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诗歌的色彩看盛唐的审美趣尚
- 格式:pdf
- 大小:220.55 KB
- 文档页数:4
论李白诗歌的文学之美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巨匠,他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独具匠心,思想深邃,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文学之美,包括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和艺术价值等方面。
通过探寻李白诗歌中的文学之美,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其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首先,李白展现出了盛唐士人的自信和自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己才华的认可和肯定,他自称“诗仙”,表达了对自己超凡脱俗的自信和非凡能力的认可。
同时,他的狂傲和独立人格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不受任何传统规范和束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让他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李白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用词新颖别致,极具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创造出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
例如,《将进酒》中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热爱生活的情感;《早发白帝城》中的“巫峡清秋节,湘江夜月轮”,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神韵;《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这些语言上的创新和独特性,让李白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李白的诗歌形式多样化,包括律诗、乐府、词、绝句等多种形式。
他对于不同的诗体,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让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庐山谣》则是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
这些不同的诗体,都能够为诗歌表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奇幻、神秘和超自然的元素,这些元素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上的美感,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探索和展示。
最后,李白既是“诗仙”,又是“游侠”。
他的诗歌中既有超凡脱俗的精神,也有生活的真实与感悟。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灵魂,也展现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由和人性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李白的诗歌意境与审美趣味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的诗歌意境和审美趣味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李白的诗歌意境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他常常借助山水、神话、历史等元素创造出瑰丽的诗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亲历其事。
比如他的《静夜思》,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月亮的明亮,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
而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以雄伟壮观的瀑布景象表达了内心磅礴壮丽的情感。
这些意境的塑造,不仅展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凸显了他追求自由自在、超越尘世的思想境界。
其次,李白的诗歌审美趣味体现在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美的追求上。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常常运用音韵、押韵、对仗等手法,使其诗歌音韵和谐,给人以美感。
他擅长以豪迈的笔触描绘辽阔广袤的山川和壮丽的景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和震撼。
同时,他也能以细腻婉约的文字描绘微妙的情感和细腻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例如他的《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描述,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北方城池的壮美景色,让读者感受到深情厚意。
再如他的《秋风词》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以简练的词句表现出秋天的幽远和浩渺。
李白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并深深吸引着读者。
此外,李白的诗歌意境和审美趣味还体现在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人间百态的洞察力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和超脱的境界,笔触间展现出一种独立自由的人生理念。
他的诗歌既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反思,也有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赞美。
他描绘了高山流水、仙境传说、封建社会的荣耀和腐朽,以及他的战争经历等各种题材,展现了他对世间万象的观照和洞察力。
例如他的《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以及“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等描述,表现了他对人生沧桑和道路艰辛的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李白不仅传达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人生智慧和哲学的思考。
李白的诗词美学意境李白的诗词美学意境,以其豪放、奔放、超脱和浪漫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极致赞美,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
以下是对李白诗词美学意境的一些描述:1.豪放不羁:李白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精神。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豪情。
2. 浪漫主义:李白的诗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
如《庐山谣》中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表达了他对传统礼教的不屑和对个性解放的渴望。
3. 自然崇拜:李白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许多诗篇都赞美了山川的壮丽和自然的神奇。
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
4. 超脱世俗:李白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遗世独立的情怀。
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然写的是思乡之情,但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5. 英雄气概:李白的诗词中,不乏英雄气概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如《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展现了诗人的豪放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6. 情感真挚:李白的诗词,无论是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爱情的向往,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如《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表达了对朋友深情的怀念。
