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窝囊肿破裂超声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1.74 MB
- 文档页数:14
腘窝囊肿腘窝囊肿,常表现为膝关节后方腘窝处的肿块,触摸质软,有囊性感。
膝关节伸直时囊肿明显,而屈曲时囊肿体积似乎减小。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通过检查即可确诊,通常B超可以进一步提供证据,B超甚至可以观察囊肿与关节腔是否相连通。
腘窝囊肿症状明显的,需要进行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式大致有两种,穿刺抽吸和手术治疗。
但腘窝囊肿的穿刺抽吸和开放手术的复发率都很高。
穿刺抽吸不能解除腘窝囊肿产生的病因,复发不难理解。
开放手术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术中解剖变异、手术技巧等原因常常难以正确判断囊肿的开口;有时甚至不能完整切除囊壁。
因此正确理解腘窝囊肿产生病因,对于选择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腘窝囊肿患者很多合并有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游离体等。
病变导致了腓肠肌内侧头滑膜囊的开口成为单向活瓣,关节液只能向滑膜囊单向流动,难以逆流,从而使滑膜囊积液增多,体积增大形成囊肿。
因此,只要设法清除膝关节腔的病变,去除单向活瓣,打开囊肿开口,使得囊肿内的液体可以与关节腔相通,则液体不会再积聚于滑膜囊内,囊肿自然消除。
显然关节镜是满足上述治疗目的的良好手段,采用关节镜清除关节内病变,刨削扩大囊肿开口,造成双向流动,可以使囊肿消除。
关节镜手术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微创;二是美观;三是清除引起腘窝囊肿的病因而减少复发。
早在1829年Dupuytren就提出腘窝囊肿这一病名,1840年Adams首先论述了腘窝囊肿与半膜肌滑囊和膝关节腔相通的关系,1877年助ker发表了对腘窝囊肿的经典性论述,后来一直延续至今,由此以其名称而称之为贝克(Baker)囊肿(见图24)。
最常见的腘窝囊肿系膨胀的排肠肌、半膜肌健滑囊,该滑囊经常与后关节囊相通,临床上多见于中年以上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导致机械性伸膝和屈膝受限,疼痛较轻,紧张膨胀感明显。
患者主诉往往以腘窝区逐渐发生肿胀为特点,伴膝后疼痛。
偶尔囊肿可以压迫阻碍静脉回流,引起小腿水肿。
腘窝囊肿(单侧,手术)临床路径一、腘窝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腘窝囊肿(ICD10:M71.261)行腘窝贝克囊肿切除术(ICD-9-CM3:83.3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腘窝囊肿多发生于儿童与老年人,儿童发病为先天导致,两侧对称。
老年人多表现为膝关节无力、软弱、关节后部疼痛等。
囊肿较大时可妨碍膝关节的伸屈活动,甚至可影响腘窝的静脉回流,出现局部或膝关节以下部位水肿。
但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不多。
囊肿长大到一定程度则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2、体格检查:在腘窝部可触及有弹性的波动性肿物,表面光滑,质地较软,压痛不明显,而且和皮肤或其他组织不粘连。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将空气注入囊内拍摄X线片,可发现滑囊与关节相通,以此则可确定诊断。
超声检查检查腘窝囊肿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腘窝囊肿诊断明确。
2.腘窝囊肿经1年半到2年的观察后未见自然消失者。
3.近期内囊肿增大明显,影响膝关节的活动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71.26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4)浅表包块彩超或膝关节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手术部位CT检查、MRI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腘窝囊肿的MRI诊断发表时间:2012-11-13T13:16:04.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杨志远黄伟余东[导读] MRI不仅对腘窝囊肿敏感性高且诊断准确,还可以观察膝关节其他的病变情况,有利于临床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杨志远黄伟余东(乐山市人民医院CT、MRI室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目的探讨腘窝囊肿MRI表现和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0例腘窝囊肿的临床及MRI 资料。
结果 30例腘窝囊肿均位于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间隙,其中关节囊滑膜疝18例,呈圆形、卵圆形或水滴样外观,前方以一“细颈”通关节腔;腓肠肌-半膜肌滑囊积液12例(Baker’s 囊肿),呈圆形、卵圆形或“葫芦”状,呈“鸟嘴”状狭颈与关节腔相通6例。
囊肿表现为单房23例,因囊内纤维性分隔而表现为两房或多房状7例。
病变最大径线0.5~6.0cm,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囊肿壁菲薄而均匀,呈中等信号,邻近结构不同程度受压。
30例腘窝囊肿合并半月板损伤14例,退变性骨关节病11例,慢性膝关节滑膜炎4例,半月板退变7例,韧带损伤3例,骨性关节炎1例,滑膜骨软骨瘤病1例。
仅表现为腓肠肌-半膜肌滑囊积液而无关节内疾患1例。
结论 MRI不仅对腘窝囊肿敏感性高且诊断准确,还可以观察膝关节其他的病变情况,有利于临床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膝关节;腘窝囊肿;磁共振成像腘窝囊肿(popliteal fossa cyst ;PFC),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病变。
过去由于磁共振扫描仪普及率低且检查昂贵,大多数腘窝囊肿选择超声诊断。
