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护理体会陈丽霞【摘要】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56接受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密切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功能锻炼等精心护理. 结果本组56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未出现、压疮、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 住院时间11~16 d,均康复出院. 结论做好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的各项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6【总页数】2页(P118-119)【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护理【作者】陈丽霞【作者单位】河南淅川县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淅川 4744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多由外伤所引起的出血积聚于硬膜外腔内,好发小儿和老年人。
临床以慢性颅内压增高、头痛等为主要症状。
部分老年患者可出现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及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1]。
若诊治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
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改善预后。
2012-01—2014-12间,我科对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患者,男46例,女10例;年龄9~79岁。
病程1~3个月。
均经CT或MRI确诊。
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头痛头昏、肢体乏力、活动障碍,部分有智力障碍、轻偏瘫、失语等。
在局麻下或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术后于血肿内或脑室内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
同时配以降颅压、抗炎、止血等药物治疗。
1.2 术后护理方法1.2.1 基础护理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引起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按摩肘、踝、背部及臀部等受压部位。
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床铺平整,预防压疮、血栓形成。
10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并发症观察分析及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结果:本组103例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颅内积气、癫痫发作、血肿复发、感染、精神障碍、低颅内压,共发生并发症31例,总发生率为30.10%,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9.10±11.42)d,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增加,最长165 d;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治愈26例,好转4例,死亡1例。
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手术简单,但其手术后仍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因素。
标签: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护理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指硬脑膜下的血肿形成已有3周以上,血肿周围形成机化包膜者[1]。
多发生老年患者,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几周前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头痛、肢体肌力下降、抽搐、记忆下降、失语等。
此类患者均需手术引流出硬膜下积血,解除占位效应。
该类手术简单,但仍会出现手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现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行钻孔引流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来源于2006年1月-2013年4月因“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住院患者,共103例,其中男80例,女23例;年龄14~74岁,平均43岁。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垫高头部,常规消毒铺巾,切开头皮各层,以及骨膜、乳突,撑开器撑开,钻骨孔1枚,见硬脑膜,十字切开,见暗红色血性液体流出,向硬膜下置入14 F脑室引流管1根,封堵骨孔,缝合头皮各层,固定引流管,包扎伤口,予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接引流袋。
1.3 观察指标查阅103例住院病历资料,统计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疾病种类、发生时间、住院天数、预后(治愈、好转、未愈、死亡)。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护理体会作者:王雅琴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通过对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行单孔双管钻孔引流术微创治疗后的分析,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对我科近8年收治的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其中102例治愈,死亡1例。
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继发颅内血肿3例,血肿复发3例,脑脊液漏致颅内感染2例,张力性气颅1例,癫痫发作1例。
结论:用单孔双管钻孔引流术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有效、创伤小、治愈率高。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72—01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的10%。
(1)我科自2002年8月~2009年8月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11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现将1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病人男77例,女35例。
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岁。
有确切外伤史88例。
病程3周~4个月。
其中单侧98例,双侧14例。
1.2 临床症状头痛或头昏89例,肢体肌力下降96例,失语13例,意识障碍11例,精神及智能障碍14例。
1.3 影像学检查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部CT检查,血肿位于颞顶部26例,额颞顶部86例。
血肿量为60ml~130ml,平均90ml。
血肿呈低密度影21例,等密度影29例,混杂密度影36例,高密度影26例。
