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主宰,逍遥与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需要智慧的作文生活需要智慧的作文(精选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需要智慧的作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活,需要播洒智慧的阳光,而美正是源自智慧地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充实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荡涤和精神的愉悦。
——题记山重水复,转弯处又见柳暗花明。
豁然开朗需要智慧来引领生活,绝处逢生要用智慧来生死较量。
智慧的生活即是面对挑战可以多一些战胜它的勇气,少一些胆怯的情调;智慧的生活就是面对机遇可以多一些自信十足的魅力,少一些放弃的念头;智慧的生活就是面对过程可以多一些体验它的激情,少一些望而却步的感慨······而正是智慧的生活,我们才能在智慧中享受那美和快乐。
这样我们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壮怀,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分享“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
此时我们似乎不再关注得失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我们曾经轰轰烈烈的奋斗史和潇潇洒洒的豪情壮志。
美,源自智慧的生活。
人定胜天。
揪心的四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是家园的毁灭,亲人的离散,心灵的创伤。
然而废墟中同样彰显着生命的魅力。
那是绝处逢生的奇迹,是智慧的生活的壮歌。
104小时,109小时,140小时······或许他们早已没有生活的物质支撑,然而智慧却为他们撑起了绿色的生命伞,他们用智慧之源在生死边缘挣扎,没有放弃,绝不抛弃——生命的敬重太高尚了。
而据此他们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体验那生死较量的艰辛与苦楚,更体验到了生命是多么宝贵和时间是多么重要。
或许得失已不再重要,生死也早已不再令人恐慌。
他们奋斗的劲儿却给人们心灵的鼓舞和精神的震撼。
或许他们中早有人快乐的迈入天堂,于己则问心无愧,没有枉度此生,即使在生死间徘徊也选择用智慧与死神搏斗,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者和奋斗者!生活最需要什么呢?答案是智慧。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逍遥游(节选)》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曹植七启白话文《七启》原文玄微子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澄神定灵;轻禄傲贵,与物无营;耽虚好静,羡此永生。
独驰思于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于是镜机子闻而将往说焉。
驾超野之驷,乘追风之舆;经迥漠,出幽墟,入乎泱漭之野,遂届玄微子之所居。
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壑,对芳林。
冠皮弁,被文裘,出山岫,倚峻崖,临水而游。
于是镜机子攀葛藟而登,距岩而立,顺风而称曰:“予闻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
今吾子弃道艺之华,遗仁义之英,耗精神乎虚廓,废人事之纪经。
譬若画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未之思乎,何所规之不通也?” 玄微子俯而应之曰:“嘻!有是言乎?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万物纷错,与道俱隆。
盖有形必朽,有迹必穷。
芒芒元气,谁知其终?名秽我身,位累我躬。
窃慕古人之所志,仰老庄之遗风。
假灵龟以托喻,宁掉尾于涂中。
”镜机子曰:“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庶感灵而激神,况近在乎人情!仆将为吾子说游观之至乐,毕春景之骀荡;穷才艺之瑰奇,尽宴好之极乐。
虽淹留,未能极也,岂欲西王母之神药,而思还老返童?” 玄微子曰:“善!愿闻之。
”镜机子曰:“芳菰精粺,霜蓄露葵。
玄熊素肤,肥豢脓肌。
蝉翼之割,剖纤析微。
累如叠縠,离若散雪。
轻随风飞,刃不转切。
山鵽斥鷃,珠翠之珍。
寒芳苓之巢龟,脍西海之飞鳞。
臛江东之潜鼍,臇汉南之鸣鹑。
糅以芳酸,甘和既醇。
玄冥适咸,蓐收调辛。
紫兰丹椒,施和必节。
滋味既殊,遗芳射越。
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
应化则变,感气而成。
弹徵则苦发,叩宫则甘生。
于是盛以翠樽,酌以雕觞。
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可以和神,可以娱肠。
此肴馔之妙也,子能从我而享之乎?” 玄微子曰:“予病未能也。
”镜机子曰:“至闻天下之殊色,尽在于是。
妙伎游金谷,丽人出椒房。
若斯之艳,窈窕无双。
颜如舜华,肌如白雪。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鬓如蝉翼,眉如新月。
粉光若腻,朱唇若樱。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高考说理性散文满分作文3篇高考说理性散文满分作文 2021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大智若愚智慧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系苍生,积极入世;另一种则是超然物外,高蹈世界,潇洒出世。
但此两种,都要有“愚”。
这里的“愚”,并非愚钝,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们忘记一些东西,让智慧成其为智慧。
这几年来,网上涌现许多“大V”,粉丝也是动辄上百万。
其中有如孔庆东,时常与人掀起骂战,粉丝皆叫好,称其为“犀利”、“智慧”。
要我说,这并非智慧,充其量不过是“小聪明”罢了。
智慧者,首先着眼于大事,从不拘泥小事;其次,心中须无杂念。
像那些左顾右盼者,心中其实充满了“欲”,实在难以称之为智慧。
不免有人要说,要人心中无“欲”,岂不是个个都去当和尚吗?非也!我所谓的“无欲”,乃是专注心中所思,摒除杂念,笃定地行己,抑或是坚持人生的某种信念。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讲究中庸的,而当下却戾气不少。
于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争吵乃至网络骂战时,若能平和以待,坚守“中庸”,这便是智慧。
这种智慧,本于我们对传统道德的坚守。
智慧也是一种“欲望”,是一种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中的欲望。
这便是入世的智慧。
孔子一生风餐露宿,周游列国,只为传播“仁”,恢复礼制,乃至被农夫嘲笑“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愚吗?他确实有点愚,愚就愚在“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像箭一样,一往无前;愚就愚在明知会失败,却尽力一搏。
