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法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明代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528.2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十四章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1.甲、乙分别在山上伐木,为图方便各自将伐下的原木从山上滚下,不料其中一根木头砸伤了山下的行人丙,且无法确定是谁推下的这根木头。
丙的损害应由()。
A.甲、乙承担按份责任B.甲、乙承担连带责任C.甲、乙、丙分担D.丙自己承担【答案】B【解析】《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本题中,甲、乙都实施了将原木从山上滚下这一危险行为,无法确定对丙的损害是由谁造成的,由甲、乙承担连带责任。
2.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财产的,如果财产损失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则市场价格的确定时间为()。
A.损害发生时B.被侵权人提起诉讼时C.侵权行为实施时D.被侵权人知道损失发生时【答案】A【解析】实物损失指财物的毁损灭失。
其中,不能通过修复、同种类物替换等方式恢复原状的应予折价赔偿。
《侵权责任法》第19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
该法条的规定属于折价办法,根据该办法一般按原物在损害发生时的当地市场价格计算。
对于已经用旧或者已有损坏的财物,应予折旧赔偿。
3.甲出差,委托同事乙照看其9周岁儿子丙。
某日,乙将丙单独留在家中,自己出去打麻将。
丙在玩耍时将邻居小孩丁打伤。
丁的损害应由()。
A.甲单独承担责任B.乙单独承担责任C.甲、乙承担连带责任D.甲承担责任,乙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答案】C【解析】《民通意见》第22条规定,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
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
本题中,对于丁的损害,甲应当承担责任。
又由于乙受甲的委托照看丙,乙将丙留在家中,自己外出打麻将,具有过错,因此,对于丁的损害,乙也应当承担责任。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1.试述商代法律的古代文献名称包括()。
[2019年真题]A.“吕刑”B.“九刑”C.“汤刑”D.“五刑”【答案】C【解析】《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这里所说的“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代的法律法令和刑罚。
“汤刑”也不是一部成文的法典。
在商代的法律规范中,不成文的习惯法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另外,国王发布的“命”“诰”及“誓”也是当时重要的法律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中国奴隶五刑分为()。
[2002年真题]A.墨、劓B.笞、杖C.大辟D.剕、宫【答案】ACD【解析】奴隶制“五刑”,是指在中国早期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五种刑罚,具体内容为:①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②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③剕刑,也作刖刑,是砍去罪人足的重刑;④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⑤大辟,是死刑的总称。
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比较完备的刑罚体系。
B项不属于奴隶制“五刑”。
3.西周时令吕侯作“吕刑”的周王是()。
[2003、2005年真题]A.文王B.武王C.穆王D.厉王【答案】C【解析】周穆王时,为革新政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在法律方面,命令吕侯作“吕刑”。
因吕侯又称“甫侯”,所以所作之刑又称“甫刑”。
此次吕侯所作“吕刑”的具体内容已难考证,但在记述中国上古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尚书》中,有《吕刑》一篇,记载了此次穆王命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
4.西周婚姻六礼包括()。
[2004、2008、2012年真题]A.“纳吉”B.“纳征”C.“问名”D.“迎亲”【答案】ABC【解析】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必须合乎一定的礼仪。
这是“上以事宗庙,下以利后嗣”的婚姻目的所决定的。
“婚姻六礼”具体包括:①纳采,即男方请媒氏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②问名,即在女方家长答应议婚后,男家请媒氏问明女子的生辰、身份,并卜于祖庙以问吉凶;③纳吉,在卜得吉兆以后,男家携礼物至女家确定缔结婚姻;④纳征,又称纳币,男家送财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⑤请期,即男家携礼物至女家,确定婚期;⑥亲迎,即在确定之日,新郎至女家迎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doc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2年真题)清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 )。
(分数:2.00)A.刑部B.大理寺C.都察院D.宗人府3.(2013年真题)元朝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相犯的案件,普通司法机关无权管辖,须由专门机构审理裁决。
该专门机构是( )。
(分数:2.00)A.理藩院B.大理寺C.宣政院D.大宗正府4.(2013年真题)明洪武三十一年,某省布政使上书皇帝,嘉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
依照《大明律》的规定,该上书行为构成的罪名是( )。
(分数:2.00)A.内乱B.左官C.奸党5.(2013年真题)清朝光绪年间,某官员甲因犯罪而被发配新疆,给驻防八旗官兵当差为奴。
甲被判处的刑罚是( )。
(分数:2.00)A.发遣B.刺配C.充军D.流刑6.(2014年真题)元朝在中央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为( )。
(分数:2.00)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行省7.(2014年真题)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史称( )。
