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现代诗歌(艾略特)
- 格式:ppt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2
外国著名的现代诗十首一、什么是现代诗?现代诗是指与传统诗歌形式不同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在语言、结构和意义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
与传统诗歌的格律、韵律和修辞手法相比,现代诗更加自由,更加直接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和社会观察。
二、外国著名的现代诗十首介绍1. “The Waste Land” - T·S·艾略特•发表年份:1922年•内容概述:这首诗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碎片化的语言和多样的文化引用引领了诗歌写作的新方向。
•亮点:通过多重叙述者的视角刻画了现代社会的废墟和人类的精神孤寂。
2.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 T·S·艾略特•发表年份:1915年•内容概述:诗人通过独白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中年男子内心的挣扎和沉思,以及对爱情和社会的迷茫。
•亮点:诗歌中运用了押韵、内心独白和流畅的节奏,展示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
3. “The Second Coming” - 威廉·巴特勒·叶芝•发表年份:1920年•内容概述:这首诗通过描述世界的崩溃和变革,探讨了人类命运的恐惧和不确定性。
•亮点:诗歌中融入了宗教、历史和象征主义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和感受。
4. “The Raven” - 埃德加·爱伦·坡•发表年份:1845年•内容概述:诗人以一只乌鸦为主题,描绘了一个人对失去爱人的悲痛和孤独的心理体验。
•亮点:诗歌中运用了重复、押韵和节奏感,形成了悬疑、恐怖的氛围。
5. “The Waste Land” - W·H·奥登•发表年份:1930年•内容概述:这首诗以古典神话为背景,通过探索生命和死亡的主题,展示了人类的孤独和绝望。
•亮点:诗歌中运用了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形成了浓郁的宗教与文化的碰撞。
6. “The Waste Land” - 内鲁达·维尔库伊特•发表年份:1940年•内容概述:诗人以战争为主题,揭示了人类的暴力和痛苦,呼吁和平和理解。
英TS艾略特诗选TS艾略特(T.S. Eliot)是一位对现代英语诗歌产生巨大影响的美国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刻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现实。
本文将重点介绍TS艾略特的几首代表作,并分析其风格和主题。
一、《荒原》《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这首诗以流动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展示了社会的破碎与人类的孤独。
诗中充满着对现代生活的讽刺和对空虚的揭示,同时也带有宗教和文化的象征与隐喻。
通过对现实的剖析,艾略特对社会的警示与反思呼之欲出。
二、《罗丹的寓言》《罗丹的寓言》是TS艾略特的戏剧作品,展示了他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对精神困境的揭示。
该剧以一种模糊的方式,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人性的多样性与混乱展现出来。
剧中人物的心理状况和行为都暗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挣扎和迷茫。
通过对现实的审视,艾略特探讨了人类精神的分裂和对真实的追求。
三、《四个季节》《四个季节》是TS艾略特的诗集,以四个不同的部分展示了诗人对时间和人生的反思。
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意象,通过对时间的探索,艾略特思考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流逝对人类的影响。
诗集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象征,使诗歌具有深度和博大的意义。
四、《荒漠之歌》《荒漠之歌》是TS艾略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以对话的方式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寂和沉寂。
诗中描述了城市的冷漠和人们的空虚,反映了现代文明对人类生存的冲击。
艾略特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和迷失。
总结:TS艾略特是一位对现代英语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诗歌作品展示了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对人类存在的反思。
通过各种诗歌形式和风格,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苦闷,呼唤人们对真实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TS艾略特的诗选是现代诗歌的杰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荒原艾略特解读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他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一、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荒原》是一首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的长诗,通过对自然、历史、宗教、文化等主题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荒原。
诗歌的结构复杂而严谨,由多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意象,但它们都相互关联并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主题。
二、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境遇的理解。
例如,诗中的“荒原”既是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象,也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生活的枯竭和空虚。
此外,诗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意象和象征,如“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等,它们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了独特的语言和风格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语言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他的诗句常常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此外,他还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引用,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荒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
