线的定义无差异曲线的特点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一)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或是说在这条曲线上,无论两种商品的数量怎样组合,所带来的总效用是相同的。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特点1–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特点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可能相交特点3–无差异曲线想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
商品之间的替代边际替代率递减(三)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ubtitution,MRS–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某2d某2MRS12lim某10某1d某1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Theory Of Ordinal Utility)[编辑]序数效用论概述序数效用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提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两个重要的理论之一,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1934年,希克斯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他们运用埃奇沃思发明的“无差异曲线”对效用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
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力图避免效用可以直接被计量这种尴尬的假设,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
[编辑]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
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编辑]序数效用论的假定条件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
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编辑]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论的异同[编辑]区别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需求曲线。
而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法。
物的效用向量可以表示为:。
向量的模长可以直接比较,这是基数效用论的方法;多个向量可以复合成一个总的向量,或者一个总的向量可以分解成多个、多组向量,这是序数效用论的方法。
序数效用论的方法序数效用论是一种将人们偏好顺序化的经济学方法,它使用序数效用函数来描述人们对不同选择的偏好程度。
这种方法不仅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也深受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序数效用论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局限性。
序数效用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是有序的,而且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序数效用函数用来度量个体对不同选择的偏好程度,而非度量绝对的满足程度。
根据序数效用论的观点,人们更关心的是选择之间的相对顺序,而不是绝对的效用值。
序数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x)>U(y),其中U(x)表示个体对于选择x 的偏好程度,U(y)表示个体对于选择y的偏好程度。
这种表示方式只能用来判断选择之间的相对顺序,而不能确定绝对的效用值。
此外,序数效用函数通常被认为是个体的主观度量,不同个体可能对相同选择有不同的序数效用函数。
序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者行为分析通过研究个体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来预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应。
序数效用论提供了一种量化方法,可以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排序和比较。
例如,通过序数效用函数,可以推断出一个人对苹果和橙子的偏好程度,以及他们对不同数量和价格的商品的需求量。
除了消费者行为分析,序数效用论还在福利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在社会中最大化总体效用,并为资源分配提供指导。
序数效用理论可用于衡量个体在不同分配方案中的相对偏好,并帮助决策者制定公平和有效的政策。
例如,通过将个体的序数效用函数相加,可以计算出总体效用,并评估不同资源分配方案的社会福利。
然而,序数效用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序数效用函数只能比较不同选择之间的相对顺序,无法提供绝对的效用值。
这使得序数效用函数无法解释人们的绝对满足程度和偏好强度。
其次,序数效用函数往往是主观的评估,不同个体可能对相同选择有不同的序数效用函数,从而导致难以确定社会福利的最优分配。
此外,序数效用函数无法考虑到人们对不同选择的风险偏好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