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道德与制度——《万历十五年》读后
- 格式:pdf
- 大小:131.82 KB
- 文档页数:2
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中国著名作家黄仁宇的作品,是一本关于明朝时期的历史著作。
作者通过对当时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地揭示了明朝晚期的诸多问题和矛盾。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万历十五年这一特定时段的研究,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以及内外交困的真相。
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十分僵化,加上官员的贪污腐败,导致了朝廷的无能和民生的凋敝。
此外,外患不断,明朝的军力逐渐衰弱,不断被外族侵犯。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万历十五年成为明朝灭亡的前奏舞台。
其次,黄仁宇通过对明代人文思想的分析,指出其人文思想的保守性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不前。
明代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对于其他思想的抑制和排斥,导致了社会的保守和闭塞。
这种封闭的思想环境,使得明朝缺乏创新和变革,最终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此外,作者还对明朝晚期经济的衰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明朝经济的衰退主要是由于政治腐败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导致的。
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财政困难,国家内外贸易的受阻,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压力。
此外,明朝采用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也使得明朝无法获得对外贸易的红利,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通过对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中的那些陈旧的理念与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改革者,他们试图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这使我更加意识到了改革的困难与复杂性,同时也更加珍惜我们当下相对富足的生活与环境。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有着较强的议论性和分析性,作者的观点独到而深刻,对明朝晚期的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了明朝末期的困境和矛盾,以及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我对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荐的历史著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心得)篇1《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
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择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择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
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
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第一章从小事切入万历的宫廷生活和处处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最终清算了自己坚持原则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具备自主权。
而第二章里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则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共济,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但这种处世态度并不为文官集团接受。
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对抗,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最终对百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
《万历十五年》〔精选3篇〕《万历十五年》〔精选3篇〕《万历十五年》1在之前九天的读书过程中,我体会了过万历为人君主却身不由己的无奈;嘲讽过声誉投机的文官;寻求过伟人和政治家能否兼得的方法;慨叹过最勤劳的机构却间接导致王朝覆灭的悲哀。
跟着黄先生一起,探究了机构制度的软肋,讨论了特定的年代对于人们个性的压抑,重新认识了那位远近出名的清官,理性对待明朝思想的开展,也为孤独的英雄而流泪。
最后一天,我想谈一个简单的词,直面。
明王朝是委婉而含蓄的,它的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避讳。
避讳死亡,避讳情感,避讳在文辞中过于剧烈,避讳在待人接物中袒露真诚的一面。
他们遵守着千年承袭的礼制,他们在程朱理学的框架下考虑,他们的一切井然有序,却不堪一击。
我想,这个民族最缺少的,就是直面的精神。
因为不能直面人性阴暗的一面,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走上了自认为最正确的圣人的道路,却走的双脚鲜血淋漓。
然而,人的欲望不会消失,只会在拼命的掩饰下愈加膨胀。
最终人们只是有了更为精巧的掩饰的方法。
因为不能忍受阴暗,所以对人加以束缚。
鞠躬尽瘁的朝臣不得善终,主张个性自由的思想家遭到迫害,为国捐躯的战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人们受到这种社会文化的伤害,然后利用这种文化伤害别人。
才华横溢一定要清心寡欲,性格处事无可指摘,处处约束自己,得不到应得的犒赏,是这个朝代的人们,亲手贯穿了一颗颗本能成为英雄的心。
因为不能直面错误,他们仍然在过去的事情上束手束脚,间接导致了帝国的消亡。
不能直面祖先留下的规定中的缺憾,是因为人们早已经学会了从中渔利。
他们形成集团,倒逼皇帝,将改革者掐死在摇篮中。
因为他们知道,在厚古薄今的人们面前,只要搬出祖制,其别人便唯恐被定下大逆不道的罪名而让步。
一两个人认识到这些错误是远远不够的。
而可怕的是,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明王朝便在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中不断消亡,有人思想陈腐,认为过去的东西都是对的;有人认清了一切却从中渔利;有人明察却畏缩不言。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由明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历史著作,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明朝末年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员们贪污腐化,朝政混乱不堪,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同时,外患不断,辽、蒙、倭等国频繁入侵,明朝的国力日益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上台后试图进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政治腐败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
其次,书中还对明朝末年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明朝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通货膨胀和赋税重压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民生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在读完这些内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问题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改善。
最后,书中还对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方面,万历皇帝虽然有一些积极的改革举措,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良好领导者。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黄仁宇先生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法摆脱的困境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这一年中,明朝面临着财政困难、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成为了这个系统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明朝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症结所在。
他认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制度中,皇帝和官员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这个制度也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奢侈腐化的官僚阶层,另一方面是贫困无助的百姓。
这种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明朝晚期社会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制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的,只有改变制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对明朝晚期社会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以及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历15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清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让我对明朝的末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万历年间,明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而且,由于朝廷的软弱无能,外患频生,明朝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政治的清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政治的腐败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覆灭。