1.4 手术方法全麻9例,余均在局麻下手术。
根据CT片在血肿最厚处做头皮直切口,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包膜,将2根10号脑室引流管分别向额、枕方向置入血肿腔,引流出血肿约30毫升后夹闭引流管,不进行血肿腔冲洗,骨孔边缘填上明胶海绵,由原切口处固定引流管,缝合皮肤,引流管接引流袋。
术后24小时复查头部CT,一般持续引流2~3天,根据患者症状改善及CT复查血肿残存情况拔除引流管。
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作者单位:232001 安徽省淮南新康医院通讯作者:杨其兰标签:微创穿刺术;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手术期护理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的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患者自身生理特点,使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发生误诊。
长期以来,该病多采用外科手术开颅清除血肿的方法治疗,手术并发症多,预后较差。
近年来国内开展的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而且费用低、手术简单、创伤小。
笔者所在科于2009年6月~2011年3月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效果满意。
本文将有关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有外伤史1~6个月,平均3~5月),男23例,女9例,年龄48~70岁,平均65岁,全部病例经头颅CT确诊,血肿位于一侧者26例(额颞顶16例,额顶9例,额颞顶枕3例),双侧者4例(双侧额颞顶区)。
32例患者均有头痛、记忆力下降;昏迷、神志恍惚23例;失语、嗜睡、淡漠和智力迟钝10例;肌力下降、偏瘫或四肢瘫27例。
全部病例均行CT定位,血肿量在60~130 ml,平均85 ml(多田公式计算),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
1.2 手术方法采用YL-l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根据头颅CT片,依据CT平扫(以听眦线为基线),结合颅骨骨性标志定位,以血肿最厚層面的中心为靶点,确定并标记体表穿刺点,选择长度为2.5 cm的穿刺针固定于手电钻。
选最厚层面处测量头皮至血肿中心距离,确定穿刺角度。
避开头皮及硬脑膜重要血管,局麻,直径3 mm钻头钻颅,钻透颅骨后,用穿刺针穿透硬脑膜达血肿腔。
置入引流管,管的尾端接三通阀,见陈旧性血液流出,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冲洗,并将引流管与水平面垂直,粗测颅内压力,避免颅内压过高或过低而引起脑组织摆动。
术后持续引流不超过6 d。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后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后护理方法。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某医院神经外科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施行钻孔冲洗引流术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护理患者:正确放置引流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早发现再出血;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无污染,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脱落。
结果56例患者,除2例后遗症、1例死亡外,其53余例均恢复良好,无1例颅内感染发生。
结论术后观察病情,引流管的正确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ursing experience of post-operation of burr hol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Methods 56 patients’ case data who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were treated by burr hol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 one neurosurgery from Jan 2013 to Oct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atients were cared by following methods:dwelling drainage tube in right way,observing the quantity and colour of drainage so as to find the phenomena of rehaemorrhagia as soon as possible;keeping surgical dressing on puncture point dry and clean,sterile operation so as to prevent intracranial infection;keeping drain tube circulation and preventing drain tube tortuous,pressed and fallen. Results 2 gained sequelae,1 died and 53 had a good recovery in the 56 patients;there was no one suffering from intracranial infection. Conclusion Observing pathogenic conditions after operation,nursing drain tube in correct metho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nursing complication are the key points of increasing operation success rate and improving life quality.Key words: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Burr hol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Nursing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占颅内血肿的10%左右,由于血肿的体积多逐渐增大,并多能经钻孔冲洗引流的简单手术方法治愈,故确诊后有症状者都应手术治疗[1]。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作者:黄博婷郑燕花林楚乔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0期【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手术期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以提高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30例患者临床特征、护理要点及疗效。
结果全部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 d,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日常生活能恢复自理。
结论老年人身体及心理耐受能力差,易产生各种并发症,专业性及个性化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老年患者康复。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护理;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指在受伤后3周以上出现的硬膜下积血,发病率占硬膜下血肿的25%,多因轻微头部外伤致静脉断裂慢性出血所致,约75%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好发于老年人。