“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以他的失败,以他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精神,启示着我们民族的心灵远游。
智慧又是人生境界。
佛家有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智慧,是看破了俗世纠葛的一种超脱。
王维正是有了这种智慧,才会在官至右丞后突然隐去,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才有了“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澄澈。
清人张潮也是在看破物质喧嚣后才写出《幽梦录》,才有了“人生三境界”。
这时,智慧之愚便是对于人间烦恼的忘却,对生命大自由的执着追求。
智慧的景象,其实是我们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感悟。
封神的句子封神榜,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讲述着神仙与人间的纷争,英雄与豪杰之间的较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传世之作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句子,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 "封神,传奇永存。
" 这句话是封神榜中最经典的一句,它代表了神仙与人间的永恒对抗,英雄们的传奇事迹永远被后人传颂。
2. "红尘悲欢离合,谁敢无情?" 这句话表达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世间的情感纠葛,让人感慨万千。
3. "九州风云变幻,英雄豪杰谁能料到?" 这句话描绘了封神榜中英雄豪杰们的惊天动地之事,让人感叹历史的变幻莫测。
4. "战火纷飞,谁能逃过命运的捉弄?" 这句话揭示了封神榜中英雄们的生死离别,命运弄人的残酷现实。
5. "天地无情,唯有人间情意。
" 这句话反映了封神榜中人间的情感纠葛,爱恨情仇,让人感叹人世间的复杂多变。
6. "神仙也有情,人间也有仙。
" 这句话揭示了封神榜中神仙与凡人之间的情感交融,让人感叹人与神之间的纠葛。
7. "权谋纷争,英雄豪杰谁能胜出?" 这句话描述了封神榜中英雄们之间的权谋斗争,让人感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8. "生死存亡,谁能决定?" 这句话反映了封神榜中英雄们的生死存亡之间的挣扎,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9. "江山如画,英雄豪杰谁能写就?" 这句话描绘了封神榜中英雄们的壮举与豪情,让人感慨历史的辉煌。
10. "尘世纷扰,唯有封神榜永存于世。
" 这句话表达了封神榜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永远留存于人们心中的价值。
人需要智慧作文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需要智慧作文7篇想要写出优秀的作文,我们就要重视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文字品味和审美观,使作文更加优雅和精致,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人需要智慧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庄子的名言及解释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2、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4、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7、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8、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庄子知北游》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刻意》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骈拇》12、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13、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15、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16、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17、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天运》18、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9、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20、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可玩物丧志。
21、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22、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23、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24、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物质可无限分割。
25、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27、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28、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2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超世境界的作文素材:道家经典名言50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
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道家的逍遥游思想如何体现自我超越“逍遥游”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实现自我超越。
要理解逍遥游所体现的自我超越,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逍遥游。
逍遥游并非简单的身体自由,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脱和精神的解放。