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危机和人类困境,同时也提出了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因此,这首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之,《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艾略特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艾略特的著名诗作有
艾略特(T.S. Eliot)是一位著名的英美现代主义诗人,以下是他的几首著名诗作:
1. 《荒原》(The Waste Land):这是艾略特最知名的诗作之一,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它以多声部的方式呈现出对现代社会的破碎感和精神迷茫。
2. 《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这是由四首长诗组成的系列作品,包括《燃烧的男人》(Burnt Norton)、《岩石》(East Coker)、《干燥的山》(The Dry Salvages)和《火与橙子》(Little Gidding)。
它们探讨了时间、记忆、信仰和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3. 《早期的瞬间》(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内心矛盾、不安于自己的中年男性,通过流畅的语言和错综复杂的意象展示了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
4. 《猫》(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这是一本儿童诗集,收录了艾略特创作的一系列幽默、富有想象力的诗歌,后来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猫》(Cats)。
这些诗作中,艾略特运用了复杂的语言和形式实验,探索了人类存在和社会问题,并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他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使得他的诗歌在现代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众多后来的诗人和作家。
《空心人》是托马斯.艾略特在1925年创作的作品,诗歌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
《空心人》中绝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人是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人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而整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
空心人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的象征。
The hollow men 空心人原文及翻译The Hollow MenMistah Kurtz-he dead.A penny for the Old Guy库尔兹先生——他死了给老盖一个便士吧。
<I>We are the hollow menWe are the stuffed menLeaning togetherHeadpiece filled with straw. Alas!Our dried voices, whenWe whisper togetherAre quiet and meaninglessAs wind in dry grassOr rats' feet over broken glassIn our dry cellar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填塞起来的人彼此倚靠着头颅装满了稻草。
可叹啊!我们干枯的嗓音,在我们说悄悄话时寂静而无意义像干草地中的风或碎玻璃堆上的老鼠脚在我们那干燥的地窖里Shape without form, shade without colour,Paralysed force, gesture without motion;有态而无形,有影而无色麻木了的力度,没有动作的手势;Those who have crossedWith direct eyes, to death's other KingdomRemember us -- if at all -- not as lostViolent souls, but onlyAs the hollow menThe stuffed men.那些已经亲眼目睹跨进了死亡这另一个国度时只要记得我们——不是丢魂失魄的野人,而只是空心人填塞起来的人。
荒原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是一部由美国作家T·S·艾略特创作的重要诗歌作品,于1922年首次出版。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复杂的主题而著名。
《荒原艾略特》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长诗,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整体上,这部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的堕落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通过探索荒原这个象征着精神和文化荒废的环境,艾略特对人性、宗教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诗集的第一部分,也是最知名的一部分,以其富有节奏感和象征主义的特点而闻名。
诗中描述了一个充满空虚、孤独和神秘的城市景象。
这个城市被描绘成一个废墟,充满腐朽的建筑和破碎的人际关系。
艾略特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浮躁和空虚的担忧。
第二部分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对历史文化的广泛引用而引人注目。
这一部分描述了一个无种族差异的现代化巴别塔,这里的人们彼此无法理解,沟通障碍重重。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引用,艾略特探索了人类记忆的重要性以及文化遗产的被遗忘与被篡改。
第三部分是对传统宗教和现代世俗生活的对比。
诗中描绘了一个无神论的世界,人们对信仰和超越性的渴望被扼杀。
艾略特试图表达对现代人精神缺失的担忧,并探讨人们在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如何寻找意义。
第四部分引用了世界各地的民间神话和符号,探讨了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通过描述沉浸在虚无和混乱中的世界,艾略特试图唤起读者对生命的深思。
诗集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以诗人对艺术和创作的呼吁作为结尾。
艾略特以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的堕落和虚假进行了批判,并表达了对人类自身潜力的信心。
总的来说,《荒原艾略特》是一部富有深度和复杂性的作品,充满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洞察。
艾略特的写作风格独特,运用大量的引用和象征主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内涵和复杂性。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主题的独创性还是在写作风格上,《荒原艾略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艾略特的诗中英
TS艾略特(T.S.E1iot)是一位伟大的英国现代主义诗人,以下是他的一首著名诗歌《荒原》(TheWaste1and)的原文和中文翻译:
原文:
Apri1isthecrue11estmonth,breeding
1i1acsoutofthedead1and,mixing
Memoryanddesire,stirring
Du11rootswithspringrain.
