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金融-3第三章 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56
货币银行学第3讲导论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货币的产生与流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银行的职能与作用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货币银行学的第3讲内容,主要包括货币的定义与职能、货币的供求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等方面。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或资产,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广泛被接受作为交换媒介。
货币的定义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三种:货币是支付手段、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方便人们进行交易与结算;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商品与服务的价值;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可以保存并转移购买力。
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交易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使用。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
价值尺度是货币作为一种衡量商品与服务价值的标准。
人们可以通过货币的价值尺度来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大小。
贮藏手段指的是货币可以作为一种储蓄工具,保存购买力,供将来使用。
货币的供求关系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货币的供给主要是由央行通过货币发行来实现的。
央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满足经济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需求是由市场参与者决定的,它主要与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有关。
货币的供求关系可以用货币需求量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来表示。
当货币需求量超过货币供给量时,货币的价值上升;当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货币的价值下降。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的供给量来影响货币的价值,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保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等。
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开放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调整等。
开放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金融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货币的价值。
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来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降低货币的价值;通过出售国债来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提高货币的价值。
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黄达-⾦融学(货币银⾏学)重点笔记¥第⼀部分⾦融学第⼀章货币和货币制度⼀、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价值尺度职能.2、流通⼿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时,发挥流通⼿段职能.3、⽀付⼿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付时发挥⽀付⼿段职能。
4、贮藏⼿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们当作独⽴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付⼿段、购买⼿段和转移财富的⼿段、⼆、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指⼀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
货币制度⼤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付能⼒的规定等。
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国的基本通货,⼀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
最⼩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的货币,指⽆论⽀付数额有多⼤,⽆论属于何种性质的⽀付,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次⽀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劣币充斥市场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西⽅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为基础的⾦汇兑本位制。
其实质是建⽴⼀种以美元为中⼼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挂钩,确定1盎司黄⾦等于35美元的官⽅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固定汇率制度。
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金融学第一篇货币、信用与金融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名词解释1、货币流通:以个人、企业、财政及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对外经济联系为中心的货币收支紧密联结在一起,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
由此构成的货币收支系统通常称为货币流通。
2、货币制度:各国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的种种法令。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3、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4、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二、简答题1、简述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它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相互联系,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2、金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特征:自由流通、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自由兑换。
3、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一、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应以黄金和美元来表示,形成了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1.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的角色。
- 货币的种类:现金、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等。
- 货币的职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2. 银行体系的结构- 银行的类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等。
- 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贷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
- 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3. 货币供给与需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央银行政策、商业银行行为等。
- 货币需求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4.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银行体系的监管等。
- 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
- 货币政策的目标: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5. 利率与债券市场- 利率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风险、通货膨胀预期等。
-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 债券市场的运作和债券定价。
6.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 金融工具的种类: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
- 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7. 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 风险管理的方法: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
- 国际风险管理标准:巴塞尔协议等。
8.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制等。
- 外汇市场的运作和汇率的决定因素。
-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储备管理。
9. 金融创新与电子支付- 金融创新的动力和影响: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等。
- 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电子转账、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
- 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10. 金融危机与监管-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 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原则: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稳定等。
-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监管框架的改革。
《货币银行学》复习第一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而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一、价值尺度(Standard of Value)1、概念:货币可以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2、特点: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就可以,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
二、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1、概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媒介。
2、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没有十足价值的货币符号。
3、执行交换媒介的货币必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流通中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三、贮藏价值(Store of Value)1、概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收藏。
2、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货币作为贮藏价值,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Means of Payment)1、概念: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支付工资和租金。
2、特点: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第二节货币形式及其演变货币形式的演变集中在货材料的变化上。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来看,货币可以分为:一、实物货币(Material Currency)二、金属货币(Metallic Currency)三、代用货币(Substitute Currency)四、信用货币(Credit Currency)五、电子货币(Electric Currency)第四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的内容:1、确定货币金属2、确定货币单位3、金属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1)本位币(Standard Money):①概念: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货币。
云南师范大学金融财政学院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任课老师:何锦强货币银行学教案【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学习目的要求了解货币收支的范围、货币流通的含义,掌握有关货币起源与形态、货币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构成,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
学习重点:货币形态、货币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学习难点:货币形态、货币职能。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Money 与 Currency2. 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难找出与货币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和地方。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1. 一切外国的货币都是“外汇” (foreign exchange, exchange) 。
2. 对于所有外国人来说,人民币RMB 是他们国家的“外汇”。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古往今来论证货币起源的主流观点1. 是物品的交易,导致货币的出现。
2. 从物物交易到通过货币的交易——货币出现在人类经济生活之中,直至现在。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离开货币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有生就有死。
货币有“生”——它并非古已有之;那是否就可认定:它必将有“死”——消亡?这个问题涉及基本的货币理论,可以思考,但无需急于予以回答——这需要足够的理论准备。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货币货币形态经历着由低向高的不断演进1. 种种实物货币;2. 金属货币,特别是上世纪初还在流通的金属铸币,在流通了几千年后,也成为货币的历史形态。
当代货币的种种形态1. 用纸做的货币: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与国库发行的纸币,它们的区分及转化。
2. 账簿上的货币——存款货币:可签发支票的存款与定期存款。
3.以电磁信号为载体的货币。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货币的形态为什么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思考这一问题,有两点提示;或许应该说,思考任何经济问题,都不可忽视这两点。
1. 效率; 2. 节约(社会费用,交易成本……)第四节货币的职能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1. 经济生活中的交易对象多种多样,但都有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