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3
3.4.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以及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两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运用定理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
2.在动手参与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改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自主评价等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脑筋 如果∆ABC ∽∆A1B1C1,相似比为k ,它们的周长之间什么关系?面积呢?(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1、学生小组讨论后,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如果△ABC ∽△A'B'C',相似比为k ⇒AB BC CA k A B B C C A ===''''''⇒AB =kA ′B ',BC =kB 'C ',CA =kC 'A ' ⇒AB BC CA kA B kB C kC A k A B B C C A A B B C C A ++''+''+''==''+''+''''+''+'' 11111111212ABC A B C BC AD S S B C A D ∆∆∙=∙=()()1111211111212kB C kA D k B C A D =∙ 2、总结: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例题精讲 出示课本P88例11、例12(三)运用性质,熟悉新知2---------,对应中线之比是------------,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是1∶2,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的角平分线之比是--------,对应边上的高线之比是-------- 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是---------,周长之比是-----------3、有一张比例尺为1 4000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是60cm ,面积是250cm2,则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 m ,面积是-------m24、有个三角形的边长为3,4,5,另一个和它相似的三角形最小边长为7,则另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面积是----(四)小结反思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两条有关定理的证明思路与证明方法;定理的运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5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二)能力训练要求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教学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教学方法类比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4.5 A)第二张(记作§4.5 B)第三张(记作§4.5 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记法.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生]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师]很好.请问相似多边形指的是哪些多边形呢?[生]只要边数相同,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都包括.比如相似三角形,相似五边形等.[师]由此看来,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二、教学设计类比学习,探讨发现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讲解新课]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习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公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等于1的情况,教学时可先指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新的命题,如: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答:SAS、ASA(AAS)、SSS、HL.问: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答:“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问: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强调:(1)学生在回答中,如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启发、引导、纠正.(2)用类比方法找出的新命题一定要加以证明.如图5-53,在△ABC和△中,, .问:△ABC和△是否相似?分析:可采用问答式以启发学生了解证明方法.问: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答:①三角形的定义,②上一节学习的预备定理.问:根据本命题条件,探讨时应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答:预备定理,因为用定义条件明显不够.问: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出怎样的图形?答:或 .问:应如何添加辅助线,才能构造出上一问的图形?此问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领学生共同探讨,注意告诉学生作辅助线一定要合理.(1)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过D作DE∥BC交AC于E.“作相似.证全等”.(2)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上,截取,在边AC(或延长线上)截取AE= ,连结DE,“作全等,证相似”.(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或延长线”的情况)虽然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但通过刚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 已知和中,,, .求证:∽ .此例题是判定定理的直拉应用,应使学生熟练掌握.例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已知:如图5-54,在中,CD是斜边上的高.求证:∽∽ .该例题很重要,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掌握判定定理1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可以直接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教材上排了黑体字,所以可以当作定理直接使用.即∽△∽△.[小结]1判定定理1的引出及证明思路与方法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辅助线作法的思路.2.判定定理1的应用以及记住例2的结论并会应用.七、布置作业教材P238中A组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31、教学引入照顾到了到多数的同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测量和计算能力。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接着介绍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最后列举了一些应用实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及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逐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3.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例题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学案、作业等教学资料。