Winterkeptuswarm,covering
Earthinforgetfu1snow,feeding
A1itt1e1ifewithdriedtubers.
中文翻译: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它在死寂的土地上育出丁香,
使记忆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煽动
春雨中沉闷的根。
冬天保持着我们的温暖,覆盖
忘却的雪覆盖大地,以枯槽喂养
那一点点幼命。
以上只是《荒原》的开头部分,整首诗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段落和主题,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意象。
这首诗被认为是艾略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语言风格,探索了现代社会的困惑、疏离和虚无感。
艾略特诗歌《歌》原⽂及赏析 〔英国〕艾略特 ⽩⽉光菊向飞蛾绽开花瓣 薄雾从海⾯上慢慢地爬来 ⼀只⽩⾊的巨鸟——⽻⽑似雪的枭 从⽩桤树梢上悄悄飞下 爱啊,你⼿中捧着的花朵 ⽐海⾯上的薄雾更洁⽩ 难道你没有鲜艳的热带花朵—— 紫⾊的⽣命,给我吗? (裘⼩龙译)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1888年⽣于美国密苏⾥州圣路易斯城的⼀个英国家庭。
⽗亲是砖⽡商,母亲有⽂学修养,能写诗,并参加⼀些⽂化活动。
祖⽗是新英格兰唯⼀的神教派教师,曾创建华盛顿⼤学。
这个家庭及其⽂化教养,影响了艾略特以后的⽣活。
他攻读哲学,⼜有志于诗歌创作。
1914年他定居英国,婚后移居伦敦,当过中学教师和银⾏职员。
1917年出版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初步赢得声名,并结识埃兹拉·庞德,在其影响与指导下从事诗歌写作。
后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强烈影响,1927年加⼊英国籍并皈依天主教,1948年获得诺贝尔⽂学奖。
《歌》这⾸⼩诗,写于青年时代,艾略特逝世后⽅被妻⼦收⼊他的诗歌全集中。
《歌》以洁⽩的意象表达诗⼈对爱情的渴望。
他渴望纯真洁⽩的爱情,就像⽩⽉光菊的洁⽩花瓣,就象⽩⾊的巨鸟的洁⽩的⽻⽑。
接着,艾略特写道:“爱啊,你⼿中捧着的花朵⽐海⾯上的薄雾更洁⽩。
”这⼀⽅⾯是赞美恋爱的对⽅真挚、纯洁、温柔和美丽,⽐海⾯上的薄雾更洁⽩美丽。
另⼀⽅⾯也是赞美爱情的纯真和贞洁。
艾略特⾃幼接受宗教影响,后来完全皈依天主教,主张以宗教拯救世界,追求宗教感情的贞洁。
因此,《歌》中的“洁⽩”既是在描写⼈和爱情,赞美恋爱者及其爱情,也是艾略特的⼀种恋爱思想,即⼀种信仰。
“洁⽩”是艾略特在诗歌中喜欢描述的⾊彩,有表层意义,也有深层内蕴。
表层表达诗⼈对爱情的赞美,深层则蕴含着诗⼈对于⼈⽣追求的哲学思索。
诗⼈在热情赞美“爱啊,你⼿中捧着的花朵⽐海⾯上的薄雾更洁⽩”时。
忽⽽进⼀步深沉地发问:“难道你没有鲜艳的花朵——紫⾊的⽣命,给我吗?” 诗⼈的热情赞美和深层发问构成显明⽭盾,表现了诗⼈内在的⽭盾⼼理。
简析ts·艾略特的诗歌《序曲》
T.S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代表作《序曲》更是引领了当时的文学潮流。
本文将简要分析T.S艾略特的诗歌《序曲》。
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即,T.S艾略特在1913年发表的《序曲》,这首诗被认为是艾略特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它被公认为是“现代诗歌的开端”,表达了艾略特对当下社会和个人问题的关注。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序曲》由十首三句诗组成,每首三句诗完整地表达了一种感情,比如:第一首诗“诗人健康的理智与心愿/它在不禁的阴迹形成的勉强的和谐/禁不住唤起无措的冷漠”,表达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抗拒和无助。
从内容上来看,《序曲》是一首情绪传达诗,主要描述了艾略特对自然与人文世界的居怀不平,表达了他深刻地看到世界的不完美和社会的不正义,并以讽刺及期望的眼光,对当下人类活动和行为发出警示。
此外,诗歌以两个比喻来表达意象:“一组游走的孤星”和“火枪口点着黎明的门”,突出了艾略特的愤怒情绪和极端的绝望,也体现了绝望的力量可以让生活发生巨变。
最后,T.S艾略特的诗歌《序曲》赋予了近现代诗歌的新方向,其表达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文学,并被认为是当时诗歌发展的标志性作品。
综上所述,《序曲》是一首富有情感色彩、带有现实讽喻意味的诗歌,带给读者无限思考,深刻地表达了T.S艾略特对现实世界的看
法,也可以说,他用这首诗交出了一份宏伟而又深刻的“礼物”。
