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2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的变化: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全国土地会议(1)时间:1947年
(2)内容:1、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一)战略反攻
1、标志性事件:挺进大别山(1)时间:1947年夏(2)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3)参战部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4)作用: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二)战略决战
(三)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1、经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2、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历史八年级下册论述题一、土地改革相关。
题目1:论述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解析:-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 内容。
-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 意义。
-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相关。
题目2: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基本任务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解析:-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 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 基本任务。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主要成就。
- 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 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 意义。
-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三大改造相关。
题目3:论述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和历史意义。
解析:- 内容。
-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形式。
-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采取赎买政策。
- 意义。
-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土地革命知识点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革命运动之一,时间跨度较长,从1927年至1949年,期间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斗争。
在中国历史上,土地革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本文将从土地革命的起因与背景、革命的过程与发展、共产党的组织运动、土地革命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起因与背景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土地富集在少数人手中,广大劳动人民则没有土地耕种,他们只能作为佃户或雇工为地主创造财富。
这种现象引起了共产党的关注和反思,他们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要求土地应该归农民所有,发起了一场深入农村、争取农民支持的运动。
土地革命的起因可追溯至中国革命的失败,特别是1927年南昌起义的失败,共产党在南方苦苦支持国共两党合作,急需一场农村革命,来重振共产党的声望,因此土地革命成为共产党的唯一选择。
二、革命的过程与发展土地革命的过程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抗日根据地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时期。
在初期的抗日根据地时期,共产党先在边区设立了标志性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红军和工农民主政府,他们开始了短兵相接的游击战争,实行的土地革命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土改”运动。
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地主阶级被打倒,土地被分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甚至有些贫农也能够成为地主。
抗日战争时期是土地革命的高峰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迅速扩大并深入到农村中,共产党组织的土地革命委员会,对农民运动进行了广泛和有计划的动员,这样使得在抗日战争胜利中共党占据了农村、一些城市,使得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解放时期,土地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去地主化”,共产党实行的分配土地的政策比之前更加彻底,甚至将地主整个家族的土地都收归国有,并将地主付出的代价,纳入土地税收入之中,这样就能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使得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共产党的组织运动共产党的组织运动是土地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革命可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