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2020最新苏教小学科学五下《21折形状》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4
折形状—、教材分析《折形状》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一课。
本课通过用A4纸折不同的柱形来研究它们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把薄的材料折成各种柱形、球形都可以增大材料的承受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个性活泼、好动、好表现,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
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力学知识,并掌握了初步的实验预测和探究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点,充分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操作、分析比较等手段去感知和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常见的四种基本形状并识别复杂形状的构成。
2、通过测试纸筒承受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规范折出各种柱形和如何准确测试各种柱形纸筒的承受力。
五、教学准备A4纸、钩码、光盘、塑料水槽、蛋壳六、教学过程什么形状?(圆柱…展示成品))会折吗?4、微课演示:折纸筒5、折形状比赛一一收集、评比观看动手目的。
四、研究各种柱形的承受力1、提问:同学们折的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预测承受力并记录一一课件展示)2、谈话:想要知道他们谁的承受力大,我们可以让他们来做什么?3、你能说说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吗?4、微课展示:实验方法5、分组实验。
(教师输入学生的数据)从以上数据中,你发现什么?(a、圆柱体的承受力最大。
为什么圆柱的承受力最大?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分散,所以每一点承受力不大,整体承受力就比较大。
)b、每个纸筒各组的承受力不同,为什么?你认为纸筒的承受力应采用大数据还是小数据?)C、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可能有多大?17小结: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一张薄薄的A4纸,可以用什么方法可增加它的承受力?(板书:改变一承受力)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物体的承受力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运用还很多。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A4复印纸、重物(书本)、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箱矿泉水、3叠A4复印纸。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结: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物体是由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等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课件出示)2.说说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长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打得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1.折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欣赏自然界中生物奇妙的形状与构造,感叹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鸡蛋壳、双面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折形状1.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同学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老师想用一张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师示范纸托课本)2.学生思考,同桌相互讨论。
(注意要把科学书托起15厘米以上,老师只提供一张A4纸和双面胶。
)3.我们一起来挑战自我!同学们能不能借助一张A4纸和双面胶把科学课本托起15厘米以上。
谁来试一试?请学生到讲台上操作。
4.交流汇报: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科学书的重量呢?学生回答?形状改变了,承受力变大了。
(板书:形状、承受力)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折形状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的关系(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我们把白纸折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五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试一试,比较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2.首先四人小组讨论设计实验:①怎样把纸折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五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等形状?(注意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材料。
)②纸筒除形状不同外,哪些应相同?(相同的白纸,纸的张数等都相同。
)③用什么来比较不同纸筒的承受力大小?放重物时应注意什么?(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④怎样记录?如果放到4个钩码时纸筒倾倒,应记录几个钩码?⑤小组分工实验时应注意什么?⑥还应注意什么?(实验时,先预测,再实验。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柱体、球体、台体、锥体。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的承受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索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A4纸、胶水、瓦楞纸箱2、学生准备:A4纸、胶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问题:1、不借助其他任何物品,你能将这张A4纸立在桌面上吗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品,你能用这张A4纸托起另外一张纸吗学生们动手尝试师问:为什么有的能稳稳的立起A4纸,并能托起另外一张纸,而有的却立不起来学生们总结原因A4纸经过折叠后,形状改变了,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折形状。
板书课题。
通过简单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设疑,激发求知欲。
二、探索发现1、一张薄薄的A4纸立起来最多能托起几张纸能托起一本科学书吗比一比,试一试,谁的办法多。
讨论一下哪一种承受力大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2、学生交流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折纸时注意:①纸要平整,不能揉皱。
②重叠的部分大小相同并粘贴好。
3、小组合作折纸,教师指导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4、学生汇报折纸的情况。
分几种情况:三角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5分组实验:教师要提出实验要求:测试时要一本一本放,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冲击力;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6学生开始动手实验、记录、交流,并根据数据讨论自己的发现7汇报实验数据8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汇报。
遵循发现规律:猜测——实验——交流——结论9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把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同;折的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大。
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板书:折叠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稳固性机构的特点。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4、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易变形。
5、知道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法;讲授、实验、演示、引导学法:探究、验证、交流、讨论教具:A4纸6张,将纸折成三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一块红砖,蛋壳四个,相同的书若干本学具:每人准备A4纸5张教学过程;一、认识四种基本形状1、激趣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那你们可要集注他们的名字啊。
2、出示实物,观察认识:锥、台、柱、球。
3、讲述:这就是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请大家说一说,老师把他们写下来。
(板书:锥、台、柱、球)4、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6页,看一看,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这四种基本形状或者他们的一部分组成的。
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5、学生讨论质疑。
好,大家敢于提出问题。
老师真高兴,我们今天来当一次小小科学家吧!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的承受力1、用A4纸尝试托起一本书(1)、谈话:请看,老师这有一张A4复印纸,我想用它托起我们的科学书,(演示),可总是失败,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啊?(2)、学生发表想法。
好,我们来折一折(板书:折形状)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准备好的A4纸,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成功?(3)、学生动手折纸尝试。
(4)、交流:你的纸折成什么形状成功了?(5)、看来,一张普通纸几乎没有承受里力。
2、用A4纸托起一块红砖(1)、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地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
现在用这张纸,你能想办法托起比纸更重的红砖吗?(2)、同桌讨论。
(3)、讲要求;(展示几种形状)。
我们可以将纸折成三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试一试。
1.折形状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执教:张琴英一、学习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基本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鸡蛋壳的承受力实验。
三、课前准备课前准备:A4纸人均一张、汉语词典、韭菜叶双面胶、鸡蛋、鸡蛋壳、瓦楞纸、空心管、鸡蛋托、砖块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先把纸筒藏起来)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普通的A4纸,你能用它托起这本又厚又重的汉语词典吗要求,离地面15厘米以上。
学生假设,老师照做。
老师演示实验。
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A4纸能够托起这么重的东西小结:我们改变了纸筒的形状,那它的什么增大了那物体的形状和承受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折形状。
(板书)二、认识四种基本形状提问:请观察下列物体,说说它们形状构成有哪些特点师生讨论小结:像这种上端尖尖的基本形状,我们叫做“锥”。
像这种上面小下面大的立体图形,我们叫做“台”。
