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课件 第7单元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 格式:ppt
- 大小:11.79 MB
- 文档页数:7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课程标准】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课与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脉相承,前者讲多极化趋势开始呈现,后者讲这一趋势的加强。
要求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关系以及苏东剧变与两极格局瓦解的关系;掌握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把握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
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体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分析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的根源。
【考试大纲】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2.苏东剧变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指导思想:“”路线。
(3)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政策。
3.东欧剧变表现:实行多党制,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4.苏东剧变教训: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的监督。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④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不懈地与之开展有效的斗争。
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最根本)二、“冷战”后的世界形势1 特点:总体上趋于,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呈现与并存的局面,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 原因:(1)两极格局瓦解结束了的对峙,大国间的和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解决或缓解,维持的因素增长。
绝大多数国家把作为首要任务。
(2)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还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的非传统威胁日益突出。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在成吉思汗掀起的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元朝变通创新,废旧俗,立新法。
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元朝何以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转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忽必烈改制的最大成效是什么?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
2.掌握改制的内容、影响。
3.分析改制对蒙古民族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汗位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忽必烈粉碎顽固派的挑战,严厉禁止屠城,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
3.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在“汉法”和“旧俗”之争中取得胜利。
二、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
(1)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
①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④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
(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2)保护土地。
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发展农业。
(3)完善机制。
①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③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业生产。
④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
三、改制的影响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
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知识点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
(2)内容①经济改革:遇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②对外政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寻求缓和。
③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3)后果①国内政局逐渐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②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③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2.过程(1)1991年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3.影响: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知识点二缓和与动荡并存1.特点: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明显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1)缓和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缓解。
(2)动荡原因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②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如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等。
知识点三多极化趋势加强1.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表现(1)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3)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3.影响(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图解历史] 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误区警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损失,但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共性和个性,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运动仍在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