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军事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7
孙子兵法与军事谋略《孙子兵法-谋攻》里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
集中反映为“斗智”的谋略概念,则是军事家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把那些诡诈、虚实、奇正、用间、造势、示形等各种施计用谋的手段经过高度抽象概括而成的。
“谋略”二个字不是一开始就同时出现的,而是“谋”在先,“略”在后。
“谋”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四千多年前的《书经·大禹谟》:“询谋金同”(君臣共同议定计谋),“弗询之谋勿庸”(未征求意见之谋不能用)。
作为军事术语加以系统阐述和运用的要首推《孙子》。
自此之后,“谋”字广泛运用于作战指挥之中,见诸于历代军事名著之内。
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
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
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
楚国强大,宋国弱小。
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仗恃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
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
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
军事谋略有如下特点:第一,军事谋略的对抗性。
战争是两个敌对国家、民族、阶级和武装集团之间的暴力对抗行动。
而军事谋略就是这种对抗活动中的智力角逐。
在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对抗中,敌人总是挖空心思地算计我,我也在审时度势地算计敌,你有来谋,我有去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军事谋略的对抗性特别激烈,特别复杂,而又特别隐蔽。
因而,对指挥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的机智灵敏的反应能力要求也特别高。
第二,军事谋略的诡诈性。
自《孙子》开始,我国兵家常讲“兵以诈立”、“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所著的著名兵书,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治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强调军事组织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资源和人力条件
进行规划,使军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
要的启发作用。
2.强调军队的严肃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要严格,以保证军队的战斗
力和服从性。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
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3.强调军事指挥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指挥要根据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进行
科学规划,以使军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更快地取得胜利。
4.强调军事斗争的多种形式。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战斗、
攻城掠地、谋略计谋等。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采取适当的军事斗争方式,以取得最大
的战斗力。
5.强调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应当建立良好的联合作战机制,使
不同部队能够协同作战,以取得最大的战斗力。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
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
孙子兵法对现代军事的指导意义
1、《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3、《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
4、总体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的兵器智慧与军事策略概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文化经典,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这部书包含了丰富的兵器智慧和军事策略,对于战争和军事运筹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孙子兵法》展开论述,阐述其中承载的兵器智慧以及应用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的策略。
兵器智慧1. 兵器选择与运用《孙子兵法》强调选择合适的兵器,并善于利用不同类型武器进行战斗。
无论是长短兵器、攻击性或防御性武器,都应根据战场环境和敌情来选取合适利用,并作出恰当的配备。
2. 兵员素质与训练除了兵器本身外,《孙子兵法》也关注士兵个人素质和训练。
强调培训士气高昂、技能娴熟、团队协作良好的士兵,以提高作战效能。
3. 战术布阵与兵力调配《孙子兵法》中提到了许多经典的战术布阵和兵力调配原则,如正面破击、侧翼包抄、前后夹攻等。
这些战术手段在实际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少胜利。
军事策略1. 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孙子兵法》认为政治和军事密切相关,并主张政治引导军事。
将国家政治目标与军事行动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强大的国家战略。
2. 对称与非对称作战在《孙子兵法》中,对称和非对称的概念被广泛阐述。
对称作战是指敌我实力相当时采取的传统武装冲突形式,而非对称作战则强调以差异化和灵活性获取优势。
3. 情报收集与分析《孙子兵法》强调了情报收集与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搜集情报并进行准确分析,将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军事行动计划与战略。
结论《孙子兵法》作为一部经典的兵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兵器智慧和军事策略。
从兵器选择与运用、兵员素质与训练、战术布阵与兵力调配到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对称与非对称作战以及情报收集与分析等方面,都能找到宝贵的教导和借鉴。
这些观念和原则对于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军事行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与军事战术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典籍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
它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的战略思维和军事战术,对后来的军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孙子兵法》中所涉及的关键战略思维和军事战术。
1. 战略思维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了几个关键的战略思维:1.1 统一指挥在作战过程中,统一指挥是至关重要的。
孙子认为只有将全体士兵团结在一个组织下,并由一个明确、权威的指挥官进行统一指挥,才能保证作战行动的效果。
1.2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报是制定正确战略的基础。
孙子主张通过侦察、间谍等手段获取敌方情报,并仔细分析自身实力与敌方实力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出全面、周密的作战计划。
1.3 避实就虚孙子提倡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防止敌方识破自己的意图。
他认为应该以假乱真、示敌以弱来引诱敌人犯错,从而达到取得胜利的目的。
2. 军事战术《孙子兵法》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战术,它们为后来军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火攻火攻是指利用火力来攻击敌人。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火攻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他认为火可以烧毁敌军粮草,破坏其士气,使之慌乱不堪。
2.2 偷袭偷袭是在对方措手不及时进行突然袭击。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偷袭战术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选择时机和地点、如何保密行动等方面的建议。
2.3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指与其他势力结盟并协同作战,以增加自身实力。
孙子提倡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固的联盟关系,以应对强大敌人的威胁。
结论《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和军事战术为后来的军事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中强调的统一指挥、知己知彼、避实就虚等思想对现代战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战术方面,火攻、偷袭和合纵连横等策略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军事行动中。
《孙子兵法》不仅对研究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价值,也可以为今天的军事问题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以上内容为本人原创,未从其他来源复制或粘贴)。
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1、孙子兵法中重战慎战思想,此思想是从战争对国家消耗极大的角度来说明慎战的重要性,在以高技术战争为主的现代战场上,昂贵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战争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孙子兵法中重战慎战思想在现代仍十分重要;
2、孙子兵法中不战而胜思想,在慎战思想的前提下,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追求便是战略运筹的最佳选择,“伐谋、伐交”是这种战略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谋略、外交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谋略、外交斗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尤为突出,军事行动带有鲜明的政治、外交色彩,因此在军事行动的选择方面,不仅要确保军事斗争的胜利,更要适应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利用“伐谋、伐交”思想创造良好战略环境;
3、孙子兵法中备患先胜思想,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广泛应用,战场的时空空前扩大,这种“备患”更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进而根据“先胜”的战略思想,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创造各方面取得战略胜利的条件,使别的国家都争着和自己结交,才可在经济上有利、政治上有靠、军事上有助,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取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
名著名句教学:《孙子兵法》中的领导力与军事战略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军事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战略手册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这部著作是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但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智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孙子兵法》中关于领导力和军事战略的几个重要名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理念。
