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绪论 SSS
- 格式:ppt
- 大小:479.50 KB
- 文档页数:4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与临床分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又称窦房结功能障碍(sinus node dysfunction),是由多种症状组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以缓慢窦性心律失常为基础而产生的头晕、晕厥等症状,在此基础上又可同时表现出多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历史1909年,美国学者Laslett通过监测颈静脉搏动和桡动脉搏动的方法首先注意到了窦性停搏可以引起晕厥。
1967年,Lown首次提出SSS的概念。
1968年,Ferrer进一步拓展了病窦综合征一词的含义,定义了它所包含的心律失常谱。
Ferrer提出以下任何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均为SSS的表现:◇持久的、严重的和难以预料的窦性心动过缓;◇短时间窦性停搏,伴有房性或交界性心律;◇长时间窦性停搏,引起心跳停止或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或慢性持续性房颤,常出现缓慢心室率且可以排除洋地黄类药物所致;◇房颤电转复后无窦性心律恢复;◇窦房传导阻滞,且可以排除药物因素的影响。
病因SSS的基本病因分类◆窦房结内病变◆窦房结外因素SSS的基本病因内源性因素-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特发性退行性变◇心肌病◇炎症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SSS的基本病因内源性因素-2◇浸润性疾病(淀粉样变性、血色病、肿瘤)◇血管胶原性疾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手术或介入治疗损伤◇肌源性疾病(进行性肌萎缩、Friedreich’s运动失调)SSS的基本病因外源性因素-1◇药物影响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交感神经阻滞剂(可乐定、甲基多巴、利血平)SSS的基本病因外源性因素-2◇药物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类(奎尼丁、普鲁卡因)ⅠAⅠ类(氟卡胺、普罗帕酮)CⅢ类(索他洛尔、胺碘酮)其他(西咪替丁、苯妥英钠)SSS的基本病因外源性因素-3◇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迷走神经张力过高颈动脉窦综合征迷走神经性晕厥训练有素的运动员SSS的基本病因外源性因素-4◇电解质失衡高钾血症高钙血症◇内分泌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低)◇颅内压增高◇败血症临床常见的三类病因疾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许多SSS患者同时有隐性或显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发生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且SSS的多发年龄与冠心病的多发年龄相互符合,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冠心病是SSS的最常见的病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的绪论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医院消毒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3. 分类与特点: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4. 医学微生物学:讲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实例。
6.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医学微生物学病例,讲解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方法。
7.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六、板书设计微生物学: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内容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微生物分类: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类型多样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 列举三种微生物,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3. 解释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答案: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生态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和系统微生物学。
在职申硕(同等学力)临床医学学科综合绪论-试卷2(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脑脊液血浆与血细胞一起构成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不停地循环,并不断地发生各种物质交换,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细胞外液(分布在细胞外体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故称之为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所处的外环境。
体液为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血液由血浆与血细胞构成,血浆只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
3.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B.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C.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D.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所谓保持相对稳定或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并不是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静止不变的。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产生动作电位B.反射√C.兴奋D.反应产生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生理特征;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5.应急反应时血中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引起心血管和呼吸等活动加强,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神经分泌调节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肾上腺髓质内的嗜铬细胞相当于交感节后神经元,但它们是内分泌细胞。
应急反应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可作用于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使之活动增强。
调节的前半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后半部分属于体液调节,因此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6.下列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的是A.体位由卧位转变为直立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回升B.激素水平降低时,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以及在膜上表达的数量均增加C.大失血使血压降低,心脏血供不足,心排出量减少而进一步降低血压√D.应激反应中,血中ACTH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水平持续升高正反馈是指控制部分在接受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后发出纠偏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与原先相同的方向变化;而负反馈则是指控制部分在接受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后发出纠偏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与原先相反的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