(分数:2.00)A.明《大诰》B.《大明律》C.《大明会典》D.《问刑条例》8.(2014年真题)为了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清政府仿效明朝,将各级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等有关制度编撰成集,称为( )。
第六章宋元法律制度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1.宋代中央的司法主审机关不是()。
[2017年真题]A.刑部B.大理寺C.御史台D.申明亭【答案】D【解析】宋代初期在强化专制中央集权中,把司法权一并收归中央,置于皇帝严密监督下。
宋朝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唐朝时期的制度,在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宋初为加强皇帝对三大机关司法审判权的制约,又增置审刑院。
凡全国地方上奏中央的案件,先送审刑院备案,再交大理寺审理、刑部复核后,复由审刑院详议,奏请皇帝裁决。
D项,明代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由民间德高望重的耆老受理当地民间纠纷,加以调处解决,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2.中国传统法律将有利息的借贷称为()。
[2006年真题]A.出举B.赁庸C.负债D.便取【答案】A【解析】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
借指使用借贷,而贷则指消费借贷。
当时把不付息的使用借贷称为负债,把付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并规定“(出举者)不得还利为本”,不得超过规定实行高利贷盘剥。
3.宋代中央司法机关包括()。
[2005年真题]A.刑部B.审刑院C.三司D.大理寺【答案】ABD【解析】宋沿唐制,在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宋太祖建隆年间为加强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另立审刑院,使“狱讼之事,随(审刑院)官吏决劾”。
从而使大理寺降为慎刑机关,“不复听讯,但掌断天下奏狱,送审刑院详讫,同署以上于朝”。
另外,地方上报案件必先送审刑院备案,后移送大理寺、刑部复审,再经审刑院详议,交由皇帝裁决。
这一制度虽有助于司法权集中于中央,但也加剧了审判的复杂化。
C 项,三司不属于宋代的中央司法机关。
4.宋代典卖又称为“()”。
[2001年真题]A.绝卖B.活卖C.赊卖D.抵押【答案】B【解析】在宋代的债法规范中,典卖又称为“活卖”,即通过让渡物的使用权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赎权的一种交易方式,如将房屋、田地等不动产出典于人,收取一定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回赎。
第九章所有权5.9.1 复习笔记一、所有权概述1.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所有权,依《物权法》第39条,是指所有人依法对其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对物最全面的支配权,是自物权。
所有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所有权的客体是有体物、独立物和特定物。
(2)所有权是最广泛的支配权。
(3)所有权具有弹力性。
所有人可以在其物之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在这些他物权消灭以后,所有权又恢复其圆满状态。
(4)所有权具有无期限性。
所有权是无期限的物权,而他物权是有期限的物权。
2.所有权的内容根据《物权法》第39条的规定,所有权包括如下权能:(1)占有权能。
它是指权利人对物进行的管领和控制。
占有本身是事实(参见《物权法》第十九章),而所有权是权利。
这里所说的占有,仅指所有权的一项权能。
(2)使用权能。
它是指依据物的性质和用途,对物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
(3)收益权能。
它是指权利人通过利用物而获取经济利益。
收益权能主要体现为,获取法定孳息和天然孳息。
(4)处分权能。
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①事实上的处分,是指对物进行实质上的改造或者毁损等事实行为,例如食品的消费。
事实上的处分会导致所有权的绝对消灭。
②法律上的处分,是指移转、限制或者消灭所有权,从而使所有权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例如在房屋之上设立抵押权。
处分权能是所有权的核心权能。
3.所有权的类型(1)国家所有权国家所有权,是指国家对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种所有权形式,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国家所有权的特点表现在:①主体的特殊性。
国家既是主权的享有者、政权的承担者,又是国家所有权的主体。
但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存在时,与其作为主权者的身份应当是相分离的。
②客体的广泛性。
我国国家所有权的客体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矿藏、水流、海域、城市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无线电频谱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文物等。
③取得方式的特殊性。
第一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部分法理学导论1.0.1复习笔记一、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1.法理学的对象法理学以法律现象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
一般性、普遍性问题是指整个法律体系、法律运行全过程、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法理学的性质(1)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法理学提供的是法的抽象的、基础的理论。
(2)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①法理学的理论对法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②法学方法论是法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3)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①法理学深受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②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法理学提出的法的一般理论,是对法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性理解和导向性阐释,体现了法学的总体性精神结构和独立自足的观念特征,是整个法学的根基和灵魂。
