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雪-国民经济核算_国家的会计
- 格式:pdf
- 大小:57.30 KB
- 文档页数:2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开展《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简报项目技术组2004年3月总第2期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方案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双方达成的关于联合开展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意向,制定本工作方案。
本工作方案主要确定第一期(2004~2006年)合作的主要目标、工作内容、组织机构以及项目的实施进度。
一、工作目标开展《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争取用3~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绿色GDP)体系框架。
具体目标有:1.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理论体系及基本框架;2.开展和建立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3.开展和初步建立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4.通过国家和地方试点,总结推广环境核算研究成果;5.为建立全面的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绿色GDP)提供基础。
二、研究内容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是一个长期的、跨部门、跨学科的系统工程。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开展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绿色国民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课题和《全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调查》工作。
本项工作将在这两项工作基础上开展,主要有以下4项工作。
1.开展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的框架研究。
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与国家统计核算制度衔接的、分步实施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框架。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可以根据这一框架分步骤、分部门、分地区开展绿色核算工作。
该核算体系框架要构建出三个结构:模块结构、功能结构、过程结构。
模块结构主要构建核算内容体系,如资源核算、环境核算、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等;功能结构要解决各个模块内容或者核算子系统的作用以及实施的部门对象;过程结构要提出核算的实施程序与优先安排顺序。
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学校与研究生教育概况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002年和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次均获“优秀”等次。
2008年2月6日,温家宝总理与江西财大师生共度除夕,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称赞说:“你们学校是所很好的学校”,激励着学校永葆奋斗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江西财经大学的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
学校坐落英雄城南昌,东临赣江碧水,西接梅岭烟霞,北吸锦绣庐山之灵气,南纳雄伟井冈之精神,有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青山园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26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10万册。
校园幽香雅静,错落有致;层重叠翠,湖光潋滟,是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
悠远恢宏的春秋园述说着八十多年的桃李春秋,大气磅礴的校区展示着昂扬向上的发展活力。
办学以来,学校凝练了“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努力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立足自我、立足江西、立足市场,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机制,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路子,努力朝着“人才培育有鲜明特色、专业学科有竞争优势、科研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全国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
学校从1985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经过20多年的努力, 研究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一个从硕士到博士、学术型到应用型等多层次、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有各类在籍研究生4600余人,其中全日制统招博士研究生180余人,全日制统招硕士研究生1700余人,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其他硕士研究生2700余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表约60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约15分国民经济动态及国际比较约25分(4)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约20分简答题:约30分分析计算题:约5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3、能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总论考试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其内容资产考试要求:1、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3、掌握国民经济范围的定义、机构部门与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4、掌握经济交易的定义及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5、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组成。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试内容:国民经济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增加值核算(生产法和收入法GDP)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GDP总体核算及其扩展考试要求:1、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2、掌握经济产出的不同类别:货物与服务;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3、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核算方法及其偏平衡关系4、掌握增加值概念及其核算方法5、掌握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三)投入产出核算考试内容: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与非调查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应用考试要求:1、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思想及表中元素的实际意义2、掌握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3、了解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4、掌握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四)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考试内容: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非金融投资核算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及其应用分析考试要求:1、了解资金流量核算涉及的基本问题2、掌握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基本流量以及二者的区别3、掌握原始收入与国民总收入、可支配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核算过程及其内涵4、掌握收入指标与消费指标的对应关系5、掌握非金融投资的概念、类型、交易以及与非金融资产的对应关系(五)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考试内容: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金融交易核算及核算表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的分析应用考试要求:1、掌握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金融交易核算的基本类型3、掌握非金融交易与金融交易之间的关系(六)资产负债核算考试内容: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问题资产负债时点核算资产负债存量变化(积累)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应用考试要求:1、掌握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关系2、掌握经济资产的概念和分类3、掌握资产其它物量变化与交易的区别4、掌握三种持有损益及其关系5、掌握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七)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考试内容: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国际收支核算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对外经济核算的分析应用考试要求:1、掌握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的概念2、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及其平衡关系3、掌握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的基本内容4、掌握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与国内部门核算之间的关系(八)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矩阵表考试内容: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一般问题国民经济综合账户体系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主要总量关系国民经济核算的矩阵表述和进一步应用考试要求:1、掌握国民经济账户的构造方法2、掌握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内容与结构3、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主要总量关系4、了解国民经济矩阵表的构造原理(九)国民经济核算的灵活运用与扩展考试内容:SNA灵活运用和扩展概述地区经济核算和季度核算粮食和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考试要求:1、掌握灵活应用、扩展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的必要性2、掌握地区核算和季度核算的思路和要点3、掌握卫星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中心框架内容的关系4、了解粮食和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旅游卫星账户的基本思路5、了解从国民经济核算到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思路和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十)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考试内容:国民经济核算动态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变价账户与物量指数价格指数的编制及其应用长期动态比较中的物量指数考试要求:1、掌握国民经济核算动态比较的基本思路2、掌握物量指数和价格指数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3、掌握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4、掌握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对测定通胀的意义5、掌握指数方法在长期动态比较中的应用特点(十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比较考试内容:GDP国际比较的目标与难点 GDP国际比较的汇率法 GDP国际比较的购买力平价法购买力平价法与汇率法计算结果的差异考试要求:1、理解国际比较问题的难点与解决思想2、掌握汇率法的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3、掌握购买力平价法的思想与核心技术4、了解国际比较项目(ICP)5、了解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比较结果的差异及差异大小的影响因素三、主要参考书目:1、高敏雪,李静萍.《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向蓉美,杨作廪.《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202)一、培养目标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能胜任经济类课程的教学,能胜任实际经济工作。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学科专业1、区域经济学2、数量经济学3、财政学(含税收学)4、产业经济学5、统计学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
