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 格式:docx
- 大小:23.34 KB
- 文档页数:5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鲁尔工业区的改造与环保产业的发展【知识点的认识】德国鲁尔工业区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目前,鲁尔工业区已经从德国的煤炭及钢铁制造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老企业的改造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在加快老企业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第三,筑起“社会保障”的大堤.鲁尔工业区另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经验是政府为每一个公民都筑起了“社会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第四,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失业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鲁尔工业区的资源型城市在采矿开发过程中,对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大气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地质环境破坏诱发的各类问题日渐突出,因此一些矿区的环境修复已成为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首要任务.今日的鲁尔已成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同时大量增加了就业.【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鲁尔工业区的改造与环保产业的发展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为简单题型.例: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的工业区是()A.鲁尔区B.汉堡区C.柏林区D.慕尼黑区分析: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该工业区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解答: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的工业区是鲁尔区.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鲁尔区的重要性,较简单.【解题思路点拔】理解鲁尔工业区的改造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概况.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现已成功转型为新经济区.。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德国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德国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兴旺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衰落的原因:1.消费构造单一。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消费以煤炭工业为根底,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在这样的消费构造中,假如某一工业部门消费衰落,将引起全区消费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的下降,这是造成煤炭工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
炼钢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钢铁过剩。
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这是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德国鲁尔区开场施行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进展:1.产业构造调整.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展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甚至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3.加强交通建立.鲁尔区有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莱茵河的水运也很便利.4.开展科技.这是维持经济开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环境.通过治理工业污染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改变了重工业区污染严重的场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衰落的工业区,而是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势头。
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目前,该地区已拥有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250个文化节以及100座音乐厅等。
曾经的废弃钢铁工厂成为了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巨大的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
如今,鲁尔工业区已从没落的工业区转型为“欧洲文化首都”,昔日烟囱林立的煤都向人们展示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日期: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 13级规划姓名: 王妍学号: 1306040117成绩:评阅教师:刘晓霞时间: 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德国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凸显,鲁尔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鲁尔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鲁尔区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支持。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型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资金。
政府还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持。
这些政府的举措为鲁尔区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还得益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鲁尔区的企业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
许多传统的煤炭和钢铁企业开始转型为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绿色经济的发展。
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些企业的努力为鲁尔区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此外,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还得益于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鲁尔区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转型的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同时,鲁尔区的居民也积极响应转型的号召,逐渐改变了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转型的成功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动力。
这种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为鲁尔区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德国鲁尔区的转型成功得益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转型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企业的创新和合作为转型提供了动力,社会各界的参与为转型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鲁尔区的转型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鲁尔区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积极推动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工业区住区改造案例我给你讲个超酷的工业区改造成住区的案例哈。
就说那个德国的鲁尔区吧。
以前那可是个超级大的工业区,到处都是工厂、烟囱,乌烟瘴气的。
但是呢,随着时代变化,那些工厂慢慢不行了。
这时候人家就想办法啦。
他们没有把那些老厂房啥的一股脑儿全拆了。
而是保留了很多有特色的建筑结构。
比如说那些大的钢铁厂厂房,就把它改成了艺术中心。
厂房高高的天花板,大大的空间,用来展示那些大型的艺术作品简直太合适了。
墙上还保留着以前工业时代的痕迹,像一些大管道的印记啥的,看起来特别有历史感和工业风的酷劲儿。
还有一些老的仓库,就被改造成了住宅。
仓库的大空间被分割成一个个温馨的小公寓。
那些大窗户以前是为了采光方便货物进出的,现在就成了居民享受阳光的好地方。
而且周围的环境也重新规划了,以前堆满工业废料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漂亮的小公园,种满了花草树木。
在咱国内也有不错的例子呢。
上海的M50创意园,以前也是个老工业区。
现在啊,那些老厂房都变成了艺术家们的工作室、画廊还有创意小店。
有些厂房改成了loft住宅,上下两层的那种。
楼下可以是客厅、厨房,楼上就是卧室。
工业风的建筑外观加上现代的室内装修,特别时尚。
而且这里交通也方便,住在这里的人啊,既能享受城市的便捷,又能有独特的居住体验。
再看看纽约的高线公园附近。
以前那片工业区乱糟糟的,后来把废弃的铁路线改造成了高线公园,周边的老建筑就开始转型。
一些旧厂房变成了高档住宅。
那些住宅啊,从窗户望出去就能看到高线公园的绿色植被,和公园里休闲的人们。
附近还配套了很多时尚的餐厅、咖啡馆。
住在那里的人,就像是生活在一个现代和历史交融的地方,白天可以在附近的商业区上班,晚上回来就像置身于一个艺术和自然结合的小世界里,可惬意了。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摘要: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同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为我们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服务。
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得,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后德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
目标仍是把它建成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
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由于技术的发展。
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才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
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
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
