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知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家乡的。
2. 答案:B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知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生动形象。
3. 答案:A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知作者的情感是热爱。
(二)简答题1. 答案:①作者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②作者通过对家乡人民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赞美;③作者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家乡历史的敬畏。
2. 答案:①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这句诗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简答题1.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荒凉景象比作鸟儿飞走,人迹罕至;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思念之情与明月相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2.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
三、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答案:在我心目中,英雄是一个充满正义、勇敢无畏的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线。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我心目中的英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
2023新高考语文二卷现代文阅读考查评价一、2023新高考语文二卷现代文阅读考查评价在2023年的新高考中,语文二卷的现代文阅读考查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现代文阅读考查不仅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评估2023新高考语文二卷现代文阅读考查,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考点。
二、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深度与广度现代文阅读考查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深度上,考生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情感,并能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在广度上,考生需要能够将文本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联系,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并能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
三、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从简到繁的探讨方式针对2023新高考语文二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我们可以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一主题。
我们可以从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情节入手,进行文字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逐步深入,分析作者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以联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价,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隐含的思想和情感。
四、回顾总结与个人观点通过对2023新高考语文二卷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现代文阅读考查需要考生具备深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从简到繁地进行文本阅读和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文阅读考查也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扎实的语文基础,才能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在我看来,现代文阅读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它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考察了学生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我认为学生应该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在床上,外面是安静的清晨。
床上的我翻了个身,突然觉得一阵莫名的焦虑。
闭上眼睛,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焦虑依旧如影随形。
我起身,打开窗户,深吸一口气,决定出门散心。
②走在街上,我漫无目的地走着。
看着过往的行人,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而我,却感觉不到一丝快乐。
这种焦虑仿佛无孔不入,让我无法呼吸。
我不禁想起那句话:“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无法逃避。
”③突然,我看到了一家咖啡馆。
走进咖啡馆,我点了一杯咖啡。
坐下来,看着窗外的风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焦虑。
我意识到,这种焦虑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
恐惧未来,恐惧失败,恐惧失去……④这时,服务员走过来,问我:“先生,需要什么帮助吗?”我摇了摇头,继续思考。
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总是害怕失败。
长大后,我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惧,勇敢地面对生活。
但不知何时,这种恐惧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中。
⑤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让恐惧控制我的生活。
我需要找回那个勇敢的自己。
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比如冥想、运动、阅读等。
这些方法让我逐渐走出了焦虑的阴影。
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自己真的变了。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不再害怕,而是勇敢地去面对。
我开始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7.阅读以上文字,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文章中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战胜了焦虑?(3)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悟?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离骚》节选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酒香戏外曾瓶高明远在轩辕宫附近开酒坊,既酿酒,也卖酒。
高明远卖酒有规矩,每天最多卖三十斤,每人最多卖二斤。
每天卖完酒,高明远就去三泸茶园。
高明远去三泸茶园看戏,买票,有讲究。
如果是陈三卿的戏,必买一个好位子,似乎离陈三卿越近越好,不怕花钱。
如果没有陈三卿的戏,不管是哪个名角,都花最少的钱,进园即可。
相传、陈三卿刚到三泸茶园演出,因相貌平平,脸上还有麻点,同行和观众并不看好。
她演的是《挑帘打饼》。
陈三卿一出场,步法身段,时如蜻蜓点水,螃蟹行沙;时如电闪风犁,云行雨骤;时如垂柳摇曳,时如海棠婀娜。
看戏的人,刚开始漫不经心,殊不知待几步金莲挪动,眼睛和耳朵,全到了陈三卿身上,一场戏下来,陈三卿让台下观众似醉如痴,掌声如雷。
①那天,高明远在观众席。
陈三卿有了名气,常有人请她到家中唱戏。
为了热闹喜庆,名角要向主家献酒。
陈三卿献酒,手中酒壶,必盛高家酒。
城隍庙北边的张记桐油店张老板,母亲七十八岁,生了病,临时决定,提前替母亲办八十大寿,冲冲病痛;也临时邀约,请陈三卿来唱戏喜庆喜庆。
因是临时,一时难以凑上那么多高家酒。
陈三卿也直率,问张老板,我那几杯,应该准备好了吧?张老板直点头。
其实,张老板藏有心眼儿,他就不信,你陈三卿,能把酒城这家那家的酒喝出来?锣鼓敲得昂扬激烈,唢呐吹得高亢喜庆,陈三卿端着酒献老寿星,她执酒壶,捧酒杯,正陪饮,酒刚进嘴,即如彩虹般喷射而出。
陈三卿笑盈盈的脸陡然间结满冰霜,冷冰冰地说,不是高家酒!张老板惊讶得嘴都合不拢,正要狡辩,陈三卿卸妆,对张老板拱拱手,告辞走人。
张老板还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陈师傅,怎了?陈三卿不停脚,说,你坏了我的规矩。
