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水资源法律法规水资源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水资源管理活动。
第三条国家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倡导节约用水,推行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保护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人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第二章水资源的管理第四条水资源的管理实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分类管理、分区施策的原则。
第五条水资源管理应当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节约用水的原则。
第六条根据不同的水资源类型和用途,对水资源实行分类管理。
国家按需设立各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履行水资源管理职责。
第七条水资源管理应当加强水资源数据的收集、共享和利用。
各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水资源监测和数据管理系统,做好水资源情况的收集、评估、发布等工作。
第三章水资源的保护第八条国家制定并实施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的规划。
加强对水源地、水库、江河湖泊等重要水域的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污染水源地、水库、江河湖泊的行为。
第九条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推动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严禁乱占用用途为非农业生产的耕地用作工矿企业的生产用地。
第十条国家鼓励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广泛开展水资源保护知识普及活动。
第四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十一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水资源管理规划,遵循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原则,保证其安全、可持续利用。
第十二条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实施前,应当进行水资源审批,取得水资源利用许可证才能进行开发利用活动。
第十三条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当依法缴纳水资源费。
水资源费的具体征收办法由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对违反水资源管理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追究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人应当投入相应费用进行水资源的修复和环境修复。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的,由水资源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水资源利用许可证。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与治理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因此其水资源问题和治理成为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长江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并提出可能的治理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长江流域涵盖了大片的干旱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长江流域每年的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一小部分,同时水需求量却在持续增长。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尤其在干旱季节更为严重。
其次,长江流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水污染。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污水排放到长江中,使得长江水质严重受到污染。
水污染不仅影响人民的饮水安全,也危害到了长江流域丰富的生态系统。
大量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污染了长江的水体,对其中的鱼类、水生动植物造成了严重伤害。
为解决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包括限制用水额度、控制污水排放、加大环保投入等。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来缓解短缺问题。
在农业方面,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减少灌溉用水量。
在工业和城市领域,应鼓励企业和居民使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跨流域转移,通过引水工程将富余水资源引入干旱地区,以满足当地的需求。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们需要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处理效率和排放标准。
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行动中来。
最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与治理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挑战。
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都应当建立起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长江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治理。
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也是全国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水域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长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解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需要从源头上加强污染物排放治理。
面对不断增长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必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控制体系。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更清洁、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其次,要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对于全国的水资源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流域水资源的调控管理、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建立水资源权益划分和保护机制等,以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此外,长江流域的水域生态系统保护也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
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群的急剧减少,破坏水域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需要加强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生物保护,为各类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水域污染物的处理和减量,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
最后,要实现长江流域水环境的全面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协调,畅通信息共享渠道,统筹协调各类治理措施的落实。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总之,长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各方面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制定相应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这片美丽的水域得到更好地保护,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清洁、更美丽的长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解读——十七届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学法(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于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一、《长江保护法》的主要内容《长江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9章96条。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对于加强长江流域保护与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该法第九十五条第三款明确了“本法所称长江重要支流,是指流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八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包括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和赣江等。
”阆中地处嘉陵江中上游,肩负着嘉陵江综合保护的重任。
二、《长江保护法》的八大亮点(一)树立绿色发展规矩。
《长江保护法》明确提出,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
长江保护应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创新驱动、系统治理,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写入法律,成为长江流域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二)建立流域协调机制。
《长江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统一指导、统筹协调长江保护工作,审议长江保护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长江保护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将“九龙治水”变为“一龙管江”,促进长江流域实现龙头龙身龙尾协调发展,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三)强化政府管理责任。
《长江保护法》是对政府责任要求最多的法律之一,共有62条有关政府的责任规定,占法律条文的65%,体现出《长江保护法》的综合性、跨界性和宏观性。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9 No.03-04 2021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为规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及长江流域各类生产生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长江保护法》在“第一章 总则”之后即设置了“第二章 规划与管控”,体现了对强化规划引领的重视[1-3]。
为了落实其关于建立“长江流域规划体系”的要求,本文对长江流域规划体系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的架构,并对顶层规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中如何落实系统观念、突出重点进行了阐述,以促进相关规划之间协调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对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
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 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Implementing the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 Law and Establishing a Planning Syste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文/杨晶晶 王东 马乐宽 孙宏亮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规定“国家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长江流域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
”其中,相关专项规划应发挥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构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