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实践环节由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组成,科研实践必须参加校内外相关学科学术会议1次,撰写心得体会一份(计1学分);选听学科前沿系列讲座1次,至少6学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一份(计1学分)。
教学实践必须听课30学时,讲课30学时,提交教学大纲一份(计1学分)。
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均由导师负责考核。
五、培养方式研究生由导师及导师小组全面负责培养,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教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课程学习和研究并重;专业课的学习采取系统讲授、重点辅导、讨论讲座以及任课教师制定参考文献、书目,学习阅读后写综述和评论等多种形式。
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六、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毕业)论文的研撰,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选题必须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选择本学科内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或能为解决当前、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
品教材书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08.09.09
•【文号】教高司函[2008]194号
•【施行日期】2008.09.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书目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8]1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出版社: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促进“十一五”规划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我司对已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进行了评审。
经出版社申报、专家评审,确定了292种教材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现将精品教材书目予以公布,供各高等学校选用教材时参考。
附件: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二○○八年九月九日附件:
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366《商场现代化》2007年7月(中旬刊)总第509期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和说明。
具体讲,国民经济核算要说明生产如何创造或转换货物和服务,以及形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说明收入如何用于消费和积累,以及经济中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说明国内与国外发生的经常收支往来和资本收支往来,以及国民财产和财富的状况与变化等。
也即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积累过程及资本筹集过程等的描述和说明。
每一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都有相应的总量指标进行核算,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成为一个链条,将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联系在一起。
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
而这些相关各总量指标的涵义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内容也是国民经济核算教学中最难的地方。
本文拟针对这些难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总量指标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总量指标关系图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总量指标主要有增加值、财产收入、原始收入、经常性转移收支、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资本转移收支、积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等,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二、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总量指标的涵义及关系说明1.生产过程中的指标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微观讲,增加值是某部门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和管理等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后所追加的价值。
它是生产单位自身生产活动的成果.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
从宏观讲,对国内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求和后所得到的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
它反映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其实物表现为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总和。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即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减去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后的价值。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即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与营业盈余之和。
统计学专业为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重点学科。
一、专业概况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设立于1950年,是我国大陆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中最先设置的专业,也是我国第一批成立的统计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专业。
统计学院是全国统计学重点学科的所在单位。
教育部一般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也设立于我院。
二、要紧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的研究方向有:l 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研究各个领域专门是经济、治理学领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总结为具有一样性的方式和理论;进行统计模型、贝叶斯统计、序贯分析、回归诊断、应用随机进程、时刻序列分析方面的研究;进行随机微分(差分)方程、应用随机进程、金融随机分析的研究。
l 风险治理与精算学:运用概率统计方式和精算技术,研究各类风险和损失数据的统计规律;研究金融、保险、社会保障领域风险评判和风险操纵问题;进行社会保障精算治理系统的研究。
l 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偏重研究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式;研究非抽样误差的计量与操纵;在数据分析方面,注重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式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进行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方式的研究。
l 经济与环境统计:探讨现代统计方式在经济与环境分析中的科学运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与方式;进展国际竞争力统计应用研究;进行环境与经济统计分析的一体化研究。
l 人口与社会统计:对与经济进展有关的人口和社会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微观主体行为及意愿的计量问题;进行居民闲暇消费的定量化研究;进行国民生命表编制的研究。
统计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的研究方向有:l 统计学:坚持与国际统计学科进展方向接轨,坚持将数理统计方式与社会经济统计结合;面向实际,运用各类统计方式,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治理学等领域的问题进行量化研究。
l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最近几年来统计应用分析工具中进展迅速的一种方式,所利用的分析方式包括有预测模型(回归、时刻数列)、数据库分割、连接分析、误差侦测等,本方向研究的要紧内容是,如安在庞大的数据库中找出有价值的隐藏事件,并对此进行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性质和功能(一)定义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二)功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提供资料构成了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要点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经济总体,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市场性等主要特征。
2.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这些指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信息,满足监测、分析、决策、国际比较以及数据协调等方面的广泛需要。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
以理查德.斯通1947年撰写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量”为基础,形成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版本,即SNA-1953。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完成了两次系统修订,即SNA-1968版本和SNA-1993版本。
(二)SNA-1993的特点和作用1.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
2.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3.强调核算实施上的灵活性,并建议以附属账户等工具来扩展其分析功能。
4.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
(三)两套核算体系的并存和一体化世界各国曾并行过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计划经济国家应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MPS),另一个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应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