第一章:领导力1. 出师表:“臣闻疾人者必先知其所病”在《孙子兵法》中,“出师表”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领导力与人才选拔的关系。
其中,“臣闻疾人者必先知其所病”强调了一个优秀领导者需要善于辨析每个人的特长与不足,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改进。
2. 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谋攻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句。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需要对自己和对手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战略决策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3. 攻守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在《孙子兵法》中,“善用兵者避其锐气”一节指出,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应该擅长利用反击来保护自己并掌握主动权。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领导力。
第二章:军事战略1. 谋攻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关于集体行动和组织管理的重要思想。
无论是治理军队还是企业组织,在处理庞大人员群体时都需要灵活运用分工与合作的原则。
2. 兵势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这句名言强调了在战略决策过程中要具备机智和灵活性。
有效地使用退却、牵制等技巧将使得战略更有优势,让敌人处于被动地位。
3. 谋攻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句话强调了战略中的突袭和出奇制胜的重要性。
当领导者能够抓住时机,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古代军事经典著作,其中关于领导力与军事战略的名句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思想和智慧运用到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读并理解这些名句,并结合实际情境应用,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战略决策能力。
《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国防中的应用《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
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
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
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
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Artof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
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
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姓名与学号年级与专业所在学院孙子兵法与军事[摘要]: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种种事实与经验无不告诉我们孙子兵法其智慧之高。
关键字:《孙子兵法》,战争,军事思想,应用战争不仅仅要讲战略和战术,还要讲“势”:“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他比之为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而将战略与战术发挥极致迄今为止非《孙子兵法》可谓功不可没。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
最完美的军事著作。
他在中国军事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指导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将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同样占有崇高的地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最重要的还在于她已有了普遍性意义,在其他众多的领域中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无疑孙子兵法对军事的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孙子兵法与主要军事思想第一、强调战争需谨慎。
1、《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护其政权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第二.揭露战争本性始计篇中写道“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说的是: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
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
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第三.指出战争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孙子兵法中写道“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说的是“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强调战争要仔细考虑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制度等五个方面,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
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
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这便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早体现,也是孙武最先提出。
在知彼和知己上,孙武尤其强调知彼,专设一篇《用间》来说明如何做到知彼,并提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即知彼——了解敌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军队行动的依靠。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即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只有“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知诸侯之谋”、“知敌之可击”,才能把握有利战机,正确制定自己的作战方针。
第四.强调军队作战需速战速决。
《孙子兵法》中写道“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说的是“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折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
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
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
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第五.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此问题上,孙武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他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就是说,善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这就是孙武对战争指导者的最高要求,是战胜敌人的最佳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
当然,孙武的“全胜”思想,不战而胜,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1949年平津战役时,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傅作义起义、和平解决北平的胜利,其前提条件就是由于我军西克张家口、东陷天津、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使北平之敌处于一无逃路、二无外援,战则必败的境地,加上我党的政策感召等,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最终和平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作为军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战略,为后世所公认,为全世界所公认。
第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武兵法中,除了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
1.“奇正相生”奇正,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军事术语,其含义包括兵力部署和战法两个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箝制敌人的为正,担任突击部队的为奇;列阵对敌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
在战法上,明攻为正,偷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战法为奇。
孙武这种特殊的战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谋略制胜。
他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也就是说,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面军队与敌交战,以奇兵取胜的。
军队部署就是一个“奇正”运用的问题,而“奇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不可拘泥于一格。
2.“示形”孙武所谓的“示形”,就是用欺骗的方法迷惑敌人,达到实施己方作战计划的目的。
在《计》篇中,孙武提出了“诡道十二法”,即示形的十几种方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
3.“击敌之虚”虚与实是古代兵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虚实的含义广泛,包括构成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如兵力的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部署的严松、坚瑕;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处境的安危、险易、利害等等。
虚实最直接地影响着作战的胜负。
一般说来,实则胜,虚则败;以实击虚则胜,以虚击实则败。
因此,孙武反复强调这一作战思想的意义和作用,并专设《虚实》篇论述这一问题。
他指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受孙武的影响,历代兵家都强调避实击虚,把它看成是克敌制胜的要诀。
二、孙子兵法之应用一、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的战役实例:如春秋时期的越灭吴之战,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475年—前473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越军于吴城(今江苏苏州)攻灭吴国的作战。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军在笠泽之战中击败吴军后,随即进攻吴都吴城,未克。
周元王元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
吴国经多年战争,士民穷困疲惫,青壮年大多阵亡,无力抵御越军,一战败北。
越军采用围困战法,包围吴城,长达三年之久。
吴军终于势穷力竭,“士卒分散,城门不守”。
三年,越军乘势攻破吴城。
吴王夫差率残部逃往姑苏山(吴城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