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韩丰光
- 格式:ppt
- 大小:373.51 KB
- 文档页数:32
专题02 综合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散文)【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1、常见题型①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②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
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③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结构类)2、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1、句子含义分析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2、答题格式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3、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高考真题在线一、【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6分)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高中语文备考-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考情简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必备知识】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设问方式】(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心灵的呼吸》)(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窗子以外》)(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比邻而居》)(4)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粮食》)【解题思路】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词语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端午包粽子,熏艾草。
中秋吃月饼。
重阳买一块枣泥糕。
立冬要吃汤圆。
腊八肯定煮腊八粥。
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节选自黄蓓佳《横八字巷的人们》,有删改)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庄严排场”的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
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
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地往下掉,铭黄色系,锦障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
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得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了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
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橙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乘子的幽香甜冽……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
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地生长。
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节选自《秋有信》,有删改)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的特定时间的。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考点解读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
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或反映深层含义或体现作者观点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或有修辞作用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
所谓“文中”,即要联系上下,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二、方法指要1、借助固有含义理解词义【例】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
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
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
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参考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例】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其实,创建者的明确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的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的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
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
它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艺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
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
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作一项庄严的事业。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起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高考阅读2014-01-26 1955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句子理解类--散文1、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
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
它将人的生活总是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
林一家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
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
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
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
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
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
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
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
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
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
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仍然剩下的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一家人都前去帮工。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0)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
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
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学习”,它就是重要词语,如果把它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考试选文)开头说道:“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譬如1996年高考所选《贝多芬之谜》最后一段说:“懂得了这个……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这里“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样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譬如上文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第03讲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目录010203 404 7【考点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明确考查要点,梳理文本内容在理解词语含义时,要梳理文本内容,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在理解句子的含意时,内看:一看句中的关键词、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了某种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外联:一联该句的位置、二联相邻语句、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旨。
2.强化教考衔接,注重意识积累无论是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的含意,我们都可以联系课内文本,强化教考衔接,例如:《秦腔》《为了忘却的记念》相关习题。
通过课内习题,进一步积累相关经验,提升答题意识。
3.立足考点内容,强化试题训练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类试题属于高频考点,出题形式和方法有所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平时习题、模考试题、高考真题多层次、全方面掌握考点内容,在答题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应试技巧。
总之,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类试题是散文阅读中高频考点,既要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也要掌握对应的解题方法,还要在平时训练中,强化课内文本的联系,做好教考衔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标。
【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知识导图整体框架】【主要考法归纳】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理解句子的含意。
在本设题角度中,我们要联系小说文本内容,重点把握两者的作用。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两关注”】(一)关注词语本身的特点:分析词语的词性、结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等,以此来挖据词语的深层含义。
(二)关注词语外在的语境:①词不离句:关注词语所在句子中的搭配成分。
不同的搭配强调的重点自然不同②词在篇中:关注词语在全篇中的位置和出现的次数。
对于出现在文末的词语,需结合全篇分析;对于多次出现的词语,要注意分析其在各种语境下的含义的异同。
③词与主旨:关注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立足语境,挖掘内涵,理解并赏析词语高考文学类文本的“理解”层级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蕴含深意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警策作用的句子的含意。
对于“词义、句意”的理解,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必备知识图解】题型一理解并赏析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必备知识学习】三、“三步骤”理解标题含义标题词,是文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语。
考查对标题词的理解也是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
理解标题含义,需遵循以下三步骤:首先,要抓住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特征或结构,弄清拟题的方式,如以人物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
其次,看标题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修辞手法。
最后,弄清楚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语境词义温习教材《故都的秋》,思考下面问题:活动二学会思维,追求满分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观流星林清玄①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练案三理解词义句意,鉴赏语言艺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得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富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突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宏大太奇妙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足够,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是黑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原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略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
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
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
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受。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改变,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略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
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
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些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晰:《一米阳光》。
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妙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主动向上的。
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方法的方法。
第4讲字字皆蕴情,总与主旨联——理解词句内涵“词义、句意题”属于考纲要求“鉴赏评价”中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两种题型: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从全国卷命题的情况看,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思的挖掘。
题型一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命题角度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三步骤”第一步:审视词语特点。
一看其自身特点,关注词性、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关注句中的搭配成分,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二步:扣住语境理解其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
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第三步: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
从读“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意义。
(此步骤有时可省略)三、思维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P96专题二第2讲题型二《比邻而居》)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
【思维“三步曲”】第一步:审视词语特点。
“孱弱”出自文章第⑤段,是一个形容词,有薄弱之意。
第二步:扣住语境理解其义。
“孱弱”是有临时词义的词语,要结合语境,分析其临时词义。
(1)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此处的“孱弱”指一缕若有若无(较弱)的咖啡味道。
(2)“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
(3)“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
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