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运用思想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10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
所以说,《孙子兵法》的产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演进到一定阶段在理论方面的结晶。
春秋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管子、孔子、老子等都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思想家。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之间既共同学习与探讨、又相互攻击与批判。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得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春秋时期长期战争和军事实践孕育的结果。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
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
因此,《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着的产生,与当时的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一)重战、备战、慎战的战争观战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政治、民心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话既是《计》篇的纲领,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纲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子同样把战争看成国家大事,把战争看成是是国家行为,是政治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君、更不是将领的个人行为。
“兵着,国之大事”决不能把战争看成个人行为,战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察”.对于战争的发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状况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基本条件,总之,孙子提倡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倡重战、备战、慎战,要求明君、良将时时刻刻将“国家安危”、兵民生死系于心上,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1、战略运筹。
2、作战指挥。
3、战场机变。
4、军事地理。
5、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
主要有五种军事思想: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扩展资料:《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概述
孙子兵法以军事机动为主要内容,注重利用军事机动来取胜。
其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公以利害为准则”。
其提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全面考虑国际局势及军事战略部署;二是注重军事机动;三是借助自然条件的利弊,运用诡计;四是知己知彼,尊重战略与战术;五是机遇与危机,有效把握。
坚持以人为本,公以利己,尊重军事道德和军事价值观,努力实现有效开展军事行动,以及保障军队长远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军事必要保障。
指导思想:孙子提倡“全民参与国防”,强调武力需要尊重人权和尊重法律;重视军事利用政治,政治利用战争;发挥创新优势,尊重各国文化和习俗;着重军事的机动性、诡计性及行动的机会与危机;注重军人的训练,遵守军事道德,刚毅善战;大虑国际形势,尊重法律,强调有效维护社会治安。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孙子兵法》主要思想在现代战争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尊重,也为世界各国的军事学家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在现代战争中,《孙子兵法》主要思想仍然可以有效运用。
接下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地讨论这一点。
首先,从攻守之间的占有优势的使用讨论起。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敌人的优势要尽可能的攻击到其空陷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发动性能达到占有有利的先机。
在现代战争中,攻击与防守之间更多地是使用技术来竞争,一方发动技术打击将在短时间内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则必须采取其他技术来针对并打击这种发动性攻击。
第二,从兵力调动来谈起。
孙子曾提出“趋利避害”的思想,即对于不同的对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措施:当敌人注定会失败时,就应采取“趋利”的行动,以把最大的收益换来最少的胜利;而当敌人反反复复,势均力敌时,就要采取“避害”的行动,即逃避敌人的攻击,不要企图贸然衝阵。
在现代战争中,这一思想仍然适用。
一方可以根据对手的实力和能力调整自己的部署和部署,以及分散部署,在全面进攻时增强部署能力,在守方时则采取虚占破坏敌方部署等措施,以期取胜。
最后,从运动学方面谈。
孙子强调了灵活性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敌战术的调整需要一定的运动学原则支撑,灵活性能够在应变情况下有效地利用兵力差异,而损伤程度越大,收获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战争中灵活性是战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现代战争中,运动学思想也受到了广泛重视,双方经常会采取投机取巧,利用各种机动手段,推动部队灵活运作,以达到优势发挥的效果。
总之,在当今现代战争中,《孙子兵法》主要思想仍然可以有效运用。
从“趋利避害”的思想以及灵活的运动学原则来看,都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孙子兵法》中订立的战争原理,使双方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孙子兵法基本思维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
军事著作,除了上述九大基本思维,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和理念,比如:
1.知彼知己:在战争中,了解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非常重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
2.避其锐气:敌人的士气高昂时,要避其锋芒,等其疲惫时再出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全局为重:战争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事,而是关系到全局的大事,要以大局为重,谋划全局。
4.速战速决: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取得胜利,才能让敌人没有时间反应和准备,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5.攻其不备: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要迅速出击,攻其不备,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6.因敌制宜:要根据不同的敌人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和策略,因敌制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7.走为上计:在战争中,有时候采取进攻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撤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决策。
8.将有专攻:将领要有专业的能力和技能,要懂得自己所负责的领域,要善于指挥和决策。
9.赏罚分明: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对有功者要给予奖励,对有过者要给予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将士们的积极性。
解读《孙子兵法》
解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体现了“以德治军,以智胜敌”的思想理念。
它涉及军事组织、军事器械、战争攻守等方面,今天有很多军事理论家仍然在经常性地研究它。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战国时期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他在当时创立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军事制度,创造了多种新型的军事方式,对我国古代军事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指出,应该正确分析战争特点,结合时代背景与军队自身实力,采取得当的策略来夺取胜利。