艾略特的《荒原》的原文: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荒地上长着丁香,
把回忆和欲望混淆了,
在春雨中分开。
泥土里苦涩的紫罗兰气味,春雨和我的愿望一起
使孤寂的道路更孤寂,
我的更其孤寂。
我的鸡群还没有生下来,
就有那死胚胎,
我也没有在死去的肉体里,培育好自己的灵魂。
我追求女人,又被女人追求,既不帮助也不容帮助,
仅仅在爱情的盲目暴虐下,我们才彼此救助。
在人间到处干枯,
时间从未可爱过,
黄昏是片刻的露水
死亡的感觉总相同。
我们象死一样地生活,
象活一样地死去,
月亮象一只土拨鼠在挖洞,又象死一样地逃出坟墓。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内容梗概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教会出葬仪式。
死亡是这一章的主题。
诗歌在含混的意识中开场。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以记忆和欲望折磨着人们。
在玛丽的回忆中浮现出往昔的静好岁月,而如今面目全非:树已枯死,偶像已破碎,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大地一片荒凉。
女相士也为此感到困惑,她用纸牌给人算命,得到了死亡的预言,因为她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耶稣,于是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死亡已经毁坏了他们。
我想知道,复活是否为时不远?第2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淫乱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
此章分两个场景。
在富丽堂皇的卧室里,一位上流社会的无聊贵妇正在胡思乱想,她渴望所谓的传奇爱情,以为传说中的翡绿眉拉就是一个典型,而这却是一个因淫乱而复仇的悲剧。
下一场景,在低等酒馆里,丽儿和女伴谈着私情、堕胎,如何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两个地位不同的女性代表了社会普遍的堕落风气。
第3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
火有双重含义:是情欲之火,也是使人再生的净化之火。
这章以神话中具有穿透人内心力量的双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观察,发现可爱的泰晤士河畔已经不见了仙女的踪影,只看见公寓里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爱的交合。
不可救药的精神颓败。
再生似乎已无希望。
第4章《水里的死亡》,水亦指泛滥的情欲。
女相士预言的腓尼基人之死在此章获得应验。
他是在欲望和金钱的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
第5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大地荒废,布满岩石,找不到一滴水。
水在这里被赋予再生的含义。
荒原通过三个意象展现:耶稣复活后去埃摩司的途中,而门徒看不见他的身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空无一人的教堂;鱼王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干旱的荒原。
荒原是否能恢复生机?人能否获得拯救?一切都未知。
在雷霆同情,克制,平安的告诫中,诗歌结束。
艾略特最有名的诗
1. 《荒原》啊,那简直是震撼人心的杰作!就像在一片荒芜中突然绽放的绚烂花朵。
想想看,艾略特用他的笔描绘出的那个荒原世界,是多么让人沉醉其中啊!
2. 《四个四重奏》,哇塞,这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呀!就如同在时间的长河中闪烁的璀璨星辰。
难道你不想去感受一下那诗意的流淌吗?
3. 《空心人》,多特别的一首诗啊!好比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内心的空虚与迷茫。
你难道不好奇艾略特是如何刻画这种感觉的吗?
4.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真的太有韵味了!仿佛是一段在夜晚轻声呢喃的浪漫情话。
快来听听艾略特在诗中都说了些啥吧!
5. 《窗前晨景》,多么清新的一首诗呀!恰似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
你不想去体会那种美好的感觉吗?
6. 《小老头》,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啊!好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述他的故事。
难道你不想听听他的故事吗?