像这样上下两面一样大的立体图形,我们叫做柱。
像这样的球体或者半球体我们叫做“球”。
而锥台柱球这四种基本形状又可以被切成更小的形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问:请你说说,下面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乌龟:半球体龟壳,承受压力更强。
仙人掌的茎卷曲成柱状,减少水分蒸发,同时,迎风面积小,不易被大风吹倒。
台灯:台,重心稳,不易倒。
泰姬陵:柱,台,球,结实、稳固,承受力强。
三、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一)折形状、猜测假设1、折形状提问:同学们,物体的形状和承受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张A4纸,除了刚才的圆筒形,我们还可以折成什么形状2、学生讨论3、学生折形状(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创新设计其他形状)4、学生预测(二)实验注意事项提问: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1.放的时候要特别轻,书要一本一本地放,对准中心位置,注意安全。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word教案一、关于教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要紧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担力大小的关系;明白改变物体的形状,承担力的大小也会改变;明白改变形状增大承担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担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确实是推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担力。
蛋壳承担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关于教学理念分析: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差不多理念之一。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要紧途径。
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刻,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成效。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要紧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担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担力的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
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欢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明白了物体形状不同,承担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能够增大承担力的方法。
三、关于教育教学具体目标:一、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担力大小的关系;2 、明白改变物体的形状,承担力的大小会改变;3 、明白改变形状增大承担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通过探究活动巩固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担力大小的关系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操纵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学流程:为表达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干脆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差不多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究---分组实验---交流评判”。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2、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大小。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纸筒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1、知道纸筒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2、了解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改变纸的形状以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难点: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课本、A4纸、双面胶一、导入1、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建筑师名叫丁谓,他技术高超,名扬四海。
这一年皇帝想要修一座宏伟气派的宫殿,于是请来了丁谓,他便成为负责该项工程的主管。
但这一决定招来了原来皇宫建筑师的嫉妒,当宫殿即将完工已修建到顶部的关键时刻,这个建筑师花钱雇人将顶部材料的内部装入了金属,材料变得异常沉重。
这天,丁谓又来视察,看到工人们非常吃力地搬运材料,他立刻查看,发现了问题,知道有人陷害。
但是工期马上就要到了,根本来不及重新买材料返工,只能把这些材料安装到屋顶上去,可是用了这样的材料,会发生什么现象(房屋倒塌)是啊,这不但自己要丢掉性命,还会伤害到别人。
你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丁谓度过难关吗2、增加柱子。
3、用什么样的柱子(圆柱形)还能用什么样的柱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4、是不是各种形状的柱子都能支撑住灌了金属的屋顶呢(能、不能)5、小结:看来形状不同有可能支撑的重量也不相同,也就是承受力不同,究竟哪一种形状所能承受的力更大些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不同形状和承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承受力)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谈话:要探究不同形状和承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重物和支柱,我们没有现成的支柱,只有一些纸,一张纸能承受重物(书)吗(折出筒形)对,折出各种形状的筒形来模拟支柱。
用纸折不同形状的筒形有没有要注意的问题2、学生回答(纸的材质、大小、高低、层数等方面一样)。
《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3、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教师准备:蛋壳、纸、胶带、鸡蛋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说到形状,我们都比较熟悉了,生活中你见到过的物体都是由那些形状组成的呢学生说:、、、、、我们说物体的形状有很多、但大多数物体都是由4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2、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生:(锥体、圆柱体、长方体、球体)。
过渡:这些形状还可以被拆分用来组成其他的形状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生:乌龟是由圆形组成的、这样可以提高乌龟自身的承受力,同样仙人掌和台灯做成这样的形状、既省材料又可以提高物体本身的承受力。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
1、过渡:物体的形状和他的承受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去研究一下:谈话:现在、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2、学生讨论并尝试用纸托起书本。
(预测学生用手拿纸两边托起来)如何使这张纸独立的站住(预测学生把纸卷起来,然后把书担在上面)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书的重量了生:形状发生了改变过渡;把纸折成了圆柱型纸筒,可以独立的支撑起了科学书,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过渡、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下面我们就把纸折成图中这些图形:3、讨论:折纸时咱们注意些什么生说:(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示学生,为了增加形状的稳固性,我们要用胶带纸把纸的接缝粘起来,要留边)过渡:教师展示折成的厚度和高度不同的形状、这样比较这张纸的承受力,合理吗生说;过渡:折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要考虑纸的大小厚度相同,高度相同、纸的层数相同、粘贴时纸的边界不允许重合。
【小学科学】2020最新苏教小学科学五下《21折形状》word教案(1)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科学探究
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 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 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 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 愿意合作与交流。
4.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 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折形状
2.搭支架
3.建桥梁
4.造房子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科学内容试验内容材料备注
1 折形状 1.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
关系1.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2 搭支架 1. 研究不同支架的稳固性
2. 搭建稳固、承受力大的高
塔1. 吸管、大头针
2.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3 建桥梁 1. 比较三座桥的承受力
2. 建瓜皮桥1. 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
2. 西瓜皮、水果刀、重物
4 造房子 1.造一座房子 1.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1.折形状
课程标准: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 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
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层次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
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
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
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
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
状像什么物体?
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
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
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
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5.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
大呢?
6.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如何比较结果呢?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9.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0.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1.提问: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三、回顾和解释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3.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