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4.0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满族祖先竟然是韩国人,韩国历史学家为何语出惊人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清朝了,因为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第一个是元朝。
满族在以前被称之为“女真族”,在中国很多史书上都有所记载,毋庸置疑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不过韩国历史学家竟然公开宣称其实满族人是韩国人祖先的后裔,是迁移到中国的。
为了能够提高自己说话的可信度,韩国历史学家提出了三点证据:(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满清王朝的皇族姓氏是“爱新觉罗”,韩国历史学家认为这个姓氏里隐藏着满族身世的秘密,如果把第一个和第三个字去掉的话,那么就是“新罗”。
在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上记载着他的祖先以前建立过一个“新罗国”,这个“新罗”是当时建立这个国家人的姓氏。
之所以要用“爱”和“觉”这两个字来修饰,根本原因是担心不好统治汉族,主要是维稳用的;(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用满语解释的话是“金”,正是因为如此,清朝末期皇族为了更好和汉人打交道,所以很多改姓为“金”。
韩国历史学家认为“金”是目前韩国内最多人的姓氏,而且在古代的时候“金”是贵族的种姓,很可能是当时的贵族迁移到了中国东北去,然后就出现了“满族”;(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满族现在主要是集中在东北,在古代历史上也是如此,清朝皇族主要是从东北的女真部落出来的。
韩国认为其实东北早在高句丽时代的时候是属于韩国祖先的,当时韩国祖先已经统治了东北数百年,后来不幸被唐朝剿灭,为了能够活下去就隐姓埋名,改名为“女真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关于韩国历史学家的这些解说真是令人无语,拿不出实际的证据就开始玩文字游戏,中国历史都是有史为证的,韩国历史则是靠天马行空想象的。
在2010年我国的满族人口数量已经破千万了,而韩国人口到2015年才五千万,照韩国历史学家那么说的话,难道韩国人口生育有问题,当年迁移来的少部分人竟然已经生育到了他们五分之一人口。
韩国的满语研究概况成百仁/高东昊【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专题号】H1【复印期号】2000年01期【原文出处】《满语研究》(哈尔滨)1999年01期第43~58页【作者简介】成百仁,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教授〔韩〕高东昊,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博士生〔韩〕蒋理,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许明玉,黑龙江省委党校档案室副教授一韩国的满语研究可粗略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由朝鲜王朝司译院翻译的作品,另一类包括50年代以来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早在17世纪,与韩国毗邻的清王朝变得强大起来,创制了满文字母并发展了满语文字。
在这种背景下,司译院认为学习满语为当务之急,朝鲜王朝的司译院设有一个女真学厅,是专门负责女真语的机构或办公室,内有女真课本,用于培训翻译者,如查阅女真文献目录,请参阅小仓、河野(1964)(注:年代为该人在此时间所写论文及著作,详见文后附表)及宋(1981、1982)的文章。
女真语课本中,有五本书在1639年被译成满文手稿,这是司译院首批出版的满文课本。
到18世纪末,司译院又陆续出版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满文课本和少量词典,供翻译者备用,本文现提供司译院出版的满文课本文献目录及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在50年代,韩国的满学研究掀起高潮,韩国的满语研究再度兴起归因于韩语的语言归属问题,当时许多韩国学者对韩语与阿尔泰语遗传关系持肯定态度,对阿尔泰语的共时性研究已经开始,很显然G. J.Ramstedt和其它西方学者影响并推动了这个时期的韩国满语研究,正因为如此,50年代韩国又兴起满韩语比较研究,引进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就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满族文献档案的韩文著作主要限于语言类,最近一些关于清早期历史的原始满文资料已出版,然而我们关于满语的原始文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其匮乏,其文献主要保存在汉城大学图书馆和汉城的国家中心图书馆。
学习满语的初级课本还是很容易得到的,例如司译院出版的学习满语的满文课本和字典就是非常好的教材。
《满族研究》创刊三十年暨编委会成立工作会议综述
何晓薇
【期刊名称】《满族研究》
【年(卷),期】2015(0)4
【摘要】2015年12月19日,由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满族研究》创刊三十年暨编委会成立工作会议"在沈阳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近20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祝贺《满族研究》创刊三十年,并为期刊编委会的成立献计献策。
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主任(局长)甄杰出席会议。
【总页数】2页(P1-2)
【作者】何晓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纪念《满族研究》创刊25周年暨促进满族文化研究发展繁荣论坛"综述
2.纪念《满族研究》创刊25周年暨促进满族文化研究发展繁荣论坛召开
3.与改革俱进共时代发展——贺《饲料工业》创刊三十年暨第二届《饲料工业》编委会成立
4.《满族研究》创刊三十年暨编委会成立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