二、法理学的历史1.奴隶社会的法理学思想(1)古希腊古罗马的法理学思想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法理学问题,如法与权力、理性的关系,法与人、神、自然的关系,法与利益、正义,人治和法治,守法的道德基础和政治基础。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
古罗马法学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的思想,关于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划分的思想等,对后世的法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理学思想①儒家,从人性善的哲学立场出发,强调圣人、贤人、圣君、贤相个人的统治力量,重视道德礼教的作用,主张礼主刑辅,综合为治。
②法家,把法治推崇为立国和治国之本,明确提出“援法而治”“以法治国”等主张,并发动了一系列旨在实现法治的政治改革和变法。
③墨家,从“天意乃法的根源”的法律观出发,主张以天为法,循法而行;他们还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信念,主张在经济上重视生产、节约、利民,在刑罚上“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
④道家,从“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设想出发,反对制定各种礼法制度,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甚至断言“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二十四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1.甲冒充负责征兵工作的军官,向一家长谎称可帮助其子入伍,索要了5000元现金。
对甲的行为()。
A.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B.应以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C.应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D.应以诈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答案】C【解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是指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行为,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冒充军人进行行骗;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欺骗活动。
本题中,甲冒充征兵工作的军官,索要了5000元现金,应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一罪定罪处罚。
2.普通公民甲采用暴力方法阻碍军官周某依法执行军事职务。
甲的行为应定为()。
A.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B.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C.妨害公务罪D.寻衅滋事罪【答案】A【解析】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军人和非军人。
本罪的客体是军人依法执行职务的活动。
犯罪对象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军人。
本题中甲的行为符合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的构成要件。
B项,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军事指挥人员或者正在值班、值勤的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
C项,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D项,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简答题1.危害国防利益罪在构成上有何特征?答:危害国防利益罪,是指违反国防管理法规,危害国防利益,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危害国防利益罪具有如下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我国的国防利益。
第二部分 中国法制史[录屏讲解]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录屏讲解]考点一:夏商法制概况 ★★★1.夏代法制概况(见表1-1)表1-1 夏代法制概况【例·名词解释】禹刑[2005、2016年真题]答:“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泛称。
《左传》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这里的“禹刑”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代的法律与刑罚。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应该理解为在夏代建立以后,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制定了法律,适用了刑罚。
2.商代法制概况(见表1-2)表1-2 商代法制概况【例·不定项】试述商代法律的古代文献名称包括( )。
[2019年真题]A .“吕刑”B .“九刑”C .“汤刑”D .“五刑”【答案】C【解析】《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这里所说的“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代的法律法令和刑罚。
“汤刑”也不是一部成文的法典。
在商代的法律规范中,不成文的习惯法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另外,国王发布的“命”“诰”及“誓”也是当时重要的法律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考点二:西周法律制度 ★★★★1.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见表1-3)表1-3 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2.西周时期的法律形式(见表1-4)表1-4 西周时期的法律形式3.礼及礼刑关系(见表1-5)表1-5 礼及礼刑关系【例·论述题】试述西周礼刑关系的主要内容。
