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3.距离铁矿近虽然铁矿资源比较匮乏,但距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便于铁矿石的输入。
4.交通运输方便水运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运输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3.距离铁矿近虽然铁矿资源比较匮乏,但距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便于铁矿石的输入。
4.交通运输方便水运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运输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鲁尔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开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为兴旺的“金三角〞内。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与欧洲其他各国及工业区间的贸易往来。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开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为兴旺的“金三角〞内。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与欧洲其他各国及工业区间的贸易往来。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4,煤炭可开采量占全国的90%。
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发热量高。
2.充足的水源
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和埃姆斯河流经鲁尔区,为鲁尔区工业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水资源。
3.水陆交通便利
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欧洲中部,经过鲁尔区的铁路运输网密布,多呈东西走向,公路四通八达。
四条流经区内的河流以及沟通四条河流的运河网,为鲁尔区提供了便利的通航条件。
4.市场广阔
鲁尔区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其消费市场以德国为中心,辐射
欧洲甚至全世界。
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鲁尔工业区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煤炭资源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
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
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鲁尔工业区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煤炭资源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
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
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生产消费中心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万~100万和24个10万~50万人口的城市。
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
典型的煤铁复合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人。
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
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
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
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
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
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鲁尔区有着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
首先,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第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第三,水陆交通便利。
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
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
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第四,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
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
埃森是鲁尔区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61.5万人(1987年)。
位于鲁尔区中部。
早在19世纪就成为鲁尔地区采煤、钢铁生产中心,后成为德国最大垄断集团——克虏伯军工厂的发迹地。
现为鲁尔区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气工业中心,轻重工业都发达。
杜伊斯堡人口55万人,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也是鲁尔区对外联系的门户。
莱茵河西岸,钢铁厂林立,在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7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集中了13个钢铁厂,拥有3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所以杜伊斯堡有“钢铁城市”的称号。
此外,重型机械、炼油、石化、有色金属冶炼、造船等工业也很发达。
多特蒙德位于鲁尔区东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的迄点。
人口59万人。
是鲁尔区发展历史悠久的采煤、钢铁工业中心,随着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西移,这里发展成多种工业中心,以啤酒酿造、重型机械、化学和电子工业最重要。
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区与世界其它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使鲁尔区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现在其工业产值仅占全国不足1/6。
为此鲁尔区开展了区域整治,首先发展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促进区内经济结构多样化;第二调整区内生产布局,开发原来相对落后的莱茵河左岸和鲁尔区北部,与此同时拓展南北向交通网,以利新区开发;第三大力发展文教科研,推进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整治环境,消除污染。
鲁尔工业区不像其他工业区,它风景如画,被人们誉为花园工业区。
以上浅论述所得出的结论也便是,人性、创意、针对性是城市在进行区位规划与分析时需要考虑的三个要点。
区域的规划终究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所以作为一爿与荒地相比更具有社会与人文属性的区位,唯有”远见”周全才能更好地发展。
当然这三个关键词,也是”远见”的很好体现。
如果决策者用远见的眼光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也许会是另一番充满前途的新光景。
“工业地景在欧洲已经不再是国力的象征,尤其是重工业的景观。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重工业成为没有竞争力,污染的象征。
”请允许我用《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的开场语来作为我所论述的开头。
城市的建设,区域的发展,似乎是切合了区域规划与分析的最终目的。
不过如此具有实际意义的举措与过程自有他的困难之处:不仅仅是由于区位差异所导致的单纯自然地理情况差异那么简单,从对鲁尔工业区在当时被迫进行整体改造的被动条件便可看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有关经济、文化、宗教、历史、政治、军事等交叉学科间交互式所产生的问题。
《城市的远见》共13集所记录的12个秉承着”远见”二字主旨的特色的成功发展城市,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因地制宜这么简单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作为地理人,”远见”二字的真实含义。
区位规划不是简单的布置,移动,而是从头到尾贯彻”远见”的蓝图。
这让我想到具有”花园城市”美称的新加坡的发展精神:”坚持远见,整体规划。
”很好的说明了每个区域都不能违背的规律与区域规划的真谛:整体性的发展策略而摒弃边缘化,碎片化的片面构想,才能真正保持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而作为这当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鲁尔工业区的衰兴质变绝对是我们值得参考的经验案本。
因此我便想用自己的浅谈来从其中找出些许值得学习与领悟的知识与经验道理。
作为德国最大的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部,距离柏林大约5小时的车程。
对于邻近的主要城市,东边是汉诺威,南面是法兰克福。
整个工业区涵盖了恩瑟尔河流域,宽67Km,长116Km,占地面积约800Km²。
这一地区共有十余个城市,人口540万。
德国在二战当中的可怕战力,就是仰赖这个工业区的支撑。
由于有着丰富的煤矿以及便利的水运,整个恩瑟尔河流域被开发成采矿,炼焦,炼钢,军火制造以及化学工业的超级工业带。
而且这里不仅曾是最大的淘金移民区,在20世纪初也是德国经济的火车头。
光鲜的经济效益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未来发展隐患。
由于太过资源丰富而在开发是完全忘记了都市规划。
没有城市规划,没有空间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甚至连城市景观规划,都没有。
一切仅仅为了经济效益,整个工业区成了冷漠而杂乱的被污染严重的造钱机器。
但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而且毫无考虑的开采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工业区煤炭储量急速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