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
- 格式:docx
- 大小:40.31 KB
- 文档页数:10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Chinese Legal HistoryJ一、课程简介:《中国法制史》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十四门核心课之一, 为必修课。
开设对象是木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新生。
《中国法制史》指导思想是:通过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我国法制历史的变迁,从而系统的掌握中国法制发展的规律,认清中国法制发展的趋势,加深对屮国当代法学的理解。
通过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木要求:1、了解我国各个历史吋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法律原则和法制特点。
2、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和狱政管理等。
3、屮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产生的、有重要影响的法律思想。
二、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1、蒲坚主编:《新编屮国法制史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教学适用教材)2、曾宪义、赵晓耕主编:《屮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张晋藩主编:《屮国法制通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叶孝信主编:《屮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粱治平:《寻求自然秩序屮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粱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三、学习时间:教学周18周,每周一次课,每次2学时;其中授课16周,每周一次2学时共32课时;考前辅导一次、2课时;考前答疑一次、2课时。
四、考试形式: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10%,作业的形式为小国法制史文献英译汉翻译;出勤率与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占80%。
五、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辅之课后研习论文、小组讨论和英文屮法史资料翻译, 并结合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掌握中国法制史基本知识,并能够接触一些相关的中英文资料和学术资源。
中国法制史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法律制度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数千年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学科。
一、早期法制史(夏、商、西周)不公开的习惯法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朝,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特点: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不公开、不成文的。
立法:夏代的《禹刑》: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主要刑法为死刑。
商代的《汤刑》:最重的是不孝罪。
刑事立法: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司法制度:夏“恭行天罚”、商“神兽断狱”。
西周法律制度:立法概况:“以德配天”:认为“天”或上帝不死哪一个族独有的神,二十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就要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
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也使统治者感到仅靠神权已补足语维系其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的相背。
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运用于法制方面,就是要求“明德慎罚”。
即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法更要慎重。
周公《九刑》、吕侯《吕刑》、周公制礼(以维系宗法等级)。
西周的法律主要形式:礼、法两种,此外患有誓、诰、命等王德命令。
礼:《周礼》,西周发得基本形式之一,涉及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法典制度和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礼节、仪式等。
刑: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九刑》、《吕刑》。
礼与刑的关系:目的一致,都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区别:礼的作用是行为的禁止,而刑泽是惩治犯罪的必要手段。
刑事立法: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的五刑、五罚、五过。
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定罪量刑有疑问,就罚出铜赎罪。
为五罚;五过。
当然还有鞭刑(官员)、罚丝(贵族)、流放。
主要原则:“明德慎罚”、“礼治”。
主要罪名:不孝不友罪(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兄长)寇攘奸宄罪(盗窃)杀人越获罪(杀人并抢夺财物)群饮罪()贼藏盗奸罪(毁弃礼仪、窝藏贼者、偷窃一般财物、盗人宝物)。
《九刑》罪名诽谤罪(议论天子)不从王命罪违背誓言罪民事立法:契约:三种。
中国法制史绪论一、中国法制史的涵义(一)中国法制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历史、作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性。
二、中国法制史学的性质、地位与学习方法中国法制史跨法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门类,既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是具有法学属性和历史学属性的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但是,中国法制史的内容、研究目的和基本方法更具法学特色,法学属性居主导地位(用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学概念知识等)。
法律史学为法学基础学科,为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习和研究这门科学,既需要有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有历史学的理论和知识。
学好这门课的方法:抓住每一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
按照立法思想、主要法典、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专题理出学习线索。
使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注意核心概念的掌握。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助学。
