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32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经讲述了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的有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从质的方面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对已有的知识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而且开始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对今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算及解释化学反应实质提供了原则和依据。
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方法,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科学习必备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表示的意义,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回答是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
二、讲授新课【小测验】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①碳在氧气中燃烧②磷在氧气中燃烧③电解水④过氧化氢分解⑤加热高锰酸钾【活动探究】我们刚才写了几个反应文字表式,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文字表达式给我们那些信息?【归纳总结】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很直观,表示出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书写较麻烦,且不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设问】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还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知识点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归纳总结】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化学家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案第2课时教案: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教学难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天平、容器、水、砝码、纸张等;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小明把一块蜡烛放在天平的左托盘上,并加上一块和蜡烛重量相等的铁块放在右托盘上,天平平衡。
小明点燃了蜡烛,问天平是否会失去平衡?为什么?2.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天平不会失去平衡。
原因是:燃烧蜡烛时,蜡烛物质发生变化,释放出的气体会与空气发生一系列物质变化,但整个物质系统的质量仍然保持不变。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PPT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2.通过实验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实验问题。
2.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按照分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五、展示和分析(20分钟)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分析数据。
2.教师从理论角度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六、解答疑惑(15分钟)教师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相关问题。
【巩固拓展】1.原子核能反应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之一,请就此进行讲解。
2.让学生设计一个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
【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知识目标: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会读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运用模型模拟分子和原子,表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微观的模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法,并初步形成定量思维。
奠定学生从微观到宏观过程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蕴涵的含义,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读法,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质”的含义和“量”的含义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微观意义的理解教学方法:探讨、小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播放神州十一好点火发射视频,提出问题:在神州十一号发射中所携带的液氢和液氧的质量比是多少?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等于。
3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反应前后、、,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3)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5比较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异同二探究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问题导学:1用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左边表示的是,右边表示的是,“+”读作,“==”读作。
3 H2+O2H2O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吗?4.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C+O2CO2表示、和反应条件。
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个数比。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的计量数的乘积之比)5.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C+O2CO2为例)⑴质:和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⑵量:每份质量的碳和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二氧化碳;⑶粒子:每个碳原子和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个二氧化碳分子。
6有以下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3Fe+2O2Fe3O42H2O2H2↑+O2↑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你能告诉我们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提供了哪些信息?☆互动探究:学生阅读课本96面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变化,特别是第四单元中较系统地学习了水的知识,通过电解水实验,水分解的图示或动画,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水的分解反应,认识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来的分子变成新的分子,从而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加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四单元化学式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为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与意义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教学过程】活动1定律?学方程式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引入课题任何学科都有专用的语言、符号、化学学科也有特定的化学符号,如:元素——元素符号物质——化学式那么,化学反应能否用特定的化学符号来表达呢?活动一:用化学式表示物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镁条+氧气氧化镁Mg + O2MgO活动二:指导学生讨论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3.化学方程式中构成各物质的微观粒子的个数比学生书写学生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学生讨论以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产生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会主动学习,根据信息,找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堂反馈练习(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学生动手、动脑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进板书设计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3.化学方程式中构成各物质的微观粒子的个数比。
初中化学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说课稿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
因此《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
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事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
能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在质量守定律的基础上学习,使学生较易接受并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涵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思考、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化学反应方程式可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二、学生现状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变化,特别是第三单元中较系统地学习了水的知识,通过电解水实验,水分解的图示或动画,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水的分解反应,认识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来的分子变成新的分子,从而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加之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切入口,层层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交流与讨论,其流程为:提出问题。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方法;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实验器材、化学试剂;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上节课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二步:实验操作(2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3-4人;2.实验材料包括:锌粉、硫磺粉、天平、试管、点火器;3.操作步骤:–步骤一:将锌粉和硫磺粉分别称取一定质量放入两个试管中;–步骤二:用点火器分别将两个试管中的物质点燃;–步骤三:观察试管中物质的变化和质量的变化;–步骤四: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第三步:实验讨论(15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试管中物质的变化和质量的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3.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并与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对比。
第四步: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和结论,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3.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第五步:练习与巩固(15分钟)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2.指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3.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困惑。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留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和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重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
并从微观角度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此,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到“量”的过渡前提,也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元素、化学式,及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和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探究学习的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因为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从分子原子角度去解释质量变化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初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2 化学方程式课时2 化学方程式一、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的“六不变、两改变、两可能变”吗?【展示】“六不变”指: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种类、元素总质量、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一定不变;“两改变”指: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