主要表现为头痛、痴呆和精神障碍,肢体偏瘫,严重者可致脑组织受压、移位、脑疝形成,其病死率为6%~25%,是老年人颅内血肿最常见的一种,因老年患者是特殊群体,故在治疗及护理相对于年轻患者有一定不同点,本组自2005年06月至2007年06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健康教育,对病情恢复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均60岁以上老年人患者,受伤方式:车祸致伤18例,打击伤8例,高处坠落伤4例。
外伤至手术时间为21~50 d,平均32 d,血肿量30~150 ml,全部患者行钻孔引流术,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征为主要表现,6例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均有手术指征。
1.2 治疗效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行钻孔引流术,平均住院时间12 d,手术后患者无死亡、后遗症及并发症发生。
出院后随访半年,均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自理。
2 护理体会2.1 术前护理2.1.1 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因年龄较大,心理耐受能力差,对手术的安全性及疼痛程度产生顾虑,存在紧张、焦虑情绪,针对患者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向其介绍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手术必要性及治疗效果,消除思想顾虑,对手术治疗增强信心,并动员家属及子女多陪护老人,以减少其孤独感。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行单孔双管钻孔引流术微创治疗后的分析,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对我科近8年收治的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其中102例治愈,死亡1例。
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继发颅内血肿3例,血肿复发3例,脑脊液漏致颅内感染2例,张力性气颅1例,癫痫发作1例。
结论:用单孔双管钻孔引流术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有效、创伤小、治愈率高。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72—0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的10%。
(1)我科自2002年8月~2009年8月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11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现将1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病人男77例,女35例。
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岁。
有确切外伤史88例。
病程3周~4个月。
其中单侧98例,双侧14例。
1.2 临床症状头痛或头昏89例,肢体肌力下降96例,失语13例,意识障碍11例,精神及智能障碍14例。
1.3 影像学检查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部ct检查,血肿位于颞顶
部26例,额颞顶部86例。
血肿量为60ml~130ml,平均90ml。
血肿呈低密度影21例,等密度影29例,混杂密度影36例,高密度影26例。
1.4 手术方法全麻9例,余均在局麻下手术。
根据ct片在血肿最厚处做头皮直切口,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包膜,将2根10号脑室引流管分别向额、枕方向置入血肿腔,引流出血肿约30毫升后夹闭引流管,不进行血肿腔冲洗,骨孔边缘填上明胶海绵,由原切口处固定引流管,缝合皮肤,引流管接引流袋。
术后24小时复查头部ct,一般持续引流2~3天,根据患者症状改善及ct复查血肿残存情况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全组治愈102例,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继发颅内血肿3例,1例行药物保守治疗,2例行二次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后好转;血肿复发3例,均行二次钻孔引流术后好转;脑脊液漏致颅内感染2例,其中死亡1例(死于颅内感染合并肺部感染并发症);张力性气颅及癫痫发作各1例
3 护理
我科从2002年开始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单孔双管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共112例,治愈102例,治愈率91.1%,证明该方法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根据该组病例的手术疗效,术后护理有以下几点体会:
3.1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除了做好生命体征、体位、饮食、
出入量、口腔、皮肤、泌尿道、大小便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做好以下的护理。
3.2头部切口敷料的护理:敷料固定牢固,有渗出及时清洁伤口,更换敷料。
3.3头部引流管的护理:本组病例均置头部引流管,通过引流管引流可了解颅内压及颅内出血情况。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
如发现引流液由淡红色变为鲜红色,则说明有颅内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严密观察或报告医生处理。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固定稳妥,不可受压、扭曲、堵塞、松动脱出。
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翻身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量,要遵守无菌则,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血肿分泌物流入颅内。
拔管前 1d应夹闭引流管,以便观察颅内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再次升高等情况,夹管后应严密观察病人有否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无以上症状通知医生可行拔管。
3.4 呼吸道的护理:将病人头偏向健侧,常规给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
本组有 1 例术后第 5 天出现喉头痰多,呼吸变慢,6~8 次/ min ,给气管切开,以利于通气和吸痰。
气管切开后,套管固定松紧适当,内套管每 4h 消毒1 次,每天更换消毒吸痰用物 1 次,吸痰管每次更换,吸痰时轻柔操作,吸痰后用两层无菌纱块覆盖内气管套管口上,并用(糜蛋白酶 +庆大霉素 +生理盐水)滴在纱块上,保持纱块湿润,以增加吸入
空气的湿度。
每 2h 用(糜蛋白酶 +庆大霉素 +生理盐水) 2~4ml 从内套管内滴入,使痰液稀释,利于吸痰,并应严格无菌操作。
3.5 恢复期的护理:病情好转神志清醒后应加强病人的语言、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理疗、针刺等措施促使功能恢复。
同时须注意心理护理,热情与病人交谈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加速患者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寿葆,主编.外科学及护理〔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33.
[2] 德彰,主编. 外科护理学〔m〕 .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