5.《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及创刊20周年庆典会、《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全国脑象图协作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社》全国巡回(天津站)脑象图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电生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在天津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文化·艺术吴振臣《宁古塔纪略》对东北边缘地区民俗文化的认知□Sepe Agostino 谢宗旭/文吴振臣(一作吴桭臣),清代流放文人吴兆骞之子,康熙三年出生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并在此地区生活了20多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身为汉族流人的吴振臣观察了以满、通古斯族为主要族群的宁古塔一带的社会风俗,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并最终对此地产生了归属感。
其所著《宁古塔纪略》一书,记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日常活动、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并存与交融。
作品中一方面体现着汉族文人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对当地满、通古斯等民族人民的淳朴文化及直爽性格的敬佩。
本文将从《宁古塔纪略》入手,结合对宁古塔地区的社会结构的洞察,分析作者在东北生活的多种感受及其对宁古塔一带各族群的认知。
0 概述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江苏吴江文人吴兆骞参加科举,受“科场事”指控而被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
于是,吴兆骞忍辱负重,携家带口移居气候寒冷、人迹罕至的宁古塔地区。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生一子,名吴振臣。
1681年吴兆骞获赦,吴一家终得还乡。
从出生到青少年,吴振臣在宁古塔生活了20多年之久。
他以汉族流人这一“他者”的眼光,深入接触了当地满、通古斯族群的社会与文化。
返乡后便将当年所感受的宁古塔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写入《宁古塔纪略》一书。
《宁古塔纪略》虽只有一卷,但作者对当地的自然风景、社会特点、日常生活描写得形象生动,令读者身临其境,为后者了解宁古塔一带的方方面面,感受东北流人的状态与心境,做出了颇大贡献。
书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感触主要有四种:一是宁古塔流人对自己的悲惨命运的感慨与回归家乡的渴望;二是汉族书香门第出身者的文化自豪感;三是对满、通古斯等族人民的威猛勇敢的推崇;四是对当地族群的简单朴素、淳厚直爽的动容。
1 流人的苦命对于一位南方的知识分子而言,被流放到山海关外的偏僻区域无疑是奇耻大辱。
关于韩姓的历史和现状历史研究报告《关于韩姓的历史和现状历史研究报告》篇一嘿,大家好!今天咱就来唠唠韩姓的那些事儿。
韩姓,那可真是一个有历史深度的姓啊。
在历史的长河里,韩姓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觉得吧,最早对韩姓有印象,就是从那个韩国(可不是现在的韩国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开始的。
那时候的韩国,在诸侯争霸的舞台上也算是有一号的。
听说韩姓的起源和这个韩国有很大的关系呢。
就好像一颗大树,韩国就是那大树的根,韩姓后人就是从这根上分支出来的无数枝叶。
传说中,韩姓的始祖是韩厥。
这人可牛了,在晋国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披荆斩棘。
他的后代就以韩为姓,慢慢的,韩姓家族就开始繁衍壮大。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韩姓家族,是不是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默默地努力,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呢?在历史上,韩姓也出了不少名人。
像韩信,这可是军事天才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咱都耳熟能详。
他就像一颗流星,在楚汉争霸的天空中划过一道耀眼的弧线。
他的军事才能,那简直可以用夸张的手法来说,就像开了挂一样。
带领着千军万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是呢,他的结局却很悲惨,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突然被暴风雨摧残。
这让我不禁感叹,人生真是充满了变数啊。
也许他要是能再低调一点,就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了。
再看看唐朝的韩愈,那可是文坛的巨星啊。
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就像一阵春风,吹醒了当时有些沉闷的文坛。
他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好,就像精美的艺术品。
我读他的《师说》的时候,就感觉他像一个严厉的老师,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要尊师重道。
到了现代,韩姓的人口分布也很广泛。
我身边就有几个姓韩的朋友。
我有时候就好奇,他们会不会也经常会想起自己姓氏背后的这些辉煌历史呢?我问过一个姓韩的同学,他说他知道一点韩信,但是对于韩愈就不太了解了。
我就想,这也许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小问题吧,我们可能对自己姓氏的历史传承有些忽视了。
韩国史研究综述·研究综述·韩国史研究综述宋成友一、概况我国对韩国史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相当迅速。
民国建立时,韩国已被纳入日本版图。
韩国亡国的惨痛教训,是中国阶层人士引以为戒的重要的话题。
流亡中国从事独立运动的韩国志士朴殷植1914年在上海写成的《安义士重根传》、《韩国痛史》和1919年撰写的《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等均于次年出版并广泛流传。
一些旅居中国的韩国文学家也撰著史书以警世喻人,如客居南通的韩国文学家金泽荣著《韩国历代小史》(1992)等,以史笔表明复国之志。
虽然中国报刊大量刊载韩国复国斗争和消息,国共两党在支持韩国反日独立运动方面能经常找到共同语言,但由于国难频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戎马倥偬,中国学术界难得静下心来研究韩国历史。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也不乏稳妥扎实的著作,如黄炎培的《朝鲜》(商务印书馆1929)、管雪斋的《韩国志士小传》(独立出版社1939)、马义的《朝鲜革命史诗》(重庆自由出版社1942)等。
潘公昭的《今日之韩国》(中国科学图书公司1946),是一本全面介绍韩国的国际知识手册,韩国史仅为其中一部分,却也写得言简意赅,条理分明,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互承认、建交。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抗美援朝。
