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09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一、本文概述《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文章。
本文借助鲁思·本尼迪克特的经典著作《菊与刀》作为理论框架和参考依据,对日本民族性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菊与刀》一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然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入手,对日本民族性格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菊与刀》的主要观点与解析《菊与刀》一书,作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解析,为我们展现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的“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对比鲜明的意象,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解说。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主要探讨了日本文化中强烈的等级观念和负债意识。
她指出,这种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阶层关系中,还表现在他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上。
例如,在二战前十年,日本将自己视为已经达到金字塔顶端的经济强国,愿意主动承担起调整国际秩序的重任,并通过侵略战争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等级观念与负债意识相互交织,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各就其位”的原则。
本尼迪克特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层面分析了这些民族心理如何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保存到现在。
她发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强调了对等级秩序的遵守和对忠诚、孝道、恩情等观念的传承。
这些观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深入人心,成为塑造日本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
在解析日本民族性格时,本尼迪克特特别强调了“菊”与“刀”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的美和和谐,而“刀”则代表了武力和冲突。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倾向在日本社会中并存,形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本内容由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欢迎大家学习![内容简介]“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
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心得]学日语这么久,一直都想好好读一读《菊与刀》,因为这本书深刻描写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本性,可是总是被各种事情搁置了,今天打算开始仔细阅读这本书。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邻邦和宿敌,如今又和我国有着各种摩擦,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日本的文化与西方诸国的文化很不相同,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所以作者在二战时奉命研究日本文化,分析对方的“敌性”,从而给出作战的建议。
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迷惑:“他们彬彬有礼,但是又很蛮横倨傲”“该民族无比顽固,但是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该民族性格温顺,但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他们忠诚宽厚,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他们勇敢,但又怯懦”“他们好面子,又具有真诚的良心”“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是顽固的保守主义”“他们爱美,却又尚武”。
《菊与刀》1.书目信息(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62.著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 of 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
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3.推荐理由《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后受命于美国政府完成的报告。
当时美国政府急于制定关于战后日本治理的政策,需要了解两大问题: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不是要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进攻日本?第二,如果日本投降,美国要不要保留日本政府机构及天皇?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调查了战时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同时也收集了大量有关日本的文艺学术作品,完成了报告,并推断: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以直接的方式统治日本;美国需要保存并运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机构。
在战争结束后,她的预见和建议得到了证实和采纳。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报告整理出版后,在日本反响强烈。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一部由美国人物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文化研究作品,在书中,本尼迪克特利用人类学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
通过对比和分析,他试图揭示出日本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给出了一些解释。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首先讲述了日本文化的几个重要特点,如集体主义、隐晦性和面子观念等。
他指出,日本人注重集体,追求和谐共处,而不注重个人的自主性。
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而不是个人的欲望和需求。
此外,日本文化鼓励人们保持沉默和含蓄,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日本人在面对冲突或困难时会选择逃避和回避。
他们不喜欢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和摩擦,而是试图保持和平与稳定。
与此相反,本尼迪克特认为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个人的权利和意愿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而社会关系和规范的约束则相对较少。
同时,西方文化崇尚直接、坦率和公开的交流方式。
这使得西方人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以及处理冲突和困难。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也探讨了日本的军事文化和神道教的影响。
