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与资源保护法
- 格式:ppt
- 大小:295.50 KB
- 文档页数:4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
第一章总则
本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和区域特点,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确保环境的优良状态,并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三章污染物排放控制
设立污染物排放限值,对排放源进行监管和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公众的健康。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
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
第五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评估环境影响,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环境应急管理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恢
复工作,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七章许可和审批
对涉及环境保护的项目、活动进行许可和审批,确保其符合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八章法律责任
规定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
第九章监督与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推进环境保护法治化。
第十章附则
本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以前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与本法相抵触的规定。
以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的简要内容概述。
注:本文档为根据个人理解提供的简要概述,具体内容以正式法律文件为准。
环境法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一、环境的一般概念:人们一般意义上使用环境一词,往往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一种新事物的外部环境,条件、状况,便构成了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二、人类环境:人类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三、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3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4按环境不同的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四、自然资源1概念: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自然资源可分为可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如土壤,水,动物和植物〕和非可更新资源〔煤,石油,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概念和范围1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的范围:大气、水、土壤、海洋、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城市、乡村。
六、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人类同环境的关系:首先,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环境才能生存和开展;其次,人类是环境的改造着,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开展。
2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a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再生殖能力;b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第二节生态学根本知识一、生态学概念1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物质根底,环境与生物制镜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环境为生物生存和开展提供物质条件,并不断影响改变着生物,使其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89.12.26【实施日期】1989.12.26【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讲义(三)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考情分析:本章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的概念、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等。
学习本章,要求考生应当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整体了解,重点掌握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及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等内容。
多以选择、论述的形式出现。
考生应注意掌握,如:【05、10单选、论述】【06、10多选】、【07、10多选】。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二、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体系的构成(一)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三)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四)环境标准(五)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定第二节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第九条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该法是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经修订后重新颁布的。
其主要规定为:1、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任务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具体对象是那些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的总体。
3、规定了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应采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的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