3.准备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古建筑的窗花、玩具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思考相似图形的性质,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计算物体面积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几何画板绘制相似三角形,并观察它们的性质。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计算未知边长、面积等。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作业讲评课教案5篇最新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作业讲评课教案5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作业讲评课教案1相似三角形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示例1(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二、教法引导先学后教,达标导学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3.什么叫相似比?[讲解新课]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BM=MC,∽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七、布置作业教材P241中3、教材P247中A组3.八、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示例1(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二、教法引导先学后教,达标导学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3.什么叫相似比?[讲解新课]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BM=MC,∽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七、布置作业教材P241中3、教材P247中A组3.八、板书设计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作业讲评课教案2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第1题) B C D A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知识回顾:平行投影: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所产生的影子称为平行投影在平行光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正比一、1、在同一时刻,高度为1.6米的小树在阳光下的影长为0.8米,一棵大树的的影长为4.8米,则大树的高度为 .2、如图所示,在某一时刻,大树在阳光下的影子BE 与小树的影子DE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量出小树的高度为 1.6米,影长为0.8米,两树之间的距离为4米,则大树的高度为 .3、在下面的图形中,表示两棵小树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子的可能是( )4、晚上,小华出去散步,在经过一盏路灯时,他发现自己的身影是 ( ) A.变长 B.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例1、在某一时刻甲木杆的影子如图所示,你能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乙木杆的影子吗?(用线段表示)例2、李明同学想利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他在某一时刻测得1m 长的标杆影长为0.8m ,当他测量教学楼前的旗杆的影长时,因旗杆靠近教学楼,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怎么办呢?例3、如图,有一路灯杆AB(底部B 不能直接到达),在灯光下,小明在点D 处测得自己的影长DF =3m ,沿BD 方向到达点F 处再测得自己得影长FG =4m ,如果小明得身高为1.6m ,求路灯杆AB 的高度。
例4、阳光通过窗口照到教室内,竖直的窗框AB 在地面上留下2m 长的影子ED (如图),已知窗框的影子到窗框下墙角的距离EC 是4m ,窗口底边离地面的距离BC 是1.2m ,试求窗框AB 的高度。
0.8m C例5、如图,小明晚上在路灯下散步,已知小明的身高AB=h ,灯柱的高OP=O ’P ’=L ,两灯柱之间的距离OO ’=m .(1)若小明距离灯柱OP 的水平距离OA=a ,求他的影子AC 的长;(2)若小明在两路灯之间行走,则他前后的两个影子的长度之和(DA+AC )是否是定值?请说明理由。
例6、你知道月球中心距离地球表面大约有多远吗?下面提供一种测量方法:在月圆时,将一枚1元硬币,放在眼睛与月球之间,调整硬币与眼睛间的距离,直到硬币刚好将月球遮住,如果硬币与眼睛间的距离为2.72m ,月球的直径为3500km ,硬币的直径为2.5cm ,求月球中心距离地球表面大约有多远?例7、王鹏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EF 的高度,他走到了校园的围墙CD 外(如图所示),然后他沿着过点F 与墙CD 垂直的直线从远处向围墙靠近至B 处,使大树恰好被挡住顶端C 和顶端E 时,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不紧密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如何将相似三角形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几何画板等软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通过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地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挑选几组学生代表,汇报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学习目标】1.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2.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A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3.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学习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及其应用.【学习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2的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回顾: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答: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是什么意思,你能类似地猜测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吗?答:SAS:两边及其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猜测: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阅读教材P81,完成下面的内容:1.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B′C′,使∠A=∠A′,ABA′B′=ACA′C′=2,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C′的长,它们的比等于2,△ABC∽△A′B′C′吗?2.改变∠A或比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3.你能用文字表达你的结论吗?答: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4.提问“你能证明上述结论吗”?已知:如图,△ABC和△A′B′C′中,∠A=∠A′,AB∶A′B′=AC∶A′C′.