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切开的护理配合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8.38 MB
- 文档页数:42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配合操作规范一、操作目的维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
二、评估要点评估意识、生命体征、呼吸道、氧合情况,是否需机械通气。
三、物品准备操作用物:气管切开包和气管插管盘;无菌手套、照明设备、负压吸引装置;合适的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导管、消毒润滑剂;麻醉药、注射器、胶布、纱布及导管固定用品。
四、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酌情吸痰。
2、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患者床边。
3、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清除口腔内假牙、血块及分泌物,肩与颈下垫枕,保持头向后仰,头部正中。
4、备吸痰盘,半铺半盖打开。
5、打开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吸痰管备用,备好站灯,调整灯光合适位置。
6、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1)气管插管病人插管完毕初步固定导管,连接简易呼吸气囊,挤压呼吸气囊,听诊双肺呼吸音,证实气管插管成功,妥善固定好插管,松紧以一指为宜,根据病情接氧气吸入或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2)气管切开病人,切开成功后,配合吸痰,有气管插管者及时拔除气管插管,配合医生固定气管切开管,松紧以一指为宜,根据病情接氧气吸入或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7、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8、整理用物,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适当约束双手。
9、做好终末处理,记录。
五、注意事项1、病人仰卧,肩和颈抬高,头后仰。
2、正确固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
3、每日做好导管护理及口腔护理。
4、监测通气及血气分析、电解质情况。
5、注意观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发症。
6、协助进行湿化,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
7、注意牙齿有无松动。
气管切开管护理常规
【切开前准备】
1. 心理护理,签得知情同意。
2. 物品及药品准备。
【切开配合】
1. 吸痰。
2. 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面色变化。
3. 协助拔除气管插管。
【切开后管理】
1. 妥善固定。
2.观察伤口情况并保持清洁。
3.协助正确拔管。
【人工气道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暖湿润。
2.根据病情实行体位引流。
3.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鼻腔清洁。
4. 监测生命体征,面色,血氧饱和度变化。
5. 合理湿化气道。
6.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定时评估,按需吸痰。
正确吸痰,注意无菌,吸痰前后予
3分钟100%氧气吸入。
2)吸痰期间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及心电变化。
3)金属套管每8小时清洗消毒一次内套管;气囊套管每2周更换一次。
4)脱机期间慎用镇静﹑镇咳及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药品。
7.鼓肺与叩背
8.维持气囊压力在25-30mmHg,每4小时测量调整一次。
9.防止误吸:床头抬高30°。
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护理操作规范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和观察要点
2.评估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 04Mpa0
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S)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W气管插管内径的1/2。
气管切开术护理配合1.术前准备:护士需要核对患者的手术安排和手术同意书,确认患者已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
护士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护理用品,如无菌巾、手术器械、消毒液等。
2.术前教育: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气管切开手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告知患者手术后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气管切开管。
护士还应询问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和疑虑,并解答相关问题,以增加患者的合作性和减少手术恐惧感。
3.心理支持: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气管切开手术可能是一项重大的手术,可能引起患者的焦虑和担忧。
护士需要倾听患者的情绪表达,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如安慰、鼓励和慰问,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1.安全护理:护士需要确保手术室环境的安全和洁净,监测患者体征,如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护士还需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器械的准备和无菌操作,以避免术中感染的发生。
2.气道管理: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气道梗阻,护士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如吸痰、气管插管等。
3.出血控制:气管切开术可能会引起出血,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加压止血、给予血液制品等。
4.观察记录:护士需要准确记录患者的相关情况,如术中出血量、给予液体量、药物使用情况等,以便医生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恢复情况。
1.呼吸管理: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监测气管切开管的通气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2.气道护理:护士需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护士还需定期更换气管切开管固定带,防止压迫伤和感染。
3.患者康复教育: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如气道护理、管路清洁、异常情况的处理等。
护士还需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恢复呼吸肌力和日常活动能力。
4.术后疼痛管理:气管切开术后可能会引起患者的疼痛,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如口服镇痛药物或静脉镇痛泵。
气管插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要点目的确保气道通畅,保证肺泡通气,预防肺部感染及非计划拔管;一、常规护理要点:1、妥善固定气管导管,每班交接气管导管插入深度并记录成人:经口插管22±2cm经鼻插管27±2cm2、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以确定导管位置3、导管固定胶布和气管切开处开口纱布每天至少更换一次,如发现潮湿随时更换4、重视胸肺物理治疗,翻身时注意导管不被牵拉5、预防性有效约束双手,防止非计划拔管;6、做好口腔护理,预防肺部感染7、做好支持性心理护理8、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每日一次二、气囊的管理:1、气囊充气压力不要过高,压力过高会影响气管黏膜血液循环,导致气管黏膜损伤,甚至坏死,正常气囊压力14~18mmHg19~25cmH20,压力维持在20~25cmH20是安全的;2、气囊充气压力维持在相对安全范围内,可适当减少气囊放气频次,12h或24h气囊放气一次3、气囊放气前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三、人工气道的湿化原则:根据失水量决定湿化量,避免湿化不足或过度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调整湿化量方法:1、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2、有效的雾化吸入3、气道冲洗:用注射器前接吸痰管,沿气管内导管下至一定深度时将药液注入气管,每次3~5毫升婴幼儿1~2毫升,反复循环吸引,直到气道通畅,或者注入2~3毫升保留下次吸痰时再吸出.4、调节呼吸机湿化器湿度注意事项:1湿化温度一般为32~37℃,如超过40℃,有气道烫伤的危险2集水杯保持直立位,及时倾到冷凝水,禁止反流入气道内,集水满1/2杯时经500毫克有效氯消毒处理后再到掉,避免发生院内感染3送气管道内积水过多,增加气流阻力,故应随时排除积水4湿化加热器内的水不得烧干,采用滴注式持续按湿化器水位线添加灭菌注射水5、人工鼻HNE的应用,每24小时更换一次,不可重复使用,脱水患者、体温过低、气道吸入性损伤和痰粘稠的患者不宜使用四、规范吸痰基本要求1、掌握吸痰的时机按需吸痰按时听诊,适时吸痰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3、选择大小合适的吸痰管一次一管4、吸痰前后给纯氧或者简易呼吸囊膨肺5、调节合适的负压吸引压力6、将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深部拔出时再给负压,每次吸引不超过15秒7、鼓励病人自主咳痰8、当发现病人有心率明显加快、血压下降等,必须立即终止吸引五、加强监护1、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氧饱和度最好保持在95%以上,血压、心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2、呼吸机报警时,查找报警原因,相应处理;3、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消毒一次1:1000有效氯浸泡30分钟,冲净凉干备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4、呼吸机发生故障时要立即用简易呼吸囊进行人工呼吸,频率12-18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