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中国法制史其学科价值主要是通过对法律现象的历史总结,为当代的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提高法律意识,同时也为各个部门法的发展提供理论底蕴。
中国法制史所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法律,是过去的法。
但是,它所面对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它以总结法制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正是中国法制史的学科魅力和价值所在。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关于法的观点(一)法律是国家社会的产物(传统的观点)法律至少与国家同时产生,我国法律产生于夏朝。
(二)法律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法人类学派的观点)有人类社会就有法律,我国法律产生于原始社会。
二、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的法律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成,主要由礼和刑组成。
(一)礼起源于原始人的祭祀礼最初是祭祀中的礼节仪式,后演变成习俗,国家形成后,涉及国家制度的礼演变成法。
中国法制史一、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变化、夏商时代“天命”、“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西周“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战国:一断于法、刑无等级、轻罪重刑、法布于众→秦朝:缘法而治、严刑重法→汉朝:汉初黄老思想与约法省刑原则,后汉武帝确立“德主刑辅”→唐朝:“德本刑用”、宽简稳定划一的立法指导思想→元朝:祖述变通、附会汉法、因俗而治、蒙汉易制→明朝:重点治国、“明刑弼教”→清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清末预备立宪: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主舆论→清末修律: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北洋政府:隆礼与重刑并重→南京国民政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三时期、权能分治、五权宪法等理论为指导。
三、历朝中央司法机关的变迁四、历朝婚姻制度的变迁六、历朝法律的篇数及体例1.《诗经》共有六篇,主要内容:《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九章律》—在秦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6篇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3篇。
汉律六十篇的形成;叔孙通制定《傍章律》18篇、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赵禹制定《朝律》6篇,加上《九章律》。
3.《曹魏律》,魏明帝时制定,共18篇。
4.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泰始律》,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
5.《北魏律》共20篇,律学博士常景等人撰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颁行。
6.《北齐律》形成12篇的法典体例。
篇目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作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7.《开皇律》以《北齐律》为基础,确定了名例、禁卫、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体例,制定了500条律文。
8.《德武律》—以《开皇律》为基础,增加了53条新格,制成《武德律》。
9.《贞观律》—共12篇,500条。
《贞观律》的修订完成,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定型化。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
2.刑始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的起源主要是通过“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二、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立法指导思想:夏商:天命观与天罚观西周:(1)以德配天,敬天保民(2)明德慎罚:明德,就是主张德治,提倡德教。
慎罚,就是要求在运用刑罚时做到审慎、宽缓。
要求统治者对民众以教化为先,不以刑杀为要,先教化后用刑。
(3)礼治思想(“出礼入刑”原则;“亲亲”、“尊尊”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2.立法活动:(1)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
(2)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是商朝法律的统称。
两次规模较大的刑法制定和整理活动,一次在商灭夏后,一次在商朝中后期,后一直沿用至商朝灭亡。
(3)吕刑: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将赎刑作为核心内容。
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
(4)九刑:一种解释是指周朝的刑书,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另一种解释是指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3.部门法制:(1)宗法制: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宗法制不仅确立了各级贵族之间的地位,而且把宗法结构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
(2)五刑:墨刑:又称黥刑,在脸上刺刻后再涂上墨的刑罚。
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剕刑:又称刖刑,砍去腿脚的刑罚宫刑:又称腐刑、淫刑,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宫中。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一、西周时期(前1066-前771)——以德(礼)治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夏、商法律(一)西周契约制度(三)西周的刑法与诉讼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一)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立法活动(二)战国时期李悝制《法经》三、秦代的法制(指导思想:重刑主义和统一法律)(一)秦代的罪名(繁多而无系统分类,未形成科学罪名体系)(四)司法诉讼制度(五)法律形式四、汉代的法制(思想:汉初是“黄老思想”;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原则)(一)西汉(中期)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二)汉律的儒家化(四)汉代司法制度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一)魏(220-265)律(三国时期)(二)《晋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颁行全国的法典(四)南北朝之北魏(386-534)(五)南北朝(南朝420-589,北朝386-581)之刑制改革第二节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一、唐代的法制(一)唐立法——思想:“礼法合一”、“一准乎礼”(三)唐代中央司法机关:唐袭隋制,宋沿唐制,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四)唐代的六杀、六赃与保辜二、宋代的法制(一)宋代立法(三)宋代民事法规(四)宋代司法机关(沿唐制,皇帝以下在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五)宋代诉讼制度三、元代的法制四、明朝的法制(一)明代立法(二)明代的刑法(三)明代的司法机关五、清朝的法制(一)清代的立法第三节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律一、清末的法制变化(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宪法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宪法第四节世界主要法系概述及主要问题纵论。