求证:△ABC∽△A′B′C′.证明:在△ABC的边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有△ADE∽△ABC.∵∠ADE=∠B,∠B=∠B′,∴∠ADE=∠B′.又∠A=∠A′,AD=A′B′,∴△ADE≌△A′B′C′.∴△ABC∽△A′B′C′.归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例】如图,在△ABC与△DEF中,已知∠C=∠F,AC=3.5cm,BC=2.5cm,DF=2.1cm,EF=1.5cm.求证:△ABC∽△DEF.证明:∵AC=3.5cm,BC=2.5cm,DF=2.1cm,EF=1.5cm,∴DFAC=2.13.5=35,EFBC=1.52.5=35,∴DFAC=EFBC.又∵∠C=∠F,∴△ABC∽△DEF.想一想:若把∠C=∠F换成∠A=∠D,这两个三角形还相似吗?不相似.归纳:全等中的边边角不能用,那么边边角也不能证相似. 点拨: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判定条件“角相等”必须是“夹角相等”.知识模块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的应用阅读教材P82例6,完成下面的变例:【变例】 已知:P 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上的点,且BP =3PC ,M 是CD 的中点,试说明:△ADM ∽△MCP.证明:∵正方形ABCD ,M 为CD 中点,∴CM =MD =12AD. ∵BP =3PC ,∴PC =14BC =14AD =12CM.∴CP CM =MD AD =12. 又∵∠PCM =∠ADM =90°,∴△MCP ∽△ADM.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知识模块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的应用四、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见《名师测控》学生用书.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相似图形【学习目标】1.认识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图形,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2.了解形状相同的图形是相似的图形,理解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式相似.3.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概念.【学习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学习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关系.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回顾:你还记得全等的图形吗?全等图形有什么性质?全等三角形呢?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相似图形阅读教材P73,完成下面的内容:1.思考: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个小五角星有什么关系?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它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答:五个小五角星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它们全等.大五角星与五个小五角星形状相同、大小不相等.2.直观上,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是相似的.归纳: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作相似图形.【例1】如图所示,有一块平行四边形地ABCD,AB=30m,AD=45m.现要在地中修一水沟EF,且EF∥AB.问BE的长为多少时,▱ABEF∽▱ADCB?解:因为EF∥CD,所以∠D=∠AFE,∠C=∠FEB.在▱ABEF和▱ADCB中,有∠A=∠A,∠B=∠D,∠BEF=∠C,∠AFE=∠B.要使▱ABEF∽▱ADCB成立,只有角对应相等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对应边成比例,即AB AD=BEDC=EFCB=AFAB.又因为AB=30m,AD=45m,DC=AB=30m,所以BE=AB·DCAD=AB2AD=30245=90045=20m,所以当BE=20m时,▱ABEF∽▱ADCB.知识模块二相似三角形阅读教材P74~P75,完成下面的内容:1.相似三角形定义: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作相似三角形.2.△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作相似比.3.相似多边形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作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也叫相似比.归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当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例2】如图,△ABC∽△A′B′C′.(1)求∠α的大小和A′C′的长;(2)△ABC 与△A′B′C′的相似比是4∶3;△A′B′C′与△ABC 的相似比是3∶4.解:(1)∵△A′B′C′∽△ABC ,∴∠α=∠A =60,A′C′AC =A′B′AB. ∴A′C′10=68,∴A′C′=10×68=152. (2)△ABC 与△A′B′C′的相似比是AB A′B′=86=43. △A′B′C′与△ABC 的相似比是A′B′AB =68=34.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相似图形知识模块二 相似三角形四、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见《名师测控》学生用书.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回顾:
1.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答:基本定理以及判定定理1~3.
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答: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河的宽度
阅读教材P91“动脑筋”和“做一做”,完成例1.
【例1】
如图,小芳家的落地窗(线段DE)与公路(直线PQ)互相平行,她每天做完作业后都会在点A处向窗外的公路
望去,小芳很想知道点A与公路之间的距离,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测出了邻家小彬在公路BC段上走过的时间为10秒,又测量出了点A到窗的距离是4米,且窗DE的长为3米,若小彬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2米/秒,请你帮助小芳计算出点A到公路的距离.
解:过点A 作AM ⊥BC ,垂足为M ,交DE 于点N.∵DE ∥BC ,∴∠3=∠4,∠1=∠2=90°,∴AN ⊥DE.
又∵∠DAE =∠BAC ,∴△ADE ∽△ABC ,∴DE BC =AN AM
.根据题意,知BC =1.2×10=12(米).又∵AN =4米,DE =3米,∴312=4AM
,∴AM =16(米).∴点A 到公路的距离为16米. 知识模块二 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阅读教材P 92例题,完成下面的例2.
【例2】 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曾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的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如图,如果木杆EF 长2m ,它的影长FD 为3m ,测得OA 为201m ,求金字塔的高度BO.(太阳光线是互相平行的)
解:由题意,得2∶BO =3∶201,解得BO =134m .即金字塔的高度为134m .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河的宽度
知识模块二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四、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见《名师测控》学生用书.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