这里孙子提出的原则包括“先攻、快攻”,“以轻敌重”,“以敌之弱处为其伤害”。
2、军事组织。
孙子兵法讲求军队的组织要严格而有条理,它以军队组织、装备、征讨方式为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组织方式。
它强调军队的内部组织、装备和指挥制度,规定了军队结构的要求、军事指挥技术的要求、士兵列队和报警的要求。
3、军事器械。
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多种军事器械,如斗车、火攻器、铁矛、筑垒、靶子、弓箭等,认为它们在军事行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孙子在军事技术上的发明,可以说大大推进了军事科学的发展。
4、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针对战争进行思想分析,形成了以德治
军,以智胜敌的军事思想。
即提倡把士兵的道德品质和技术水平提高,使军队在斗争中更容易取得胜利,这也是孙武在当时的军事改革的主旨。
解读《孙子兵法》,一方面深刻领会它的军事理论,以充实自身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深刻认识孙武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以礼仪、德、智、勇的优良品质,这不仅是当代政治家要学习的宝贵经验,更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把握的古代人文理念。
孙子兵法与中国军政思想孙子兵法的战争思想特别注重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来约束战争,形成崇和止战、奉行防御和注重人道的军事理念。
孙子兵法提倡自觉履行贯彻人道主义,这是孙子兵法的主要战争理论。
这和中国军政思想相似。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止战思想、自主防御原则、人道精神、灵活诡异的战略战术。
一.止战思想。
孙武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存在状态:战争和和平。
而战争的破坏性是一直存在的。
特别是到了现在武器不断发展,甚至发明了核武器,就使得战争的破坏性剧增。
孙子兵法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制止战争,注重外交,强调以谋取胜。
孙子兵法中的止战思想可以说对于当代社会的战争和和平有着重要意义。
全争天下,制止战争,力求全胜,是孙子兵法的重要战略思想。
在《谋攻》开篇中,孙子就提出:“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未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不难看出”力求全胜“是孙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全胜这种战略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战争和战略的层面,成为一个国家大战略的追求的目标,这不仅仅只是靠战争就能实现的。
运用外交,注重计谋。
因为战争是太过耗费人力物力,而且有时并不能满足人心,所以孙子兵法认为为了满足全体利益“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理想的胜利。
并且孙子兵法推崇上兵伐谋的思想。
孙子认为与伐交、伐兵、攻城等实际行动的角逐相比,在认识、思维、心理等方面设谋定策,具有更高的战略价值。
由此可见,孙子重视先知后行、以知驭行、知胜行定的战略观。
自孙子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反对穷兵黩武,注重外交协商,提倡和平外交。
即使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采用武装夺取政权的形式是被迫的最后选择。
到了新中国,力避战争暴力冲突是中国努力践行的战略诉求。
新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一直是追求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政治、经济利益得到保证,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和谐。
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全球安全秩序,以确保全球人民的利益得到保证。
孙子兵法十种重要思想简单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被誉为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于军事领域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都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孙子兵法十种重要思想的简单总结:1. 战争全局思维:孙子兵法强调了对整体战局的把握。
他讲究“智者必有计,不智者必有惑” ,并提出了“兵无常势”、“不失时机”等观点,强调战争中的时机和变化。
2. 军事智谋思维:孙子兵法对于智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强调了对敌情的了解和分析,以及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兵力,以取得最大的战果。
3. 优势兵力思维:孙子兵法注重在战争中发挥兵力的优势。
他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提出了“以正治邪,以奇胜正”、“以细胜众”等观点,强调利用优势兵力进行作战。
4. 兵力运用思维:孙子兵法对于兵力运用有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了“以迂为直,以软为刚”、“先攻击敌人的心理”等观点,强调使用计谋和战术来迷惑敌人,以获取战略或战术上的优势。
5. 战争决策思维:孙子兵法强调了战争决策的重要性。
他讲究“计谋并进,而不得已”、“小败大胜”等观点,强调战争中的灵活变通和战术上的立即决断。
6. 军事组织思维:孙子兵法关注军队的组织和管理。
他提出了“知天道者,胜人而不败”、“众擒敌之谋”等观点,强调建立坚实的组织体系和科学的军事管理。
7. 能动思维:孙子兵法主张主动进攻和积极作为。
他提出了“纵横捭阖”、“计无常、胜无常”等观点,强调主动出击和及时调整战术,以获取战略上的优势。
8. 战争经济思维:孙子兵法对战争经济有一定的论述。
他讲究“对内夺取利益,对外压制敌人”,强调在战争中充分发挥经济资源的作用。
9. 人民战争思维:孙子兵法对于人民战争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他认为“军民齐心,可使敌人服从”、“无后顾之忧,无困顿之敌”,强调军民团结和民主参与。
10. 教育培训思维:孙子兵法注重军队的教育和培训。
他提出了“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刻苦深研”等观点,强调军队应该注重培养指挥员的能力和士兵的战斗素质。
孙⼦兵法军事谋略思想《孙⼦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孙⼦兵法》的中⼼思想是⼒求以智谋胜敌,⽽不只是以⼒胜敌的军事谋略思想。
它充分体现在战争、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
⼀、关于战争问题《孙⼦兵法》开宗明义就说“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把战争看作关系军民⽣死、国家存亡的⼤事⽽加以认真研究,并且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攻》)。
它⼜说:“⽆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
主张对敌对邻国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
这些论述,反映了它重视战争,对战争抱慎重态度和要求有备⽆患的思想。
《孙⼦兵法》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事”,井分别作了阐述,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还需要有⼀定的物质⼒量(包括军事⼒量)。
有利的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平时严明的管理和训练,战时正确的军事指挥等。
这些也是《孙⼦兵法》对战争问题的可贵见解。
⼆、关于战略原则问题《孙⼦兵法》中关于战略原则,包括作战⽅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等,都体现了军事谋略思想。
在作战⽅针上,《孙⼦兵法》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作战》),认为“兵久⽽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
这反映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政治上要求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经济、军队组织等条件的限制。
为了达到进攻还胜的⽬的,在具体作战上,《孙⼦兵法》主张要充分准备,“先胜⽽后求战”(《形篇》)。
要“并⽓积⼒”(《九地》)、“并⼒、料敌,取⼈”(《⾏军》)、“并敌⼀向”(《九地》)。
这些都是要求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集中兵⼒。
《孙⼦兵法》对进攻⾏动要求突然性,要“攻其⽆备,出其不意“(《计篇》);要“避实⽽击虚”、“进⽽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虚实》),这些突然性都体现了避实击虚的奇袭思想和机动作战思想。
所谓“虚”,是指敌⼈的弱点。
《孙⼦兵法》的进攻作战,主张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