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中国法制史”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历史概念,即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法律制度;学科概念,就是研究、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一门独立学科,即“中国法制史学”。
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法律制度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数千年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发展、演变的学科。
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应包括自中国法的形成至当前所处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1.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及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活动、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2.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如监狱、配所、公堂等。
3. 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等。
4. 对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
5.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历史时代是法制史研究的基本线索,按照法律历史演进的过程,可以把中国法制史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早期法律制度;古代法律制度;近现代法律制度。
(一)早期法律制度。
一般是指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七七〇年这一历史阶段。
特点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不成文的。
夏、商是奠基时期,鼎盛时期是在西周。
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对中国后世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古代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总论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中国法制史”一词一般是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第一,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法律制度。
•第二,作为一个学科概念。
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一)中国早期法制•初创时期: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不公开。
•1、夏以天命神权观念作为立法、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
法律渊源包括习惯法、制定法和誓等。
•2、商秉承神权法思想,在继承夏代法制经验基础上,在罪名、刑罚和司法制度等方面取得进步•3、西周“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指导思想,“刑罚世轻世重"、"明德慎罚"、矜老恤幼刑事政策原则。
三、中华法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1、法系及中华法系的概念•法系概念:(两个条件:首先有一个与众不同,而且对外发生过影响的主体法律体系,第二必须有若干个接受这个母法影响,具有与母法相同特征的子法系统。
)•中华法系主要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
最早的封建成文法——《法经》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2、中华法系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A,中华法系的成因•①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②与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③与宗法制度的深远影响有关.四、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一)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二)近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三)新中国法制史学科的曲折发展五、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一)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1.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2. 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注意的几个问题•1. 加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特性的认识•2. 把握好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专制特性•3. 注意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4 .应该探索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的三个规律•1、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中国法制史》主要内容导论1、对象论: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专门学科。
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为4000多年,既有古代法制又有近现代法制;在内容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又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
2、目的论:①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
②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
③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常识。
3、方法论(1)具体的方法:①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②掌握每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特点;③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演变关系;④在掌握一定部门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中国通史;⑤学会使用工具书。