这事,很快传开了。
高明远心里鼓胀看一句话:以后,陈师傅,你喝高家酒,收成本价。
高明远这话,没机会说。
陈三卿喝酒,用不着她到高家酒坊买。
这天,排轮子买酒的长龙中出现了陈三卿。
尽管换了戏装,一眼,高明远就看到了。
嘴巴,差点惊歪了,但很快镇住神,问,陈师傅,今天什么日子,你亲自来?不管如何掩饰,还是有些磕磕巴巴,语气里,是满当当的惊诧,甜丝丝的欢喜。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l。
1.以党的创新理论培根固本。
试题选取党的创新理论及对创新理论的深入阐释作为阅读材料,设问符合青年学生认知特征,层层推进,在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
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一节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所昭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
选文部分文字扼要,层层深入,论辩犀利。
第5题据此设题,要求学生谈谈《论持久战》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要求学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
2、激发科学探究的创新活力,弘扬追逐梦想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新课标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分三则材料围绕“探月”主题展开。
依次介绍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中国登上月球背面的计划、“玉兔一号”探测取得的全新成果以及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等信息;嫦娥四号在探月史上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
三则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仅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更体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总书记号召下“努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卓越实践成就。
第5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考查学生从不同材料中筛选信息并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鼓励他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鼓舞年轻人在科学追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第23题写作题目与上述材料紧密关联。
另外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登月”素材兼具天体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属性,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
而学生阅读和作答并不需要其他学科知识,这凸显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在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中的重要性。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4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短评【高考真题】一、【2023·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
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
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
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
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
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
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
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
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
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
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
你能看到村子了。
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
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
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
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
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
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
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
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
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
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
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
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
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
我曾写过它。
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
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
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
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
2022年全国II卷语文高考试卷分析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I 《给儿子》小说精读及试题解析《给儿子》小说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该小说以“一封给儿子的信”为主线,通过父亲的笔触,向儿子展示了一个社会变迁、家庭情感和亲情牵绊交织的现实画卷。
作为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篇目,《给儿子》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考生理解当代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材料。
首先,小说以儿子为听众,通过父亲的口吻,向儿子述说了一系列故事、情感和内心感悟。
父亲用平实的语言,将自己对儿子的爱、关怀和期望逐一铺陈,深情款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对读者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引发人们共鸣。
其次,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思考和家庭情感。
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不仅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也对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保持善良、勇往直前,传达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
这种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不仅引导着儿子,也给读者带来一种启迪和反思。
最后,针对《给儿子》小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可能会出现针对该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名词解释、议论文写作等题型。
考生要通过精读该文,深入理解文中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做到言之有理、理之有据,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解答试题时,要注重分析问题的要点、条理清晰,避免无关内容的干扰,力求简明扼要和观点明确。
总的来说,《给儿子》小说作为高考语文新课标中的经典篇目,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它通过父亲对儿子的情深意切,呈现出家庭情感与亲情牵绊的无限价值,同时也提供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通过精读和深入理解该文,考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为高考语文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有力保障。