[2007、2011、2019年真题]答:参见上表。
4.刑法制度(见表1-6)表1-6 刑法制度【例·不定项】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将故意与过失表述为( )。
[2019年真题]A.非告与告B.非眚与眚C.故与非故D.正与非正【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观念上和制度上已经开始对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进行明确的区分,给予决然不同的处罚。
例如《尚书·康诰》中记载说,“人有小罪,非眚,。
第十章明代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大明律》答:《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律。
它草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吴王元年,至洪武三十年修订完毕。
《大明律》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共四百六十条。
《名例律》是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其余六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官吏公务方面、民事和经济方面、维护礼制方面、军事方面、诉讼和处罚、工程兴造和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历经三十年而制定成功,标志着明代基本法律的最后定型,是明代立法成就的最高体现。
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清代立法的格局,而且还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明大诰》(南师大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研)答:《明大诰》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间颁行,共236条。
明初,朱元璋仿周《大诰》之制,决定编纂《明大诰》用以“惩创奸顽”、“警戒臣民”。
“明刑弼教”是其颁行《大诰》的重要指导思想。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与严令,《明大诰》盛行于洪武年间,但在朱元璋死后,由于《大诰》刑酷法严,建文帝以后实际上被废除。
3.《明会典》答:《明会典》又称《大明会典》,是明朝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会典。
其于明孝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制完成,又经过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
《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
在编纂上采用了“官领其属”,“事归其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务注,体例结构规范、系统,便于实际执行。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4.(明清时期的)条例答:条例是明初统治者为了调整封建行政法律关系而颁发的行政性法规。
自明初太祖废中书省后,封建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法律关系也日趋复杂。
第二十二章遗产的处理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1.甲立有遗嘱,其内容为自己死后遗产全部由独生子乙继承。
在一次车祸中甲乙同时遇难,甲当场死亡,乙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乙的儿子丙依甲的遗嘱继承了甲的全部遗产。
丙继承甲遗产的方式是()。
A.代位继承B.转继承C.第一顺序法定继承D.第二顺序法定继承【答案】B【解析】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区别之一就是事实根据不同,转继承基于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而发生,代位继承基于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而发生。
此外,代位继承仅存在于法定继承中,而不存在于遗嘱继承中。
本题中,被继承人甲先死亡,在遗产分割前,其继承人乙也死亡,乙应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当转由乙的儿子丙继承,这是转继承,而不是代位继承,且丙是按照遗嘱继承的。
2.甲在遗嘱中指定所留房屋归其子乙,存款归侄女丙。
甲死之后乙、丙两人被告知三个月后参加甲的遗产分割。
但直至遗产分割时,乙和丙均未作出是否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
根据继承法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乙、丙的行为均视为接受遗产B.将乙、丙的行为均视为放弃接受遗产C.将乙的行为视为接受遗产,将丙的行为视为放弃接受遗产D.将乙的行为视为放弃接受遗产,将丙的行为视为接受遗产【答案】C【解析】《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其中本法中的遗赠,是指公民以遗嘱方式表示在其死后将其遗产的一部或全部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单方法律行为。
本题中,乙为法定继承人,丙为受遗赠人,直至遗产分割时,乙和丙均未作出是否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乙视为接受遗产,丙视为放弃接受遗产。
二、简答题1.我国《继承法》上死亡推定规则是什么?答: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
第七章明代法律制度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1.明代“化外人”犯罪适用《大明律》的原则是()。
[2004年真题]
A.一律适用
B.适用其本国法
C.不适用
D.依被告原则
【答案】A
【解析】唐代《名例律》规定:“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按其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
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大明律·名例律》对“化外人有犯”问题的规定作了重要改变,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