(2)抽象的方法:①辩证唯物主义方法;②历史的方法;③主观主义与历史研究。
4、阶段论:(1)划分的依据: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为依据(2)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①奴隶制发展时期;②封建社会发展时期;③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时期;④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思考题:1、试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2、试述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制史。
一、夏朝的法律制度1、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大禹的儿子启是这个国家的开创者。
从启开始,我国便正式进入阶级社会,其标志是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
夏启是第一个父传子、家天下的帝王。
国家机构:军队和监狱。
2、夏朝的法律制度(1)中国法律起源于夏朝:天罚——中国古代传统观念。
特点:①浓厚的氏族血缘关系。
②家长制的集权统制。
③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同时被当作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
(2)夏朝的法律制度①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夏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为追念其先祖而命名。
②罪名:侵犯王权罪:“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昏、墨、贼,杀”(昏:己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不忌。
《中国法制史》纲要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一.中国法的起源及特征1.起源:祭祀战争(兵刑合一)2.特征:a氏族与血缘的纽带更加强韧.b 部落首领的权威不断强化c 古人所谓原始的礼从习惯演变成法d 兵刑合一,刑起于兵.二.夏朝的法律制度1.”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2.《禹刑》3.《尚书·甘誓》记载了夏代的军法4.监狱三.商朝的法律制度立法概况:以“神权法”为指导《汤刑》、《汤之官刑》法律形式:刑、王命、单行法规※第二周西周的法律制度一.西周的立法概况1.立法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2.立法活动及其成果A.有亡荒阅B.《九刑》C.《吕刑》D.周公制“礼”礼的原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礼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的作用:确定名分和财产所有权;规范和调节人际关系,约束节制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调整人本身产生的无休止的欲望,制止因此产生的纠纷。
E.礼与刑的关系异:时间上,礼作用于未然,刑惩治偶然;形式上,都是行为规范,礼是道德伦理范畴,刑是外在强制力。
出礼入刑二.西周的法律制度1.刑事法规A.罪名B.刑名C.刑法适用原则: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罪疑从轻;老幼犯罪不加刑;同罪异罚等2.民事法律制度A.所有权B.契约关系:买卖关系(制剂);借贷契约(傅别);租赁契约C.婚姻、家庭、继承: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父母之命;同姓不婚)名词解释:六礼,七出,三不去嫡长子继承制;一妻多妾制3. 司法制度A.周王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司法与行政合一。
B.诉讼制度狱讼有别诉讼程序:a.起诉b 审理,“两造具备”五听(把握具体所指)c 判决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一.“礼崩乐坏”的结果P41二.郑、晋“铸刑鼎”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成文法历史意义:1. 宣告了中国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
2. 它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的帷幕。
3.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
为历代封建王朝法制奠定了基础。
三.各诸侯国立法概况:成文法运动四.《法经》体例: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历史意义:P47五.战国法律制度的转型性质:奴隶制→封建制,维护封建财产所有权;封建等级制代替奴隶制等级制;建立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法律内容变化: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大;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
司法组织及其活动:司法权下移至诸侯※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一.秦的立法概况1.秦的立法指导思想:统一法律;事皆决于法;重刑主义。
2.法律形式:律、令、式、廷行事、法律答问二.秦代法律特色法律特点:严惩官吏渎职罪,加强对官吏的治理;在经济领域内广泛立法;刑罚体系庞大,刑罚种类繁多司法制度特点:士皆决于上,最高司法审判权由皇帝掌握(廷尉是秦帝国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皇帝兼理司法的封建司法体制在秦代确立);诉讼程序规范化P63 (“读鞫”,”乞鞫”)三.秦法制建设的经验1.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格外重视法律和法制建设3.注重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活动4.严于吏治,加强对官吏的教育教训:1.极端的君主专制2.极端的重刑,完全轻视、否认道德教化作用3.文化专制主义※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汉朝的立法概况1.法律指导思想:黄老思想对政局的稳定、经济发展、法律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汉武帝:独尊儒术法律儒家化:董仲舒“春秋决狱”;引经决狱,产生律学。
2.立法活动1)《九章律》萧何:《法经》6篇+《户律》、《兴律》、《厩律》《傍章律》叔孙通:18篇张汤《越宫律》27篇、赵禹《朝律》6篇→共60篇,汉律的规模大体奠定。
2)汉代法律形式:律、令、科、比、律说二、文景刑罚改革内容:用其它刑罚手段代替肉刑;减少笞数;明确规定刑期等。
意义:a)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从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过渡;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三、法律原则(儒家思想法律化)1.尊老怜幼2.亲属相隐3.贵族官僚有罪先请汉代财产继承采取诸子均分制四、汉代司法制度的变化(一)司法制度特点1.皇帝最高审判权,丞相和御史大夫在汉初享有审判权廷尉一直是中央的司法审判长官汉武帝时尚书有司法审判权,东汉时改为尚书台2.加强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3.出现了职业法官(二)春秋决狱盛行原心定罪,考察犯罪动机,过分强调主观动机。