7. 《东科克》,这诗可太有意思了!如同一场奇幻的冒险之旅。
还等什么,一起踏上这趟旅程吧!
8. 《干燥的塞尔维吉斯》,哇,那独特的氛围!就像是站在海边感受着海风的吹拂。
你难道不想感受一下那种氛围吗?
9. 《灰星期三》,好有深度的一首诗啊!仿佛是引领我们走向心灵深处的灯塔。
赶紧去探索一下吧!
10. 《阿波利纳克斯先生》,太精彩啦!好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在眼前上演。
你不想去看看这场“戏剧”吗?
我觉得艾略特的诗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T.S.艾略特的诗Preludes一、概述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意境、独特的结构和严谨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诗集《Preludes》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被视为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T.S.艾略特的诗集《Preludes》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艺术成就。
二、诗集概述《Preludes》是T.S.艾略特在1910年至1911年间创作的一组诗歌,共有四首诗,分别以Roman numbered序号命名为Prelude I至Prelude IV。
这组诗歌在表面上看是描写了城市生活的景象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但在更深层次上,艾略特通过这些诗歌,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虚无和庸俗,以及人们在其中的迷失和苦闷。
三、Prelude IPrelude I表现了城市的清晨景象,描绘了街道上的行人、灯光和炉火的烟雾。
通过这些景象的描绘,艾略特创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似乎暗示着现代城市生活的沉闷和孤寂。
诗中的“morning”、“wasteland”、“grimy scraps”等词语,都为这种氛围的营造增添了分量。
四、Prelude IIPrelude II继续了Prelude I的主题,描写了城市生活的种种庸俗和繁琐。
诗中的“sordid images”、“dull tom-toms of the street”等形象描绘,都为城市生活的陈腐和苦闷增添了一抹阴影。
而在诗歌的结尾,艾略特则通过“flickering”这个词语,暗示了城市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一丝希望。
五、Prelude IIIPrelude III是这组诗歌中最长的一首,也是最充满哲思的一首。
诗中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绘和对时间、空间的反思,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虚无和人们的迷失。
其中,“evenings of insidious intent”和“smoke in the 本人r”等词语,都为这种虚无的氛围增添了深厚的色彩。
英国诗人T·S·艾略特生平简介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国诗人T·S·艾略特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T·S·艾略特简介T·S·艾略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T·S·艾略特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可见他的成就很高。
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兴趣,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
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
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
艾略特(Eliot)经典诗选艾略特(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全名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他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荒原》《烧毁的诺顿》《四个四重奏》等。
四阙四重奏烧毁的诺顿纵然语言为人所共有,但多数人立身处世仿佛各有其到。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完全一样的。
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
假若全部时间永远存在全部时间就再也都无法挽回。
过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种抽象只是在一个猜测的世界中,保持着一种恒久的可能性。
过去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
足音在记忆中回响沿着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飘向那重我们从未打开的门进入玫瑰园。
我的话就和这样在你的心中回响。
但是为了什么更在一缸玫瑰花瓣上搅起尘埃我却不知道。
还有一些回声栖身在花园里。
我们要不要去追蹑?快,鸟儿说,快去寻找它们,去寻找它们在花园角落里。
穿过第一道门,走进我们的第一个世界,我们要不要听从画眉的欺骗?进入我们的第一个世界。
它们就在那儿,神态庄严而不可窥见,在秋天的燠热里,穿过颤动的空气,从容不迫地越过满地枯叶,鸟儿在呼唤,于那隐藏在灌木丛中不可闻见的音乐相应和,那没有被人看见的眼光转过去了,因为玫瑰露出了花容美姿已被人窥见的神色。
它们在那儿仿佛是我们的客人受到我们的接待也在接待我们。
它们彬彬有礼地伫立在空寂的小径旁。
于是我们继续前行,走进黄杨木的圆形树丛,俯身观看那干涸的水池。
干涸的水池、干涸的混凝土、围着褐色的边,水池里注满了阳光变幻的水,荷花升起了,悄悄地,悄悄地,池面从光芒的中心闪现,而它们在我们身后,映照在池中。
接着云朵飘过,水池又变为空虚。
去吧,鸟儿说,因为树叶丛中躲满了孩子他们兴冲冲地藏在那儿,忍住了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