其次,书中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绘也让我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停滞,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民生困苦。
而在文化方面,书中也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士人的虚伪和功利心态。
这些描绘让我对于当时社会的状况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仅仅是政治的清明。
最后,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也让我深受触动。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和思考,指出了中国历史的一些特殊性,也提出了一些对于中国历史的新的解读。
这些反思让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读完《万历十五年》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绘,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也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历十五年心得(5篇)万历十五年心得 1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在这看似__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书中着重写了万历皇帝、改革家张居正、调和者申时行、清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事迹和思想,从正面或侧面描绘了该王朝的面貌,让今人读来,能够感知那个年代,也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对明王朝道德的认识:明王朝没有西方一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他们只有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规范着帝国的道德,儒家文化是明王朝的根本,成为指导人们的唯一的道德标准,进而成为治国标准。
道德规定着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
地方乡绅自治用传统道德为标准;官员判案以“四书”为准绳;皇帝欲废长立幼也要受到伦常的制约。
道德纲常为国之根本,它不仅可以指导判案,甚至可以替代法律。
用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治国,缺乏“公正性”。
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替代行政。
没有了“公正”的法律,用“人治”的方式,社会的腐败容易滋生,腐败者本人,多数为人治的执行者。
对明王朝政治的认识:尽管明王朝的皇权在历朝中已经非常强大,但是书中则反复强调文官集团和皇权的博弈,文官集团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万历皇帝坐姿不雅,他们会立马批评,万历皇帝喜爱书法,他们会加以限制,万历皇帝欲立三皇子为太子,他们则坚决反对。
以至后来万历仅为皇权的象征,其权力的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官的制约。
万历本人可以免去或诛杀冒犯他的文官,但却对整个文官集团无能为力。
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因缺乏调和者而导致万历长达二十年的消极怠工。
《万历十五年》给予我的启示: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2、一个国家体制僵化,发展停滞,没有活力,必须改革。
成功则兴旺发达,不彻底则江河日下,不改革或改革失败则坠入深渊。
3、人有两面性,阴面和阳面,人是自私的。
明朝一直依靠儒家思想、四书五经的原则来管理人民是行不通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钱穆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文化作品,我在阅读后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对这本书进行一个个人的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以及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详细叙述和分析,钱穆先生展现了明朝晚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与悲剧。
在书中,钱穆先生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
他认为明朝在经济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官僚主义腐败、赋税过重、地方割据等。
这些问题导致国家治理体系不堪重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崩溃。
通过对明朝的分析,钱穆先生不仅看清了问题所在,也对中国历史的不断循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还指出了明朝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的极度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明朝的士人崇尚经世致用之道,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的缺失,也加剧了明朝的衰败。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晚明社会的思想倾向进行了透析。
在阅读中,我也深刻感受到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的重要性。
钱穆先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详细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明朝晚期社会变革的艰难和困境。
其中,对明朝最后的几位皇帝的评价尤为犀利,他们的统治不仅没有改变社会的衰败,反而加剧了国家的危机。
钱穆先生的分析清晰深入,给人以深度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钱穆先生对明朝万历年间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详细叙述了明朝历史的各个角落,如倭寇之乱、西南边界问题以及东林党斗争等。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
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不仅使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启发了我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
总而言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历史的细致叙述和深入剖析,全面展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与悲剧。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第一篇: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最近,我重读了黄仁宇先生的大作——《万历十五年》。
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并提出了自己的“大历史”观,读来感觉焕然一新。
但我并不打算从这个视角来评论这本书。
由于我最近读了大量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再加上专业影响,我准备从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纵观二百多年的历史,明朝虽然历经风雨,但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国家大事由君臣共同决定,官僚们各有职责,又相互牵制。
如果仔细分析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明朝政治体制是权力制衡的几近完美的创作。
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大臣甚至于太监与皇帝、大臣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下面仅就这种制约关系阐述如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皇帝与宰相围绕权力占有展开无休止的较量。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存在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但由于个人精力的有限,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作为自己的秘书机构。
结果,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首辅相对于以前的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家大小事务都由内阁拟票,皇帝裁决;皇帝的决议需要征求内阁的同意,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决议不妥可以“封还”,这就与当今三权分立下美国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皇帝与内阁的制约实质上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制约。
文官集团的成熟时明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明朝有一个重要的不成文的规定:重用文官。
明朝的官员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
这些人从小习读四书五经,接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养成了一种独特地文官品格,即:直言敢谏,为了维护纲常伦理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正是这种性格让明朝的皇帝非常头疼,甚至恐惧,文官集团的势力对于皇帝的决策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比如,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为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这个事件中充分表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实力和巨大的政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