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625.50 KB
- 文档页数:23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一、宏观经济政策概述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达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
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财政政策是通过控制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国家收支平衡和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则是采取各种措施对产业进行干预和支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强调政府应该通过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不景气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应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活动和提高就业率。
当经济复苏时,政府应该通过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过度投资。
2、供给经济学供给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提高生产率和增加生产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开放政策、税收减免和去除制度性障碍等措施,鼓励创新和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3、新克拉克主义新克拉克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自由化来促进经济增长。
新克拉克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开放政策、降低税率和取消过度监管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和创新,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实行利率和信贷政策,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维持货币信用和金融稳定的政策。
例如,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中国央行可以采取加息措施,限制货币供应量,控制市场利率,促进通货紧缩和稳定。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实行支出和税收政策以调节政府支出和国家收支平衡,维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
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以增强经济复苏力度。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创业扶持等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一、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B 政府税收;C 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B 提高个人所得税;C 提高公司所得税;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 增加财政支出;C 扩大财政赤字;D 减少货币供给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B 储蓄存款;C 活期存款;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B 储蓄存款;C 旅行支票;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B 货币的谨慎需求;C 货币的预防需求;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B 变得很大;C 不发生变化;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B 现金存款比率;C 超额准备率;D 以上都是。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可总结为“稳增长、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
基于引入债务因素的RCK 模型,从理论层面推导负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负债扩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资产回报率显著高于潜在经济增速,为宏观操作双底线思维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TVP-SV-VAR 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稳增长政策与去杠杆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是有益的。
2018年底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再次转向稳增长,但该轮杠杆率上升并未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速的提高,实证结论与理论推论基本一致。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实施节奏上或存在一定的“错位效应”。
因此,一方面,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较长时间段内仍然需要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另一方面,应通过积极降低企业成本、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促进科创要素发挥作用等措施加快引导资产回报率上行,扩大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空间。
关键词:经济增长;债务风险;宏观调控;资产回报率;经济政策重心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517(2022)06-0003-13DOI :10.16620/ki.jrjy.2022.06.001稳增长与防风险: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换的实践与效果评估毛振华,等(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00)收稿日期:2022-05-24基金项目: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重点课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探索”(zcxzdkt003)作者简介:毛振华,男,湖北石首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家,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金融市场等;张林,男,山东聊城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科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利率与债券市场;张堃,女,山东胶南人,博士,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地方债与城投行业等;袁海霞,女,河南许昌人,博士,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财政部政府债务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为地方债与城投行业、宏观经济、债券市场等。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第十六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2.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越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β(1-t)中得出。
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 3.57美元=1×11-0.8×(1-0.1),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11-0.8×(1-0.25),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3.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
【关键字】投资判断题1. 从短时间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也等于零。
2. 从长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为正数。
3. 消费支出大于可支配收入,意味着储蓄是负数。
4. 消费支出等于可支配收入,意味着储蓄是正数。
5.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将递减。
6. 假定可支配收入不变,平均消费倾向越大,消费支出就越大。
7. 在短时间内,居民的消费支出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8. 按照短时间的消费函数,在可支配收入的某一变化范围内,消费增量会大于收入增量。
9. 假如居民在不同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都增加消费支出,消费曲线将向上移动。
10. 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11. 边际储蓄倾向是大于1的正数。
12. 在短时间内,居民的储蓄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13. 假如居民在不同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都减少储蓄,消费曲线将向上方移动。
14. 在消费曲线与45°线相交的时候,消费支出等于储蓄。
15. 在同一个坐标平面内,消费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一旦确定,储蓄曲线的位置和形状随之确定。
16. 在某一可支配收入水平上,如果消费曲线与45°线相交,储蓄曲线一定与横轴相交。
17. 总需求曲线也称为总支出曲线。
18. 如果只考虑自发投资并假定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不受国民收入影响,总需求曲线与消费曲线平行。
19.如果同时考虑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并假定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不受国民收入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大于消费曲线。
20.假如某厂商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由于他不必支付利息,投资的成本等于零。
21. 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收入锁在钱柜里,这种行为是储蓄。
22. 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收入用于买股票,这种行为是投资。
23. 假如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钱建造一所房子,这个人在储蓄。
24. 假如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一所旧房子,这个人在投资。
25. 某公司保留部分利润的行为是储蓄,把这部分未分配利润用于购买新设备的行为是投资。
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
当时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有:解放思想,搞好综合平衡;注意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办更多的事情。
国务院在1980 年12 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名词解释1、公开市场业务2、预算赤字3、赤字财政4、自动稳定器二、选择题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财政赤字减少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减少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经济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贷币政策工具为()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率D.道义劝告6、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充分就业和公平7、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政府购买B 税收C 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8、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 推迟经济的衰退9、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10、如果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A 增加税收B 减少税收C 增加政府支付D 增加转移支付。
三、问答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2、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并阐述中央银行作用。
四、计算题1.假定法定准备金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2)此时若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若存款准备金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2.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为b=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能否最终消灭赤字?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第十五和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 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即左图y1y2部分)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额(亦即货币供给量)最大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注意,这是有条件的)6.货币幻觉: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7.货币供给(M1):指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二、选择题1.当一国的货币供给增加时,在哪种情况下,能够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最多(B )。
A.LM曲线和IS曲线都陡峭B.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C.LM曲线和IS曲线都平缓D.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C.LM曲线平缓,IS曲线垂直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3.增加政府购买支出使IS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的水平距离,则必须(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B.LM曲线垂直,IS曲线陡峭C.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D.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4.下列哪种情况能够使货币政策的效果更显著(A )。
A.投资对实际利率变化更敏感B.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不敏感C.边际消费倾向变小D.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更敏感5.在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更大(D )。
一、名词解释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2. 国民收入(NI)3.个人可支配收入4.国民生产总值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第十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均衡收入7.凯恩斯的消费函数8.边际消费倾向9.投资乘数10.政府购买乘数11.平衡预算乘数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2.资本边际效率13.IS曲线14.货币供给15.投机动机16.流动性偏好17.LM曲线18.流动偏好陷阱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9.挤出效应20.货币幻觉21.财政政策22.货币政策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3.自动稳定器24.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25.功能财政26.政府转移支付27.公开市场业务28.法定准备金率29.再贴现率3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第十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31.摩擦性失业32.自愿失业33.自然失业率34.周期性失业35.结构性失业36. 奥肯定律37.通货膨胀第十九章:开放的短期经济模型38.汇率39.实际汇率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40.经济增长41.经济增长的稳态42.经济周期二、判断题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
2. 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 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DP。
5.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它是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 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8.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 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
10. 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