”明代抛弃了唐律规定的化外人处理原则,化外人犯罪一律适用《大明律》,以便从重打击可能逃脱的严重犯罪。
2.明代中央主审机构不是()。
[2014年真题]
A.枢密院
B.大理寺
C.审刑院
D.刑部
【答案】ABC
【解析】明代中央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刑部主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都察院负责法律监督,也参与审判。
上述三者,合称为“三法司”。
刑部因主审判,故由原来的四个司扩充为十三清吏司,分别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和中央百官与京师地区的案件。
3.设立于明代的廷杖制度,监督执行廷杖的是()。
[2010年真题]
A.御史台官员
B.刑部官员
C.锦衣卫
D.宦官
【答案】D
【解析】明代皇帝为强化君主专制,强迫臣民就范,经常使用非法之刑(非法典规定的刑罚)。
但比较起来,经常使用廷杖。
廷杖,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司礼监由宦官组成和掌管,即监督执行廷杖的是宦官。
4.明代将传统的御史台改为()。
[2000、2002年真题]
A.大理寺
B.刑部
C.法部
D.都察院
【答案】D
【解析】明代把御史台改称都察院,扩大监察组织和职权,设立左右都御史及监察御史等官,负责纠举弹劾全国上下官吏的违法犯罪,并且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工作,监督法
律的执行。
都察院附设监狱,关押皇帝直接交办的重要案犯。
二、名词解释
1.九卿“圆审”[2002、2010、2018年真题]
答:九卿“圆审”,又称九卿会审或圆审,是明朝重要的复审制度,凡是地方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审后仍不服判决者,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联合审判,最后报奏皇帝裁决。
明代会审制度虽然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缺陷,但对于减少冤假错案仍是有益处的。
明代会审分为九卿“圆审”与“三司会审”两种。
2.充军刑
答:充军刑是明代在徒流刑外增加的一种刑罚种类,即强迫犯人到边远地区服苦役,远至四千里,近至一千里。
有的不仅本人终身充军,子孙还要永远充军,直至本犯亲属内勾补尽绝为止。
充军原本是死刑代用刑,但后来被随意使用,成为“刑莫惨于此”的酷刑。
3.枷号
答:枷号是明代创设的耻辱刑。
将犯人在监狱外带枷示众,受尽羞辱和痛苦。
刑期有一至三月、半年以至永远枷号不等。
枷重二三十斤,最重达到100斤。
明武宗时太监刘瑾创设150斤重的大枷,强迫犯人戴枷,不几日即死。
枷号到后来不只是耻辱刑,也是一种致命的酷刑。
4.廷杖制度
答:廷杖制度,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司礼监由宦官组成和掌管,即监督执行廷杖的是宦官。
明代皇帝为强化君主专制,强迫臣民就范,经常使用非法之刑(非法典规定的刑罚)。
但比较起来,经常使用廷杖。
明太祖死后,“廷杖”之刑被愈益广泛地使用。
5.三司会审
答:三司会审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是由太祖下令“议狱者一归于法司”而得名。
凡发生重大疑难案件或亟须重新审理的重案时,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同审问罪犯,后将审理结果奏报皇帝,进行最后裁决。
三、简答题
1.《大明律》与《明大诰》所体现的明初“重典治世”的立法思想。
答:《大明律》和《明大诰》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集中体现了统治者“重典治世”的立法思想。
(1)《大明律》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用以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凌迟死刑列入《大明律》,使之超出绞、斩刑之上,成为法定的极刑,用于惩治“谋反”“谋大逆”等危及皇权与封建国家统治的严重社会犯罪,并且还要株连亲属,这比唐律要重得多,体现了明律比唐律“重其所重”的精神。
此外,明代为惩治赃吏还采用了“剥皮实草”等非法律规定的残酷死刑,为镇压政敌,还使用了“灭十族”的酷烈死刑。
(2)《明大诰》是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手订四编《大诰》,共236条,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在《明大诰》中,使用墨刑、刖刑、膑刑、宫刑来惩治不法官吏和犯法百姓。
更严重者,把数种刑罚结合起来惩治罪犯。
明代在
“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中改变了以往五刑治罪的传统,成为用刑最为残酷的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
2.皇权专制与司法制度的变化和厂卫干预司法。
答:封建社会晚期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不断积累,君主专制制度日趋没落而又认为必须强化,致使明代司法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厂卫干预司法始于太祖时期,太祖后期曾加禁止,但成祖很快恢复,而且建立宦官特务机构东厂,专司“缉访谋逆,大奸恶。
”其权超过锦衣卫。
明宪宗、武宗时又分别建立西厂、内行厂。
内行厂权力又在东、西厂之上。
到明后期,厂卫特务多达十余万,严重地干扰了司法工作。
(1)明代司法制度的变化
①司法机构变化:明代把御史台改称都察院,扩大监察组织和职权,设立左右都御史及监察御史等官,负责纠举弹劾全国上下官吏的违法犯罪,并且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工作,监督法律的执行。
都察院附设监狱,关押皇帝直接交办的重要案犯。
明代于普通审判机关之外,还建立了特务审判机构,如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机构,用以维护专制皇权,监视臣民,防范犯罪。
②诉讼制度的变化:明代在涉案主体交叉的案件管辖上,继承了唐律“以轻就重,以少就多,以后就先”的原则,同时又规定:“若词讼原告、被告在两处州县者,听原告就被告官司告理归结”,反映出明代实行被告原则,减少推诿的立法意图。
③会审制度的变化:明代审判制度有重要发展,这集中体现在会官审录制度上。
明代会审分为九卿“圆审”与“三司会审”。
④御史监察制度:朱元璋扩大监察机构,并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强化中央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2)厂卫干预司法的具体表现
①奉旨行事,厂卫作出的裁决,三法司无权更改,有时还得执行。
②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约束。
厂卫无需事实根据,仅凭街谈巷议,片纸投入,就可以随意逮捕人犯执行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