由于腘窝囊肿多数伴有或继发于膝关节其他疾病,原发性少见,B超虽然对腘窝囊肿敏感性高且诊断准确,但无法全面了解膝关节内相关改变。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多方位成像,不但能准确诊断腘窝囊肿,还能同时观察关节内疾患。
笔者回顾性分析30例腘窝囊肿的临床及MRI 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有助于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和进一步治疗。
腘窝囊肿内合并大量游离体1例及相关思考作者:王政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0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43摘要腘窝囊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常有疼痛不适,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腘窝囊肿内合并游离体病例很少见。
本文简要介绍胭窝囊肿内合并大量游离体1例及相关思考,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腘窝囊肿;大量游离体;治疗腘窝囊肿作为骨科常见疾病,是腘窝内滑液囊肿的总称,典型的胭窝囊肿临床表现为一种囊性肿物,其内为清亮或淡黄色黏稠样液体。
腘窝囊肿虽然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但囊内合并游离体病例很少见。
下面就近期治疗1例胭窝囊肿内合并大量游离体患者做简单报告。
病历资料患者,男,61岁,主因“右膝关节疼痛2周”入院。
专科查体:右膝关节后方可触及大小约5 cm×5 cm肿物,压痛明显,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及髌骨前方无压痛。
辅助检查: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后方可见钙化影。
体表包块彩超示右侧腘窝囊性占位(其内不规则低-高回声团伴多发钙化)。
诊断:①右侧腘窝囊肿;②右膝骨性关节炎。
术中所见:于腘窝处可见5 cm×5 cm×3 cm囊肿,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图1),囊壁破裂后可见少量淡黄色黏液,其内有大量游离体,形状不规则(图2、图3),囊肿与关节囊相通。
术后病理回报:右侧腘窝囊肿,局部游离体钙化、骨化。
讨论Backer在1994年提出腘窝囊肿与膝关节内原发疾病有联系,故腘窝囊肿又称为“Baker's囊肿。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腘窝囊肿。
前者一般为先天性,多见于青少年或儿童,通常关节内无病变,与关节腔不相通;后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常合并膝关节内病变,常与关节腔相通。
目前腘窝囊肿明确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但胥少汀等人认为正常人膝关节后方解剖结构单一、抗压能力弱,腘窝囊肿多发生于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之间的滑囊。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腘窝囊肿的诊断应用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腘窝囊肿的诊断以及对临床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63例腘窝囊肿患者声像图资料。
结果根据超声显像囊肿是否与深部膝关节腔相通,将本组分为两型:Ⅰ型:单纯滑囊囊肿型11个,与关节腔无相通;Ⅱ型:膝关节后疝型55个,囊肿与关节腔相通。
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诊断腘窝囊肿及其分型,对临床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查简便,费用低,是腘窝囊肿首要检查方法之一。
标签:高频超声;腘窝囊肿;诊断应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腘窝囊肿63例,根据超声显像囊肿与膝关节腔关系,做初步的超声分型,并与手术方式相对照,探讨高频超声对腘窝囊肿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腘窝囊肿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患者。
全部病例均经介入穿刺、手术及病理证明。
61例患者以腘窝处肿块、膝关节胀痛或功能障碍就诊,其中3例以患侧腿就診,常规检查对侧时发现为双侧患有腘窝囊肿。
检查下肢血管时超声偶然发现2例。
男27例,女36例。
年龄最大68岁。
最小13岁。
1.2仪器及使用方法采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2 MHz,对较大囊肿或肥胖的患者转用3.5 MHz探头。
患者采用俯卧位,充分暴露腘窝部,将探头直接接触皮肤,发现病变后多切面扫查,注意观察囊肿的形态、大小、囊壁及囊腔内的回声,与膝关节腔是否相通,再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囊肿内有无血流信号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2结果63例患者共检出腘窝囊肿66个。
超声声像图显示:在腘窝部探及无回声包块,多数腘窝囊肿形态规则,边界清楚,有囊壁,囊壁较薄、光滑,囊内透声好。
少数腘窝囊肿形态不规则,囊壁毛糙,增厚,囊内可见细小稠密光点漂浮,部分可见分隔光带(见图1)。
根据超声显像囊肿与膝关节腔的关系.将本组66个腘窝囊肿分为两型,所做分型全部与手术结果相符。
腘窝囊肿最佳治疗方法
腘窝囊肿是指在膝关节后部的腘窝区域形成的囊性肿块。
腘窝囊肿是较常见的病变,其治疗方法如下:
1.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腘窝囊肿,可选择观察和保守治疗。
包括局部热敷、按摩、物理治疗等,帮助减轻肿胀和疼痛。
2. 囊液抽吸和注射:对于较大或有症状的腘窝囊肿,可以考虑对囊肿进行液体抽吸和注射。
这一方法可以通过腘窝囊肿囊液抽吸来减轻肿胀,并在囊液注射后注入激素或其他药物,有助于减少囊液再积聚的风险。
3. 手术治疗:对于囊肿体积较大、症状明显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腘窝囊肿可以彻底消除囊肿,缓解症状,并防止囊液的再次积聚。