李白的诗词美学意境,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上,更在于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他的作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自由、勇敢和真我。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们
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深深的情感与热烈的生命力。
当时的社会风气,处处盛行的宗教信仰,加之文人们对大自然
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因素都造就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性格。
他
常常写诗歌赞美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并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显示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在他独特的诗歌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诗歌表现了一种奔放自由,勇于表达真情实感的特质。
他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情绪,时而舒适愉悦,忘却时光;时而豪
放不羁,展现出生命的热烈;时而悲壮深沉,令人感受到强烈的
情感震撼。
比如他的《将进酒》诗中,诗人放浪形骸,欲酣斯文,豪情万丈;再比如《登高》诗歌,他以英姿挺拔的形象,表达出了自己
向往自由,追求完整自我的思想。
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将现实与理想揉合在一起,将神秘与真实交融在一起,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拥抱。
他认为,人生如逆旅,虽过一生,有时也要追寻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维系人生的温暖,寻求生命的真正灵魂。
在历史长河里,李白的诗歌作品,经历了多年时间洗礼,却依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他的诗作一直被人们熟知与传颂,虽经过千年风雨的冲刷,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感依旧能够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发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的魅力摘要:盛唐的诗歌声律风骨兼备达到了可谓完美的境界,诗歌创造不但“既多兴像,复备风骨”,并且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但在这众多繁花中,李白以及他的诗歌创作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朵标新立异的奇葩。
李白非凡的自信和自负在其乐府歌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无不体现着他的个人艺术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想象奇特,语言爽朗明丽,具有傲世独立的人格。
而其中的美人侠客形象更是在古往今来的诗歌独树一帜,无论是描写的数量还是深刻度,都非常具有艺术形象意义。
关键词:盛唐魅力李白诗歌美人侠客正文: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天才诗人李白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强烈的主观抒情中,在他奇特的想象中,在他爽朗明丽的语言中,在他傲世独立的人格中,无不体现着自身的魅力,体现着盛唐的魅力。
而在李白的诗歌中,不仅有个人自身创造的独特形象,亦有与众相同,却能写得独具匠心的艺术形象。
在李白较多的诗歌中,都有思妇怨妇这一大众诗人都偏爱的人物形象,偏偏李白也是,并能在语言和主题上,写得清新脱俗。
当然,也有对她们的垂怜爱惜同情之意在其中,这便是出自男儿的侠客深情,这也是其人格魅力中别有韵味的一笔。
在李白超然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中,这些思念良人的妇女或者宫女的形象都是哀怨忧伤但无不又是美丽的。
李白出任过翰林学士,所以宫女便成了他的艺术人物形象之一。
《清平乐》:“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
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这虽然在写宫女不得宠幸的落寞,但是亦可觉察出其美貌。
以众多的宫中女子,一笑都是百媚生娇,但是没有谁能常得君王正眼相看,即写出了争宠人数之多,更是写出了失宠宫女只得相互安慰的落寞。
而在另一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从一个宫女在台阶上望月如痴,到察觉天寒回屋放下水晶帘的整个动作过程,全诗无一字提及此女的相貌,但是令人读来,总觉得是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都感叹可惜,都能感受到女子、诗人的无奈的孤独。
盛唐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李白则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盛唐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盛唐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李白在盛唐时期成长和创作,深受盛唐诗歌风格的影响。
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特点,这与盛唐诗歌风格的张扬豪放是一致的。
二、盛唐诗人的启发
盛唐时期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
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风格,而且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李白在盛唐时期接受了这些诗人的启发,得到了创作上的帮助和指导。
三、盛唐文化的熏陶
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李白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想,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总之,盛唐时期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诗歌更加奔放、自由和富有创造力。
同时,李白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为盛唐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 -。
李白的诗歌意象与色彩运用分析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独特的意象与色彩运用而闻名于世。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李白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特点。
首先,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常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
他善于通过描绘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运用了明亮的月光、寂静的夜晚和清新的秋风来烘托出思乡之情。
这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意象运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美感。
其次,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象征性的意象,用以表达他对人生、爱情、自由等主题的思考和追求。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借用了酒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对自由、豪情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哲理性。
此外,李白的诗歌中还常常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色彩描写,以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用“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远处山脚下的白云和红枫,感受到了秋日的美丽和宁静。
这种色彩描写的运用,使他的诗歌更加生动鲜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李白的诗歌中还常常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和衬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通过对自己和身边官员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和豪情的追求。
这种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使他的诗歌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意象与色彩运用是他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特点。