(三)复审规范化秋冬行刑;录囚制度(复核审录,平反冤假错案,提高地方司法官明法慎刑的自觉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司法状况。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纳礼入律,礼律并重一、主要立法活动(重点把握法典中的变化)1.曹魏《新律》18篇内容:a.改汉《具律》为《刑名》第一;b. “八议”入律;c.内容、篇章上进一步调整、增删。
2.西晋《晋律》,即“泰始律”内容:a.进一步明确律、令界线;b.“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c.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d.礼律并重,以“服”制论罪写入法律。
3.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北齐律》12篇内容:a.“刑名”和“法例”合为一篇“名例”——体例创新;b.“重罪十条”c.改革封建刑罚体系二、法典化、儒家化的发展标志1.“八议"入律(名词解释)2.“官当”3.“重罪十条”三纲4.“五服治罪”原则:由重到轻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存留养亲”制度孝6.刑罚制度的发展1)废除宫刑2)徒刑、流刑制度进一步完善3)鞭、杖、笞刑及其数额的规范化4)缩小妇女从坐的范围7.司法制度的发展1)中央廷尉下设“律博士”;2)刑讯制度恶性发展3)“登闻鼓”刑讯制度的发展: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一、隋《开皇律》12篇宽简结合1.体例:形成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格局。
2.刑罚宽明简平,确立封建制五刑,即死、流、徒、杖、笞。
3.“十恶”制度二、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立法宽简划一(三)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四)执法审慎严明三、唐代主要立法活动(一)前期:以修订基本法典唐律为主,制定令、格、式,编撰《唐六典》1.《五德律》2.《贞观律》3.《永徽律疏》:对律条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释,设问答。
4.《唐六典》中国封建行政法制走向成熟完备的标志之一。
后期:编敕和修订“刑律统类”《大中刑律统类》(二)法律形式律(封建国家的基本刑罚典,地位高、稳定性强、适用广泛);令(国家基本制度规定);格(灵活的刑事法规);式四、《唐律疏议》了解其体例结构、主要内容和刑法适用原则。
唐律特点:a.依礼制律,礼法合一 b.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c.立法技术相当成熟,篇章体例纲举目张,文字简要,用语规范,概念准确。
历史地位:a.唐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b.对亚洲其他国家有重要影响,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c.从世界法制史看,唐律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刑法典。
五、唐代的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大理寺(审判);刑部(司法行政);御史台(监察)2.诉讼审判制度:a.格外强调法官责任;b.法官回避制度;c.罪行法定主义,判决需引律令格式条文;d.罪行法定主义;e.恤刑,如孕妇产后百日才可行刑.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一、宋朝法律制度——继承发展唐律(一)立法情况1.《宋刑统》特点:1)条目上,把唐开元二年以后有关的敕令格式统统选编,前加“准”,形成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
2)体例上,设“门”,门下设若干条,改变了过去一直称“律”的状况。
3)内容有所增删。
2.编敕盛行:敕令上升为法律形式,“律令并行”;敕地位的提高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有关。
3.条法事类(二)宋代刑罚制度的变化1.折杖法:减轻刑罚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2.刺配刑罚3.凌迟入律(三)司法制度变化1.中央设审刑院,地方设提点刑狱司,重视证据和司法检验。
2.出现大量法医学著作,促进其发展。
3.“翻异别勘”制度。
4.审判时限制度。
二、元代1.《元典章》2.基本法律形式:条格,断例3.司法制度a)司法机构: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和宣政院b)元代法律“诉讼”独立成篇※第九章明代一、立法指导思想:治乱世,用重典二、立法成果(一)《大明律》以名例一篇冠首,其下按六部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立法技术上较唐更为精细,体例更趋完备和科学。
(二)《明大诰》1.以案例形式出现,起到宣传法制的作用;2.峻令,配有刑罚,偏重于惩治贪官和豪强;3.训导,用于治吏。
(三)例的地位上升,补律之不足,防“法外遗奸”(四)《大明会典》仿《唐六典》(五)法律形式:律、令、诰、例、典三、明代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一)明律的体例及其基本内容名例律\吏、户、礼、兵、刑、工六律,改变过去分则11篇体例(二)明律特点1.一改唐律十二篇为七篇,按六部官制分类分篇;因为:a.与朱元璋本人处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关,其认为法律应当因时而变,不能拘泥传统;b.是对历代律典总结、吸收的结果。
2.条目删减,更为简约。
3.“重其重罪,轻其轻罪”(三)司法制度会审制度发达1.三司会审加强:刑部(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2.九卿会审3.朝审4.廷杖制度化——体现皇帝权威死刑复奏——慎刑厂、卫——特务机构参与审判,体现皇权加强。
※第十章清代一、清代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二)立法活动1.法律形式:律、例、会典、少数民族法规与明相比,立法活动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例的地位;制定少数民族法规,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往。
2.立法活动成果A.《大清律集解附例》(律例合编体制)→《大清律例》《大清律例》7篇,集中国古代法典之大成。
特点:a.律例相当严密周详;b.律例并行,但例的地位高于律。
B.例:相当于单行法规。
C.《大清会典》:国家行政法律的汇编。
D.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规;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二、清代的法律制度(一)清朝法律内容及特点1.全面强化皇权,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
A.对于谋反、谋大逆等威胁皇权的罪行加重处罚,满门抄斩,不分首从。
B.加强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文字狱)2.确认民族间的不平等,维护满洲贵族特权。
P1973.进一步贯彻儒家思想,强化皇权,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
维护家庭和睦和宗族权力。
4.刑罚制度更严酷。
5.“海禁”,限制矿冶业和私人资本发展(二)清代司法制度的发展1.中央司法机关:刑部(主审)、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刑部职权更重,都察院权力扩大地方:行政兼理司法出现了专门审理满人、旗人案件的机构:宗人府2.诉讼程序发展:a.诉讼文书格式要求严格;b.一般轻微的刑事案件批回乡里由乡长、族长审理,往往是调解纠纷。
3.会审制度发展a)九卿会审b)秋审和朝审: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等情况处理c)热审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一、清末预备立宪1.背景:内忧外患2.预备立宪的原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