在《庄子》中,逍遥游被描述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意味着顺应自然之道,驾驭着天地间的变化,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从摆脱世俗的束缚来看,逍遥游思想体现了对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等外在事物的超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为了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奔波劳累,甚至失去了自我。
然而,道家认为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是束缚心灵的枷锁。
只有放下对功名利禄的执着,才能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实现自我超越。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追求高薪的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逍遥游思想则告诉我们,这种过度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当我们不再被金钱和地位所左右,不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时,我们才能真正地超越外在的束缚,找到内心的自由。
逍遥游还体现在对生死的超越上。
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人们常常感到恐惧和困惑的根源。
道家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循环,如同四季的更替。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生死的本质,就不会过分地恐惧死亡,而是能够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它。
当一个人真正领悟了逍遥游的思想,他会明白生命的有限并不意味着价值的有限。
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通过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充实,实现对生死的超越。
不再为生命的短暂而焦虑,而是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美好。
在思维方式上,逍遥游思想鼓励我们打破常规,超越固有的思维模式。
人们往往习惯于按照既定的观念和模式去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陷入思维的局限。
而道家的逍遥游则倡导一种开阔、灵动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突破传统的束缚。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困难的问题时,如果仅仅局限于常规的方法,可能很难找到解决方案。
灵境行者逍遥组织口号灵境行者逍遥组织口号第一章:组织宗旨灵境行者逍遥组织的宗旨是以修炼为基础,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致力于探索灵性的奥秘,追求生命的真谛,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成长、自我完善的机会。
第二章:组织原则1. 自由与平等:灵境行者逍遥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成长环境,鼓励每一个成员发掘自己的潜能,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实现自我的价值。
2. 真实与透明:灵境行者逍遥组织倡导成员之间的真实与透明,相互尊重、理解、关爱与包容,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推动组织与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促进个人生长和共同进步。
3. 心灵与身体:灵境行者逍遥组织强调心灵与身体的统一,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内外修炼的平衡。
注重身体的锻炼、保养与营养,培养坚韧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智慧与学习:灵境行者逍遥组织鼓励成员追求智慧与知识的积累,倡导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态度。
组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分享平台,鼓励成员开展自主学习和交流,共同成长并扩展智慧的边界。
第三章:修行与实践1. 内观与冥想:灵境行者逍遥组织鼓励成员进行内观与冥想练习,通过静默、深入观察并认识自身的思维、情感和意识的运作方式,发现内在的力量和潜力,提升自我认知与领悟。
2. 接纳与释放:灵境行者逍遥组织鼓励成员学会接纳并释放内心的痛苦、困扰和负面情绪。
通过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和限制,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3. 和谐与共生:灵境行者逍遥组织鼓励成员通过体验自然、环保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强调与动植物的友善互动、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回馈,与大自然共同成长和获得心灵的滋养。
4. 服务与奉献:灵境行者逍遥组织鼓励成员通过服务他人来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成员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公益项目和教育支持,通过奉献他人而实现自我。
第四章:组织任务1. 成长与培养:灵境行者逍遥组织致力于每一个成员的全面成长与培养,提供各种修炼课程和培训活动,帮助成员发展潜能、提高能力,并为成员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
智慧主宰,逍遥与世
天水市第十中学郭哲极
摘要
《逍遥游》是中学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怎样讲授是重要问题。
要学生悉心掌握,必须引导学生领略庄子的大智慧。
再者,要区分小聪明和大智慧,即“小知”与“大知”。
就是那些“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庄子看来也不过是小聪明。
大的能耐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才是大智慧。
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小聪明可以达到伶俐乖巧,但永远领略不了与天地同一的大境界。
关键词
领略大智慧逍遥游小智大智犹有所待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与造物者同游至人神人圣人
参考书目
《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黄岳洲、茅宗祥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子-逍遥游》