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 。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和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参加的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物质基础,战后又为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欧洲经济最发达国家,面积4593平方公里,人口570万。
鲁尔区虽属内陆,但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总长达425公里,大小河港众多,加上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区。
但到了二战后,当时已经历经百年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爆发了煤业危机和钢铁危机,原有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也因资源的日益枯竭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大量工厂停业,工人失业,鲁尔区深陷低谷。
德国政府从60年代末开始着手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下结合公关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依次介绍。
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传统的重工业进行清理改造,对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我们知道,传统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清理,涉及的产业工人人数众多,还有许多工人来自于同一家庭,一旦工人大量失业,家庭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就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而对传统行业的清理又不得不进行下去,传统行业的衰弱已成必然。
德国政府深知公众心理,采取了几个方面措施:
1.政府对大企业的改革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式改革,谨慎对待大企业
的破产,企业越大,意味着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越大,政府就越谨慎。
2.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为民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涵盖养老、医疗、失业
救济等,在民众与可能面临的危机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
一旦有工人失业,不至于过多影响日常生活水平,公众因此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改革的行为。
3.政府对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做强盈利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的传
统行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
德国政府出于自身能源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失业压力等方面的战略考虑,仍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并改造煤钢业。
4.各级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
构。
政府投资搞基建,增加了工作岗位,将原来因改革失业的工人吸收到新的岗位上,解决其就业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立将提高整个地区的效率,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也方便了区域内的互动联通。
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入驻,帮助吸引各地的人才向鲁尔区聚集,为当地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失业或转业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产业升级。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鲁尔区的形象,为老工业区注入新活力,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政府集中整治土地,通过“造地复田”、“复垦绿地”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鲁尔区
许多报废的矿井得到了重新修整,日后大都成为传统工业展览、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
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最为艰难的,经过百年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鲁尔工业区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这是鲁尔产业工人的骄傲。
但改革打破了这些人的自豪感,将他们推向失业的边缘,改革牺牲了这部分人的利益,改革伊始,也必定会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
此时,政府对于公众心理的把握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能让公众理解和支持工业区改造,相当考验执政者的水平。
德国政府的方法是采用渐进式的改革,将大动作变成慢动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保障民众即便失业也能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就业,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让公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的执政思路,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是后续工业区改造能够成功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个阶段,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
在继续加大前一阶段改善基础设施和矿冶工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资助,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以遗传工程为首的生物技术产业)可以迅速的积累资金,为老工业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第二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此,鲁尔工业区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伦州还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
例如:凡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北威州来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
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兴产业有了高速的发展。
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用毋庸置疑,但本身也消耗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当基础设施完善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效益也将越来越小,当基建无法拉动就业和经济的时候,产业结构调整变成当务之急。
德国政府适时制定计划和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还有旅游、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
这时,我们发现政府当初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显得如此高瞻远瞩,将上一个十年培养和储备的科技人才投入到当下的产业转型中,那真是无缝对接,恰到好处。
产业转型使老工业区的许多民众经历了失业的阵痛,但良好的职业培训又使他们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更多的人由原先沉重繁复的体力劳动者变为具备专业技能的高新技术人才,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认为产业遗产见证了人类进程的历史,鲁尔区就属于这种产业遗产,它的兴衰连接着几代人的生活,印刻着人类技术进程中重要的一页。
由此,德国政府并没有采取大量拆旧建新的方式,而是保留了大片产业基地,开始了鲁尔区的改造振兴。
鲁尔工业区所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1989年创建了国际建筑展览公司(IBA),启动了规模庞大的鲁尔区更新计划。
10余年间完成了100多个更新方案,每个更新方案都展现出独特的创意与成熟的执行能力,并且强调生态品质与文化品质。
我认为,“知史者,方知未来”。
古语亦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对于人类太过重要。
后人的成就往往并非一步登天,而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能认真对待和悉心保存自己的历史,以贻后人,是伟大且负责任的做法。
因此,我十分赞同德国政府将作为鲁尔区历史重要部分的大量建筑物保留下来,更新、转化和再利用的做法。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说,保留和改造也节省了大量资源。
从公众心理上,这样的做法也同样值得称道。
如前文所述,鲁尔区的兴衰牵动了几代人,这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在公共关系中我们讲求其情感性,以情感为先导,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
举个例子,或许有助于理解。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动迁这样的经历,即便在即将搬入新房的喜悦心情中,也会夹杂着很多不舍,那些不舍由过去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累积而成,走过那些日子,才成就了当下的自己,这就是沉淀和历史,当老房子被推倒的一刻,我们心里是相当难受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将工业区保留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鲁尔区产业工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这样的决策也就更加能够获得公众好感和支持。
那么决定保留建筑物之后,如何改造,又成了一个新问题。
德国政府从民众的需求入手,加之以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其设计蓝图。
于是乎我们看到:在艾姆舍尔,设计者将厂房和设施建成博物馆和景观公园;在杜伊斯堡,将瓦斯罐改造成潜水训练基地,将混凝土建筑外墙
改造成了攀岩场地;在欧伯豪森城,将118米的巨大瓦斯罐改造成全欧洲最大、最另类的展览馆。
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每一项都充满了智慧,每一项都从不同层面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娱乐需求,当地民众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多次多彩、令人艳羡。
鲁尔工业区的改造是成功的,如今的鲁尔区被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在这份大都是代表各个国家地区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名胜古迹的名录中,使得鲁尔的当选显得分外显眼又弥足珍贵。
鲁尔区的改造不会停止,仍将继续,期待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启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