该规划体系应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顶层规划,统筹生态环境修复规划、水资源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湖岸线保护规划、河道采砂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关要求,与长江流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涉及长江保护法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9.29•【字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三百号)•【施行日期】2021.09.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三百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涉及长江保护法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由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21年9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9月29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涉及长江保护法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2021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为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一、对《湖北省水路交通条例》作出修改(一)将第十条第二款中的“国土资源”修改为“自然资源”。
第三款修改为:“全省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应当明确港口岸线范围的具体界线,对与港口岸线相连的陆域应当留足港口建设用地。
严格控制港口岸线开发建设,促进岸线合理高效利用。
”(二)第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严格限制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水域实施航道整治工程;确需整治的,应当经科学论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三)将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水利水电枢纽运行调度时,应当根据上游来水条件,保证下泄流量不小于设计最小下泄流量,并符合生态流量泄放要求。
”(四)将第二十四条中的“规划、水行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修改为“自然资源、水行政、生态环境等部门”。
(五)将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中的“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需要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当依法办理港口岸线使用许可”修改为“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需要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当依法向港口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港口岸线使用申请”。
长江的治理措施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拥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长江面临着严峻的污染和水资源管理问题。
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长江的治理措施,包括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
水污染治理监测和评估长江水污染治理的第一步是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水质监测站点,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如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可以及时了解水污染状况,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中国政府在长江流域建设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
这些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和高级处理等,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并达到排放标准。
工业排污管控治理工业废水是长江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面。
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并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通过建立工业废水排污许可制度,限制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和浓度,可以有效控制工业废水对长江水质的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长江水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政府推广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如合理施肥、农田排水系统改造和农药使用管理等。
通过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可以减少农业废水和农药对长江水质的负面影响。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调配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国内各省份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矛盾。
为了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长江流域水资源调配方案。
通过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利枢纽和调水设施,可以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平衡调配。
水资源保护长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地之一,保护长江水资源是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调度和保护河流湖泊等,以确保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限制水资源利用为了进一步保护长江水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例如,对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进行限制,限制大规模用水项目的开发,以及制定水资源税等经济手段,以引导社会各界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
一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干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个省(市、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支流伸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个省(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长江流域水资源特性突出:它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匀;长江水量巨大,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是黄河水量的20倍,且径流年际变化不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分布不均匀。
长江流域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是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对象属性,也可以说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前提条件,立法的必要性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要求对其水资源保护问题予以充分重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利用,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与其它环境要素和资源都息息相关,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海洋环境、生物环境与之进行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将它们连接为不可分的环境整体;水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都不能离开的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不仅与森林、草原、生物、土壤、矿藏等资源息息相关,而且是一定区域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要素。
因此,可以说,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与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直接相关,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切规划与设想,也都是建立在长江水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的确,在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伴随其间的其它资源为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开发利用资源、迅速发展经济的各种契机。
但是,一切规划和设想为我们描绘的美丽蓝图都是建立在长江流域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水量或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水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是一纸图画而已。
而要真正实现这些设想,就必须对水资源有充分的认识。
一方面,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在当今,水荒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工业发达国家中,当年总用水量超过河川总径流量的15%时,就会出现水荒和农业干旱。
我国河川年总径流量约为26300亿立方米,到2000年总耗水量将达到13000亿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出现水荒,如今已蔓延到全国,目前我国的实际用水量已达5300亿立方米。
有关专家研究指出:由于自然条件和开发条件的限制,年取水量10000~12000亿立方米,将是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可能限度,再增加供水将十分困难。
据1993年统计资料,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1%左右,可供水量比1980年仅提高128亿立方米,当流域出现枯水偏旱年,约缺水226亿立方米。
目前,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已受到给水不足的制约。
现状已不容乐观,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长江水资源则会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今天的长江流域,除供水已出现紧张外,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水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充的可更新资源,可以寻求可持续开发的途径,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源源不断地永续利用。
只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可以实现永续利用的。
但是,水资源的可更新、可补充能力又是受自然条件限制的,是有一定限度的。
任何无节制的开发,都会导致其受到破坏,并使其更新能力下降。
因此,必须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以保护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得以实现,否则,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1、长
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过程中的市场无功能和流域资源保护的特殊性在客观上要求实行统一管理。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对长江水资源进行保护,而要保护水资源首先必须解决谁来付费的问题,在市场机制下,这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另外,长江流域水资源又是一种公共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私人物品,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不是你用了我就不能再用,而是只要它存在,你可以消费,我也可以消费。
长江水资源的这种特性,会引起需求与供给无法自动通过市场机制相互适应的问题。
并且,由于长江流域水资源是一种流域资源,它具有整体流动的自然属性,以流域为单元,水量水质、地上水地下水相互依存,组成一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开发利用、治理互为影响;它同时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可用于灌溉、发电、供水、养殖、航运和旅游等多方面,有着开发的多部门性和对城乡供水、卫生保健、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水力发电、内陆渔业、水上运输、休闲娱乐等人类活动的多方面利益。
另外,还存在着洪水泛滥成灾的危害以至于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始终贯穿于防洪和洪水控制的考虑。
长江虽然从生态系统上看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其干支流、上下游却被人为地划分成了多个行政区域,形成了实际上的分割管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