庄子--《庄子-天下》
庄子--《齐物论》
陆树芝—《庄子雪》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人的庄子的《逍遥游》,语言怪诞,思想深邃,思路跳跃不定,因此教学过程很难把握。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和文句的把握上,对现代的高中生来说过于肤浅:要探究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过于深奥。
因此我在教读本科的时候做了这样的处理:就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智慧。
略庄子的大
课文是节选了《逍遥游》的前半部分。
仅从前半部分来看,内容又可分为两层:即第一层为“小大之辩”;第二层为真正的“逍遥游”者,即拥有大智慧者
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体大,言其背大;“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大;“北溟”、“南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
大鹏展翅,磅礴壮观,“水击三千里”,如此浩大的声势,而且是处于篇首,横空出世,铺天盖地,总该是理想境界了吧?但庄子却不以为然,因此引出《齐谐》,用《谐》之言点出“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六月息”是能使“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大“息”,不是吹动“野马”“尘埃”的小息。
不管大息小息,总之是“犹有所待”。
然后作者神笔一转,“天之苍苍,其正色也?”似乎凭空而起,思绪诡秘,实际思接万仞,随鲲鹏到九万里的高空俯瞰人间景象“亦若是则已矣”。
也就像人看天一样,苍茫一片。
而蜩与学鸠根本就无法了解鲲鹏之志;斥鴳自认为达到了飞的最高境界,更加疑惑“彼且奚适也?”就是那些“德合一君、耐征一国”的人物,在庄子看来也是以世俗之见而自夸,就连宋荣子也“犹然笑之”,而宋荣子只不过是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而淡泊名利罢了,至于列子御风而行超然于世更为难得,但还是有赖于风。
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就是说他们都够不上大智慧者,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因为他们还有所依赖。
其实都是“小智”。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者,也就是真正的逍遥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
“天地之正”就是天地的本质,也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亦即“道”。
“乘”就是置身其中的意思,也就是庄子在《天下》篇中所说的“与造物者同游”。
“六气之变”,是指阴阳风雨晦明的交替变化。
自然界瞬息万变,“道”一而不变,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
“道”才是至高无上的大智慧。
就是以道为体,任物自然,物我而一以
此追求最高的人格境界:无待,无累,无患。
陆树芝《庄子雪》于此评曰:“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
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
”这不仅是全篇之眼,而且是全书之纲。
“天地之正”的“正”字,如《骈拇》中“道德之正”“天下之至正”,《德充符》中“唯尧舜独也正”中的“正”字,均作“真”解。
天地之真即天地之本质,亦即道。
乘者,置身其中之意。
“乘天地之正”就是《天下》篇所说的“与造物者游”。
“六气之辩”,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道一而不变,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
所谓“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道者为之公”。
(《则阳》)六气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是由道所主宰的,道又称为“真宰”。
(《齐物论》)“御”者,主宰之谓。
不过道的主宰是无为的,是任物自然。
故御六气之变,实质只是随任六气之变化。
简单说来,以道为体,任物自然,就是逍遥游了。
这种游,是“无穷”的,没有局限;“恶乎待哉?”无须凭依,是彻底地自由。
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
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
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也就是“无待”的“至人”“神人”“圣人”。
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
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像世界里。
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
在《庄子》书中,庄子对他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境界)还有这样的表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齐物论》)
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庄子·大宗师》)
从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逍遥)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
对这种理想中的逍遥,无法用现实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只能通过制造各种意象,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式,通过诡谲的语言来表述。
这也正是庄子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寓言、比喻来表达他理想中的逍遥境界的原因所在。
如果没有依赖的东西,当然就不受任何牵累;没有任何牵挂,也就不会患得患失。
但怎样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呢?这就是大智慧所在。
没有大智慧,就不能“御”自然之变化。
我想,庄子所拥有的大智慧,远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维持心理的平衡,而守护一方心灵的净土;或者只是满足于一时的自由而忘乎所以。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是用超凡的智慧,不着痕迹地使世界改变。
这一思想在《庖丁解牛》中表达得更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