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_绪论(修)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76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
正如一个建筑物需要牢固的基础才能稳固地建立起来,中医学也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来支撑和指导其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掌握不仅是学习中医学的基本要求,更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必备条件。
首先,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
这种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贯穿了自然界、人体机体等方方面面。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起到了统一各种矛盾对立面的作用,并对中医的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中医疾病观念和诊断方法的根基,它把自然界和人体机能归纳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
每个五行都有对应的脏腑、组织、感官、气味、颜色等,通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相促进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病因的分析到治疗的选择都离不开对五行学说的理解和运用。
另外,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它们构成了人体的气血运行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的健康状态和防御能力。
通过经络的诊断、调理和针灸等手段,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经络学说在中医的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尚待深入的研究。
最后,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它们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主要载体。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对于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脏腑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比理论。
2.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相火论,"滋阴派〃…4.明清时期吴有性(吴又可),创"戾气"理论;叶桂(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吴噫(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整体观念的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7.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8.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9,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三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中医学一方面汲取了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思想,另一方而又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所以不但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思辩性和创造性,而且临床实用性极强。
即使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卓越的临床疗效。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识,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部落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医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如中国古典文献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就是对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医药知识的真实写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医疗实践经验也已经非常丰富,再加上此时的社会快速进入了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思想也空前活跃。
因此,把代代相传的医药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出现,就是这种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至秦汉时代,它收集了前人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运用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以及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医学理论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难经》是稍晚于《黄帝内经》问世的另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它以问答的行文方式,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阐发、论述,对《黄帝内经》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重要补充,是研究中医学经典理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医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