愿每一位阅读《给儿子》小说的读者,从中汲取力量,感悟人生的真谛,茁壮成长,终成大器。
201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评析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陈爱娟
二、文学类阅读
选材:中国的农村题材。
2015年浙江卷的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选的是汪曾祺小说《捡烂纸的老头》。
2013年浙江孝的是李清明的散文《牛铃叮当》),2014年小说《走眼》,全为中国题材,且以农村题材为主。
作者及作品:由规避名家作品,选择草根作者的文章转向大家作品。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小说,多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故乡系列”小说,用一种清淡平和的格调,在一种娓娓动听的叙述中,表面不动声色、实质充满了深情地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从平凡中折射出人生哲理。
他的小说,笔墨朴素,理想恬淡,在散文化中透露出一种从容平淡的文风、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一种对往昔人性美人情美的无比怀念和诗意表达,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今年的试题分别涉及人物形象、叙述角度(引进的小说欣赏中常用的)、句子赏析、结构安排(首尾段)和用意探究五个方面。
此处只评析第13—15题。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4分)
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解析:这道题通过小说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突出老头子的可爱行为,这也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答案分2点,每点2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第①点比较容易想到,因为描写手法不必答齐,且情绪或内心变化意思相近即可;而第②点属于提炼归纳的内容,是通过情绪变化进行照应,强化老人的某种特征。
考生一般不能答齐,因此在实际改卷中,答出“自感技不如人”和“自觉羞愧”,或者意思相近的,即可得4分,答出任一点得2分。
例如:
考生1:①写没人理会老头后他吃饼的样子。
②直接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了老头因无人搭理后的窘迫,吃饼状态,写出了他的生活状态。
③用了一系列动词,写了老头日常生活节俭,语言质朴,富有表现力。
④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老头在街上叫阵,引出下文写老头死后还有一笔钱。
⑤与上文写老头日常相呼应,与下文写老头攒了一笔钱作
铺垫。
⑥引发读者思考,富有深意,并表达作者对老头的好奇、关心的情感。
(4分)评析:该考生分六点回答。
第①点为内容概括,“样子”即是神态描写;第②③点直接与题干相关,答得很到位;第④⑤点是呼应,第⑥点是作者感情,虽然题目没有要求,但答也也无伤大雅。
考生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刻画,“悻悻”“费劲”“平复”等词写出老头放弃拉架,仍旧遵循旧习惯,“寻口汤”“回见”等表现出老头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几十年如一日波澜不起的平静生活,刻画老头象征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同情。
(4分)评析:这学生答题很有思路。
先说描写手段,再分别举具体例子,各自解说,最后在结尾处答出作者对他的感情。
考生3: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因无人回应回座位继续吃烧饼的场景,富有画面感。
②从“费劲”、“啃”写出老人吃烧饼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表达作者的同情。
③情绪平复快说明老人宽容豁达,积极乐观。
(3 分)
评析:第①点的前面部分回答得很有条理,但是只停留在“场景”上,明显欠缺理解上的深度和概括内容的能力;第②点举例证明,是对第一点的深化;第③点从情绪角度回答,只答出了一半,尚欠缺结构上的作用。
因此,得3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答题时,还是先搞清楚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所写的内容,从此出发去考虑二者本身分别有什么好处,然后再综合考虑。
第①点只要抓住三个关键词“设置场景”、“营造氛围”和“铺垫”或者与之意思相近的词句,即可得2分。
第②点的关键词句在“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上,答出与之相近的即可得2分。
第③点则只要能分析出繁简反差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合理分析,可给1分。
考生1:①开头,为写老头作了背景铺垫,②写烤肉刘店内食品丰厚而老头只吃烧饼进
行对比中,为下文老头攒钱作铺垫。
③写烤肉刘店内什么客人都有,因此老头吃饼也不奇怪。
④吸引读者阅读本文。
⑤结尾简洁,引起读者思考,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突出老头性格简朴,深化文章主旨。
⑥结构新颖,吸引读者。
(5分)
评析:第①②点答得明确到位;第③④⑤三点则扣住了后面两点答,也很有思路。
第⑥点从结构上考虑,属多余答案,但不倒扣分。
综合以上,该考生完整地扣住了参考答案,故得满分。
考生2:开头描写烤肉刘卖的东西和客人,奠定全文叙述基调,交待北京社会百态和背景、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热闹市井氛围,和下文老头对比映衬。
而结尾以问句作结,留下悬念和空白,引发对老头一生的无限想象和对社会的深思。
开头和结尾鲜明对比,富有戏剧感,令人措手不及而增强表达效果。
(5分)
评析:该考生虽没分点,但却答题清楚,思绪分明。
参考答案上该有的点,全到了。
考生3:①详略得当,开头两段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烤肉刘这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为下文写捡破烂的老头作铺垫。
②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③结尾两段以反问的形式引人深思,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④开头详细描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⑤也突出了老头的不受人尊重。
(4分)
评析:考生答到了结构上的作用铺垫、情节上的作用背景以及想象空间,未能首尾的对比作用,且第⑤点与本题情景不相符,故扣1分。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答案: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定位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虑好这样几个问题:“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作者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
回答好这几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
第①点是从小人物大尊严角度入手,体现出众生平等的思想,只要能符合文意地解读出老头的现实处境和内心世界即可得2分;第②点从作者情感角度切入,要对老头的形象意义给出合理分析,得2分;另外,语言表达流畅得1分。
考生1:①“捡烂纸的老头”是当时底层人民的象征,他们生活窘迫,省吃俭用,得不
到应有的尊重。
②刻画了当时人情的淡漠,在这个平民化的馆子里,老头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③体现出对弱势人民的同情。
(5分)
评析:写出了老头的身份和在他人心中的地位,点明了当时的人情关系以及作者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感情。
概括到位,语言流畅,得满分。
考生2:这人物象征着社会底层小人物,一方面表达他们不受人重视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攒下钱的悬念使人窥见普遍形象背后的故事和人生。
作者借此引发人产对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关心和思考,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注,也表达社会百态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5分)
评析:第一句揭示出老头的身份,接着从两个角度写这样写的作用;第二句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作者的众生平等观。
考生3:作者刻画了日常生活中生活于底层的人民受人漠视排挤的生活情景,以这一个“老头”来影射当时社会环境的冷漠,以小见大,讽刺了底层人民得不到应有尊重,自己生活也杂乱,无尊严,希望得到他人关心却得不到重视,表达了同情、悲哀、无奈之情,呼吁社会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了解和帮助。
(4.5分)
评析:老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当时的人际关系、作者的感情倾向等,不过,“呼吁”的内容有点过度解读,“讽刺”有点过分。
所以,一位老师打满分,另一位扣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