她指出,日本的军事传统使得日本人对于等级和纪律有着极高的重视,且极端忍耐力。
在神道教的影响下,日本人通过仪式和象征手段来表达信仰和敬畏。
这成为日本文化中另一个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本尼迪克特试图解释为什么日本社会在历史上对于个体的要求相对较低,人们更注重个体和集体的利益,以及如何维持和平与稳定。
但同时,她也指出这些文化特点并不意味着日本人没有个人的欲望和需求。
只是他们更倾向于隐藏和压制这些个人的欲望和情感,以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认识到了日本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也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更加包容和理解。
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文化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某个文化更优越或是更劣越,而是认同和尊重这些差异,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的关系。
《菊与刀》读书笔记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文中说到写作目的是了解日本,我就很好奇难道作者不是日本人?于是我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菊与刀》是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
“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必胜的信心,在于极端唯心主义,他们相信精神必将战胜物质。
即使是在日本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家、高级统帅都会反复强调“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竞赛,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与美国人崇尚物质两种观念之间的较量”。
“物质力量必将失败”。
他们认为军舰、大炮等物质的东西不过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象征,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气概的象征一样。
同时,天皇是神道教的核心。
如果对天皇的神圣性进行挑战并将其摧毁,日本就会瓦解。
没有天皇的日本不能称为日本。
只要天皇下令,即使只有一根竹矛,日本人也会毫不迟疑地投入战斗。
同样,只要天皇下令投降,日本人马上就会停止战斗,甚至连最勇猛的关东军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中国人与日本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中国人怕死,而日本人不怕死。
在以抗战为题材的电视剧中,总有一些中国人苟且偷生,背叛祖国,当了日本人的狗汉奸;而日本人却誓死效忠于天皇,即使战败,也不会卖国求荣,而是以死谢罪。
这时的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我感到很奇怪的是,日本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好意。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欢迎大家学习 ![内容简介]“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
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心得]学日语这么久,一直都想好好读一读《菊与刀》,因为这本书深刻描写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本性,可是总是被各种事情搁置了,今天打算开始仔细阅读这本书。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邻邦和宿敌,如今又和我国有着各种摩擦,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日本的文化与西方诸国的文化很不相同,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所以作者在二战时奉命研究日本文化,分析对方的“敌性”,从而给出作战的建议。
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迷惑:“他们彬彬有礼,但是又很蛮横倨傲”“该民族无比顽固,但是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该民族性格温顺,但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他们忠诚宽厚,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他们勇敢,但又怯懦”“他们好面子,又具有真诚的良心”“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是顽固的保守主义”“他们爱美,却又尚武”。
《菊花与刀》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
1944年《菊花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
1946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便是这本《菊花与刀》。
《菊花与刀》出版后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
此外,《菊花与刀》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
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菊花与刀》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译者:晏榕鲁思·本尼迪克特,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创始人;文化与人格理论(心理人类学)的重要人物。
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48年病逝。
代表作作《菊花与刀》、《文化模式》等。
菊与刀主要内容是什么介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菊与刀主要内容是什么介绍【导语】:菊与刀是一本描写日本社会的书籍,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写了菊与刀。
《菊与刀》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研究大量日本文学艺术作品、与居住在美国的一些日本人直接接触交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由日本人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此书研究鞭辟入里,甚至也被日本学者奉为研究和分析自己民族的经典著作。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最初对日本人相互矛盾的行为表现感到困惑,正如菊花的美好鲜妍与刀刃的狠绝凛冽相去甚远,却又能以完美契合的形式共存一体,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日本等级制度和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逐渐卸下有色眼镜,以更为客观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文化特色。
其中,日本人独特的“孝道”令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孝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点,也是日本人终身奉行的圭臬。
孝文化在中日两国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并看作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行的标准之一。
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日本有“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的谚语。
然而,两国“孝”的内涵和表现却尤为不同。