他善于借助自然景物、象征意象、丰富多彩的色彩描写以及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学创作。
李白的文学风格与传统审美观念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其奔放豪放、奇思妙想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入了解了他的文学风格与传统审美观念之间的关系。
首先,李白的文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豪放”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克制和内敛,而李白的诗歌却充满了奔放的气息。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形象,如《将进酒》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和《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等。
这种奔放的风格与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克制和内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李白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张力。
其次,李白的文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意境的塑造和表达,追求以少言达意、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而李白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以及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他在《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几句简洁的诗句通过形象的描述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和对月亮的倾诉,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受。
此外,李白的文学风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自然本性的追求。
而李白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和《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等。
这些描写展示了李白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传统审美观念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
综上所述,李白的文学风格与传统审美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的奔放豪放、意境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都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相吻合。
他的作品既突破了传统审美观念的限制,又融合了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一些核心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从李白诗歌的色彩看盛唐的审美趣尚
关于李白诗歌中的色彩,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日本学者花房英树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初即编成《李白歌诗索引》,对李白诗中的色彩字作过极其详尽的统计和分析。
但是将李白诗歌的色彩与盛唐审美趣尚联系起来,进而考察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美学意义,却尚未全面深入地展开。
关于李白诗歌中的色彩,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日本学者花房英树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初即编成《李白歌诗索引》,对李白诗中的色彩字作过极其详尽的统计和分析。
但是将李白诗歌的色彩与盛唐审美趣尚联系起来,进而考察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美学意义,却尚未全面深入地展开。
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资料图片
据花房英树统计,李白诗歌中所运用的色彩字约有二十四种,依出现频率的高低可次第排列为:白、金、青、黄、绿、紫、碧、苍、素、丹、红、沧、赤、朱、翠、渌、银、皓、
玄、皎、赫、练、铜、淄。
笔者将相近的色彩合并计算,则其主要色彩字出现的次数是:白
553次;绿406次;青360次;金333次;黄183次;红150次;紫128次。
细致分析这些色彩字的运用,可以看出,李白诗歌的色彩形成了下列特点:
——李白描绘色彩,基本上按客观存在而再现,色调以事物的固有色为主,体现出诗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追求。
比如,《题宛溪馆》:“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题东溪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白
田马上闻莺》:“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而由青黄色生成的绿色,作为大自然的固有色,
更为诗人写景时所偏赏。
李白诗中绿、青、黄三色出现的高频率,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李白搭配色彩,往往运用色度对比,如碧山青天、青山碧水、绿竹青萝、玉阶白露、
碧”“
绿”与“明月”映照,光色谐和,
苍”“
秋月白壁、明月镜湖等。
极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将“青”“
加强了明度和纯度,整体色调明丽素雅,构成清逸的意境美。
如“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效古》)。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拟古十二首》
其二)“清都绿玉树,灼烁瑶台春。
”(《拟古十二首》其四)“芙蓉娇绿波,桃李夸白日。
”(《感兴八首其四》)“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江上秋怀》)“何如牵白犊,饮水对
清流。
”(《田园言怀》)“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南轩松》)
——色彩字的大量运用,展示了李白诗歌激情洋溢的生动境界。
而白色、绿色的普遍组合,与诗人心仪明月、崇尚皎洁、热爱自由、理想不灭的人生追求相契合。
白色象征着纯洁、朴素、明快、神圣,绿色则是大自然最宁静的色彩,它使人联想起草地、树林,蕴含着生命、自由、和平、希望。
李白是唐代色彩字使用最多的诗人。
以他为中心,考察其他盛唐诗人,如杜甫、王维、
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储光羲等等,他们诗歌中的色彩均鲜明地反映出与李白色彩
运用的一致性,如色彩的组合,多用黄、翠、白、青;青与白的映照多于红黑的对比等。
这
白鹭”“
万
青天”所描绘的“千秋”“
翠柳”“
一点,遑论追求“清淡”的山水田园诗人了。
杜甫以“黄鹂”“
时空”,令千古之下的读者感同身受,而慷慨悲歌、醉卧沙场的边塞诗人,仍不出此追求。
里”“
清
黄云”;“绿竹”““大笑向文士”的高适,诗中不多写景,不善于用色彩字,但用到的便是“白日”“
青草”。
“好奇”的岑参,其《南溪别业》是“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
朋友的公川”;“白马”“
府是“白鸟下公府,青山当县门”(《题永乐韦少府厅壁》)。
他远赴西域,客馆所见,映入
眼帘的是“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河西春暮忆秦中》)。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一路遥望:“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住轮台,感叹风物:“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轮台即事》)当他身临“胡天”,惊叹“八月”飞雪时,千里冰封的大漠即幻化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日胜境。
马克思曾经讲过:“色感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盛唐
诗歌,声调高朗,气魄宏大,李白更是激情澎湃,气冲霄汉,以此估量,则其诗歌色彩,理
当鲜艳夺目,光怪陆离,热闹非凡。
但当我们围绕李白考察盛唐诗人诗歌的色彩,再将其与笔补造化天无功”的韩孟诗派加以对比时,我们会看到,明秀清逸、自然
中唐“物象由我裁”“
和谐的追求,才是盛唐审美趣尚的底蕴所在。
盛唐诗人正是在充满自由、宁静、安逸之感的“绿”色天地里,表现着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最为充分的向往和体悟。
也正是在皎洁、纯净、
光明的银色世界中,他们坦荡地抒写自我,以自己“在玉壶”的“一片冰心”,透视人间,感天
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