总之,腘窝囊肿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囊液抽吸和注射以及手术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腘窝囊肿的超声诊断与分型
纪永利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2001(017)011
【摘要】目的评价B型超声对腘窝囊肿(PFC)的诊断价值及分型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22个PFC声像图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根据超声显像囊肿与深部膝关节腔的关系,将本组分作两型:Ⅰ型——单纯滑囊囊肿型12个,囊肿独立存在于腘窝软组织间,与关节腔无关联;Ⅱ型——膝关节后疝型10个,囊肿与关节腔相通.结论超声对本病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而且能够确切分型.其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方法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治疗前诊断与治疗后随访首选的诊查手段.
【总页数】2页(P1120-1121)
【作者】纪永利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B超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R738.2
【相关文献】
1.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腘窝囊肿的诊断及分型 [J], 刘武岩;杨璐;宋晓东;朱胜;王哲
2.腘窝囊肿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 [J], 张振杰;刘翠霞
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腘窝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 [J], 尹海霞
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腘窝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 [J], 张红芹;车桂华;吴军;周其佳
5.高频超声在腘窝囊肿分型中的价值 [J], 卢芙蓉;冯俊;孙厉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腘窝囊肿临床路径(2015年版)一、腘窝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腘窝囊肿(ICD-10:M47.1↑G99.2*)行囊肿切除术(ICD-9-CM-3:81.02-81.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膝关节酸痛等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膝关节活动障碍的阳性体征。
3.包块彩超:囊性包块。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有肉眼所见明显的包块,膝关节酸痛的症状。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包块彩超,必要时行MRI检查。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6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局麻+强化或全麻。
2.手术方式:包块切除术。
3.输血:一般不需要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4-8天。
1.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激素、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4)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抗凝治疗;(5)术后康复:支具保护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腘窝囊肿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张振杰;刘翠霞【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18)007【总页数】2页(P496-497)【作者】张振杰;刘翠霞【作者单位】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超声科;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R445.1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Baker’s cyst rupture张振杰刘翠霞腘窝囊肿通常由腘窝内侧的腓肠肌-半膜肌滑囊膨胀积液形成,临床上多采取择期手术或保守治疗。
腘窝囊肿较大时可能破裂,多数患者出现疼痛加重或伴发炎性反应,少数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需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本组回顾性分析18例腘窝囊肿破裂患者的超声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对腘窝囊肿破裂的诊断价值。
一、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8例腘窝囊肿破裂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46~84岁,平均67岁。
均为单侧发病,伴有患侧小腿不同程度肿胀,疼痛,其中3例伴有全身症状。
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
二、仪器与方法使用西门子Sequoia 512和Aloka α 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6.0 MHz和8.0~10.0 MHz,必要时需结合低频探头。
患者常规取俯卧位,采用直接扫查法。