《菊与刀》一书中,于“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和“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两章详细阐述了日本的“孝文化”。
其中说到一个故事,读罢不免令人怆然:婆婆将怀有身孕的媳妇赶出家门,并在孩子出生后,将孩子带走送进了孤儿院,而对于这一切,丈夫只是惟母命是从。
这令人不禁联想起我国古代另一段凄美的故事《孔雀东南飞》。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在我们看来,焦仲卿舍身求全的一举,也算是个不逆母心不负卿意的结局。
然而,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殉情而死则的男士则会因没有“尽孝”、意志薄弱而遭人鄙夷。
唯一受人尊敬的做法则为无条件顺从父母之意,默默忍受这一磨难以证明自己坚不可摧。
诗云“得成比目何辞死”。
但日本人哪怕牺牲连理之情也不愿丝毫忤逆父母之意,因为他们将父母的养育当作穷尽一生也难以报答其万分之一的一种“恩”,而这种如山高水阔的“恩”便也是子女欠下的一生的债,要以完全的服从来偿还。
《菊与刀》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但是在战争结束后,这本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社会学著作在日本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轰动,被誉为了解日本文化模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其中令人惊叹的则是作者本尼迪克特从来没有踏足过日本一步——其所有结论都是从现有资料和对在美国的日本人了解研究得出的。
这本书说明了日本民族的双重性与矛盾性,此书的价值并非提出了日本民族性中的矛盾和令人困惑的复杂,而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日本人进行分解,去探求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形成原因。
各按本分,恩与报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与修养,儿童的学习是作者对日本民族背后的种种稗节作出的分析。
各按本分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换句话说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下生存,他们习惯于寻求束缚中的相对自由和得体,拒绝跨越等级的变革,在他们心中认为这是一种无力的行为,而这种习惯模式让他们对于安全感的定义不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而是一种获得庇佑的平和。
恩与报恩是日本文化中另一个独有的特征,与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同的是,日本人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和睚眦必报,报恩和报仇同样被视为君子的行为。
日本人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印度的佛教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中最最精粹的仁在日本文化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中国的儒教以仁作为基础发散出来的种种美德,譬如宽容,豁达在日本文化中失去了根基,日本人很想当然的认为重视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全部表达出来才是对待对方的最好方式,因此恩的含义是宽泛的,它包括了对于恩情合理的回馈和仇恨适当的回复,这一点也是日本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样儒家面纱下最本质的不同。
义理,名誉和人情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然而义理是一个日本文化中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概念,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
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启示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日本民族是一个彬彬有礼而又出色的民族,然而他们又是傲慢自大的;他们是顽固守旧的,然而又极易接受新奇的事物;这个国家的人民是顺从的,同时他们又是极不服从上边统治的;他们是忠实宽容的,然而又是不忠实而又心术不正的;他们是非常勇敢的,同时又是极其胆小懦弱的;他们一方面因为顾及别人的评价而谨慎从事,同时又有令人吃惊的自我意识).著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在研究部族社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与人格理论,扩大应用到分析近代日本这一大型文明社会,把找出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原则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
对于如何取得胜利,日本人与美国人想的也不一样。
它叫嚣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
他们说:美国拥有广阔疆土,军备实
力雄厚,但这算得了什么?他们早已预见到这些差距,有足够的办法让差距不起作用。
日本人从他们的一家大型日报———《每日新闻》上,读到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
这次战争没有为他们增加多少资源。
而我们有!”
在英语世界,我们常常说要成为“历史的承继者”。
两次大战和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减少了我们的自信,以目前的成就来“承继历史”,似乎不太够资格。
不过这些糟糕记录也没有增加我们对历史的负罪感。
东方人则翻开了硬币的另一面:他们天然是历史的负恩者。
东方的“祖先崇拜”很多不是真正的崇拜,也不完全是针对祖先。
那是一种仪式,表示人们承认自己得到过许多东西,他们不仅欠历史的,也欠眼前的,在与周围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受惠良多。
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意志时常会有报恩的感觉。
这是基本的出发点。
西方人极端轻视社会对他们的恩情,尽管社会对他们以很好的照顾、教育、幸福生活,包括他们的降临人世。
因此,当我们祈祷的时候,日本人会觉得我们有点虚伪。
美国人敢说自己不欠任何人的,日本的德高望重之人绝对不会这样讲话。
他们不会轻视过去。
在日本,“义”的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处于各人互相有恩的巨大网络之中。
这个网络包括所有的祖先,也包括所有同时代的人。
本这种有恩必报、自我克制的道德准则,似乎是要把个人欲望等同于罪恶,坚决从内心根除,这似乎很符合佛教的原教旨。
但日本的道德准则对感官享乐却又非常宽容,这实在令人惊诧,在这
点上其道德伦理显然跟释迦及佛典是对立的。
日本是佛教国家,却并不谴责满足私欲,他们不是清教徒。
他们认为肉体享乐是好事,他们追求享乐,尊重享乐。
只不过要求享乐必须适可而止,不能侵犯到人生的重大事务。
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是一根U形曲线,允许幼儿和老人有最大的任性和自由。
幼年和老年时期是“自由的领地”。
随着幼儿期的逝去,约束逐渐增加,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
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时期,持续数十年,此后再次逐渐回升。
过了60岁,就又可以像幼儿那样几乎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
在美国,这种曲线是颠倒过来的。
幼儿时期教养非常严格,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放松。
到孩子们独立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约束。
我们的壮年期是自由和主动性的鼎盛时期。
随着年龄增长,精力日益衰退,以至成为他人的累赘,就又会再受到束缚。
日本那种人生模式,美国人想都没有想到过,那跟我们的现实完全背道而驰。
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
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