在这种形势下,1951年有陈述的《中朝关系一百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张政火良的《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开明书店)、顾家熙的《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人民出版社)等几本篇幅不大的专著出版,以激励抗美援朝的斗志,其政治色彩自然十分明显。
各著只承认朝鲜为半岛唯一合法政府,否认韩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存在。
在朝鲜战争停战之后的20年间,中韩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其间有韦丁的《南朝鲜黑幕》(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茁壮的《南朝鲜风暴》(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等出版,韩国史研究一片空白。
至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新方针时,韩国已成为跃出东海的一条龙,跻身新兴工业化国家集群。
近代以来满文档案编译研究
赵彦昌;黄娜
【期刊名称】《满族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近代以来,满文档案随着明清档案的发现、整理及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而由于语文障碍,满文档案的编译逐渐发展起来。
本文从满文档案编译的意义、原则、方式和编译成果等四个方面对近代以来满文档案的编译进行研究,总结满文档案编译的经验,促进满文档案编译工作的发展。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赵彦昌;黄娜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
【相关文献】
1.徜徉在满文的世界里——记满文档案工作者佟永功先生
2.近百年来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综述——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3.近年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编译出版概况
4.《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全译》与《清实录》所载西迁新疆察哈尔经贸内容之比较研究
5.《雍和宫满文档案编译》出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
徐东日
【期刊名称】《东疆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朝鲜朝燕行使臣对满族认识的转变有一个过程,即18世纪上半叶之前,朝鲜朝燕行使臣由于受到“华夷观”的影响,将满族人视为“蛮夷之族”,言语中多有蔑视之意;他们也描述了清军野蛮的暴行,揭露其人性残忍的一面.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朝鲜朝燕行使臣通过燕行的所见所闻,对满族的观念有了彻底的改变.在他们笔下,满族人的形象开始具有正面色彩,这集中体现在满族人的强壮、具有顽强生命力以及长于骑射、崇尚武功等方面.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徐东日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朝鲜一韩国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2.6
【相关文献】
1.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北方集市形象
2.《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满族人形象——兼与其中的汉族人形象比较
3.比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评徐东日教授新著《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
4.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5.朝鲜朝燕行使臣笔下的“紫禁城”形象——以李窅的《燕途纪行》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学之意义探析赵 旭*摘 要:“燕行录”广义上泛指从高丽到朝鲜这七百多年间朝鲜人在中国的见闻所形成的文献,狭义上则专指朝鲜时代使臣们来往北京过程中的见闻所形成的文献。
对于沈阳文坛而言,“燕行录”具有重要意义。
朝鲜人来中国,一般情况下都会经过沈阳,甚至以沈阳为目的地。
在沈阳期间,朝鲜人积极创作,或与当地文人唱和,或细致记录见闻,其作品成为古代沈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朝鲜人也主动地考察沈阳的文化环境,其相关记述,从域外角度审视沈阳文坛的发展状况,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沈阳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古代沈阳文学史料,这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关键词:朝鲜;燕行录;域外;沈阳;文坛从广义上看,“燕行录”泛指从高丽到朝鲜这七百多年间朝鲜人在中国见闻所形成的文献;从狭义上看,则是专指“朝鲜时代使臣们来往燕京(北京)时根据所听所见而记录下来的纪行录”①。
“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坛有着重要意义。
朝鲜人来中国,一般情况下都会经过沈阳,有时甚至以沈阳为目的地。
在沈阳期间,一些汉语写作水平较高的朝鲜人,或出于个人爱好,在和当地文人交往的时候,写下了不少唱和诗文;或为了向本国政府汇报沿途见闻,细致地观察沈阳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将所见所闻纳入笔端,其作品多为日记体实录,看似琐碎,却是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从而构成了沈阳古代文坛的重要部分。
同时,外国人的身份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顾忌较少,能够客观地反映当时的情况,如金毓黻对朝鲜人柳得恭《燕台再游录》所评价的那样:此为异国人纪中朝事迹之书,不参利害之见,颇能得真,故可贵也。
②①②* 作者简介:赵旭,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古近代文献中的辽宁形象研究”(编号:L18BZWOO6)阶段性成果。
林中基:《领导朝鲜朝的知识人的背景纪行见闻录》,转引自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