超声检查内容包括:①病变部位:位于腓肠肌表面或腓肠肌与比目鱼肌肌间;②边界、范围、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③向上连续扫查明确病变部位是否延续至腘窝;④观察病变区与腓肠肌-半膜肌滑囊的关系。
本组18例腘窝囊肿破裂均为单侧,右侧10例,左侧8例,其中合并对侧腘窝囊肿存在者3例。
破入腓肠肌表层与皮下组织间隙11例,破入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之间7例,声像图表现为相应部位出现无回声型4例(图1);不均质细密点状的低回声型4例(图2);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内见絮状或条带状中等回声的混合回声型9例(图3);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内可见团状强回声型1例(图4)。
腘窝囊肿(单侧,手术)临床路径一、腘窝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腘窝囊肿(ICD10:M71.261)行腘窝贝克囊肿切除术(ICD-9-CM3:83.3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腘窝囊肿多发生于儿童与老年人,儿童发病为先天导致,两侧对称。
老年人多表现为膝关节无力、软弱、关节后部疼痛等。
囊肿较大时可妨碍膝关节的伸屈活动,甚至可影响腘窝的静脉回流,出现局部或膝关节以下部位水肿。
但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不多。
囊肿长大到一定程度则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2、体格检查:在腘窝部可触及有弹性的波动性肿物,表面光滑,质地较软,压痛不明显,而且和皮肤或其他组织不粘连。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将空气注入囊内拍摄X线片,可发现滑囊与关节相通,以此则可确定诊断。
超声检查检查腘窝囊肿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腘窝囊肿诊断明确。
2.腘窝囊肿经1年半到2年的观察后未见自然消失者。
3.近期内囊肿增大明显,影响膝关节的活动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71.26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4)浅表包块彩超或膝关节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手术部位CT检查、MRI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标准1. 引言1.1 概述腘窝囊肿是指在膝关节背侧的腘窝处形成的囊性病变。
随着临床对腘窝囊肿认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分级标准被提出,用于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
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Rauschning和Lindgren两位学者所提出的腘窝囊肿分级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分级标准,并对其进行综合解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
除了引言以外,还包括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标准、腘窝囊肿的定义和病因、以及对Rauschning和Lindgren两个标准进行详细解析等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Rauschning和Lindgren两位学者提出的腘窝囊肿分级标准,并对其进行详尽解析。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标准,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腘窝囊肿。
同时,本文还将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以上为“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标准2.1 Rauschning分级标准Rauschning腘窝囊肿分级标准是由瑞典骨科医生Rolf Rauschning于1984年提出的,用于评估腘窝囊肿的临床程度和严重性。
该标准根据腘窝囊肿内部液体的数量和压力来进行分类。
根据Rauschning分级标准,腘窝囊肿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一级(Level I):在MRI扫描中,观察到少量且没有很大压力的液体集聚在腘窝区域。
2. 二级(Level II):MRI扫描显示较多的液体积聚,并出现了轻微的压迫周围组织。
3. 三级(Level III):在MRI图像上可以看到大量积聚的液体并明显压迫周围结构。
4. 四级(Level IV):持续增加的高压力导致液体向下延伸至小腿,并可能产生其他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
腘窝囊肿的超声诊断
腘窝囊肿,又称Baker`s囊肿,属于滑膜囊肿,为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之间的滑囊积液形成,多与膝关节相通。
腘窝囊肿患者可自觉腘窝部不适或行走后酸胀感,触及肿物,有时可无自觉症状,检查时在腘窝可触及一囊性肿物,一般无压痛,大小不等。
彩超表现为腘窝软组织内,关节囊后方一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液性暗区,边界清楚,光滑,横扫可见腘窝囊肿大多数在深部有蒂与关节腔相通,囊肿可位于腘动、静脉内外侧及正后方,内部回声多均匀,部分可见散在强回声光点或光斑,少数可见强回声分隔。
体积较大的腘窝囊肿可发生破裂,囊液外渗导致周围组织继发炎症反应,引起小腿肿胀、疼痛,同时,较大腘窝囊肿压迫静脉回流又会引起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清楚显示腘窝囊肿的大小、位置、有无分隔、和腘窝动静脉的比邻关系,以及是否压迫静脉引起深静脉血栓等重要信息,还可帮助临床准确定位,引导穿刺。
超声检查腘窝囊肿准确无创、方便快捷,不失为首选之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