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象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0.99 MB
- 文档页数:30
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特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从临床上可以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两者的骨髓象也有所不同。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
(1)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粒、红细胞系多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80%左右);或增生活跃但以淋巴细胞为主。
(2)粒细胞系以成熟粒细胞为最多见。
(3)有核红细胞中以晚幼红为最多见,成熟红细胞形态多无明显变化。
(4)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5)除个别病例,骨髓中找不到巨核细胞。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呈局灶性增生,表现为部分骨髓增生不良。
部分骨髓增生良好(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增生不良部位似急性型的骨髓表现,但一般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较急性型为少。
增生良好的部位,粒细胞系正常或低干正常,红细胞系增多,以晚幼红为主,成熟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
有少量嗜多色性红细胞。
淋巴细胞轻度增多。
网状细胞及桨细胞亦常增多。
巨核细胞减少,此有利于与其他增生性贫血的骨髓象鉴别。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实验室检验分析【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象表现全血细胞减少,但三系减少程度不一。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骨髓象见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
造血细胞减少。
无病态造血现象。
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细织嗜碱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增多。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象;骨髓象贫血是指全血循环中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减少,低于正常值以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因理化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引起骨髓造血损伤,以血中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根据其病程及表现将再障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型。
1 检验1.1 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但红系、粒系和血小板三系减少的程度和先后顺序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见不到有核红细胞。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见不到幼稚白细胞[1]。
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和颗粒减少,功能减低。
1.2 骨髓象骨髓片肉眼观察可见油滴增多,急性型更明显。
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急性型患者病变广泛,呈全身性增生极度减低,慢性型患者各例间增生程度差别较大,因慢性型患者骨髓受损害过程呈向心性(即从四肢→髂骨→棘骨→胸骨逐渐受抑制),同时慢性型者可有灶性增生。
若取标本恰为增生灶,则呈现增生活跃,所取若为增生灶外骨髓,则呈现增生减低,因此有时需多部位穿刺。
红细胞系减少,所见幼红细胞多为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可见大红细胞[2]。
粒细胞系增生减低,原粒细胞缺如,所见多为成熟粒细胞,慢性型者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
巨核细胞少见或缺如,血小板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或相对增多,如浆细胞、单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骨髓小粒变化,镜下可见由脂肪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组成的骨髓小粒,小粒内造血细胞<50%,有的仅剩一空纤维网架或一团成熟纤维细胞,或仅见少数灰色胞浆的晚幼红细胞。
骨髓象改变诊断详述
*导读:骨髓象改变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1.结合病史做出诊断。
2.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
骨髓象改变可以发生在多种病变中,每种会发生骨髓象改变的病会有不同的骨髓象。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a、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容积百分比(Vol%)降低(小于34Vol%),脂肪细胞与基质增多。
b、红细胞、粒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不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2、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a、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造血组织面积大于或等于90Vol%,脂肪细胞减少。
b、处于发育不同阶段的巨幼细胞弥漫浸润,粒/红比值降低。
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造血组织面积50~89Vol%(或更高),以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值降低。
b、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细胞核小而致密,胞质量少,边缘不齐。
要根据具体的骨髓象改变的类型进行预防和治疗.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骨髓象改变的诊断,骨髓象改变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骨髓象改变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红骨髓被脂肪所替代,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再障又名“不增生性贫血”、“低增生性贫血”、“再生不能性贫血”、“再生低下性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症”等。
根据我国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其中急性再障0.14 /10万人口,慢性再障为0.60/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慢性再障在老年期增高;北方的发病率略高于南方;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统计性别比例均是男性多,而欧美国家男女相仿,瑞典1.3/10万人。
近年来,随着对再障认识的逐步深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再障的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再障多属中医学中“虚劳”、“血枯”、“血证”、“温毒”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
1.病因 下列因素可能导致获得性再障的发生:①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药品和化学物品):导致再障的化学药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剂量有关,如抗肿瘤药,接受了足够剂量,一般人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本病的发生;另一类与其剂量关系不大,而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据有关资料表明,此类药物超过50种之多,如氯霉素是最常见的一种,对极少数可造成不可逆的骨髓再生障碍,与剂量及服药时间无关,主要是个体敏感性所致,是由于氯霉素影响了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造成的。
虽然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很高,约为80%,应高度警惕,②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超过一定剂量时,将直接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
如强直性脊柱炎放疗后再障发生率比对照组高40倍。
③生物因素:包括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寄生虫(血吸虫、钩虫等)。
④其他方面:如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慢性肾炎、腺垂体功能减退、某些恶性肿瘤、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三种常见贫血的鉴别
贫血是指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参考值下限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症。
根据贫血的形态学特点、发病原因等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贫血直接的鉴别是检验专业事业单位考试的重难点,也是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本文总结了考试中常见的三种类型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帮助大家复习备考。
常见的三类贫血分别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是因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gA)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系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亦可因遗传性或其他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现将三种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