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单元1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详细阅读《水浒传》原著,了解林冲被陷害的原因。
2.细读课文,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
3.进入林冲第一视角,揣摩林冲的心理,深入思考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作者施耐庵(1296—1370),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
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关于《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
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
2.梳理情节围绕林冲的经历,故事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沧州遇旧知——陆谦欲谋害——接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课堂探究活动策划:旅游旺季,无锡水浒城拟打造沉浸式5D短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每位观影游客以林冲的第一视角进入影片,跟随林冲内心独白,亲临风雪之夜,领略《水浒传》的文化魅力。
作为策划团队,我们将为影片设计重点CG场景及林冲内心独白的台词,力求强化观众的代入感。
精良制作源于深入了解原著。
让我们细细品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聚焦典型场景,走入林冲的内心世界。
(一)沧州遇旧知重点CG场景:李小二酒店设计林冲独白(初版):林冲情感定位:(二)陆谦欲谋害重点CG场景1:街市刀铺设计林冲独白(初版):林冲情感定位:重点CG场景2:天王堂设计林冲独白(初版):林冲情感定位:(三)接管草料场重点CG场景1:大雪笼罩下的草料场设计林冲独白(初版):林冲情感定位:重点CG场景2:大雪压塌的草厅废墟设计林冲独白(初版):林冲情感定位:(四)山神庙复仇重点CG场景:大火焚烧的草料场,风雪交加的山神庙设计林冲独白(初版):林冲情感定位:核心素养专练阅读下面一段选文,按要求回答1~3题。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边城(节选)》学案【文本解读】《边城》是沈从文的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学习本文,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散文化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抓住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把握翠翠等人的性格特征;文中有大量的风俗和景物描写,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素养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文学形式。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鉴赏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体会小说中的人性美。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著、、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是唯一一个能赖一汪清泉写实生命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2.相关背景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
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百年孤独(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情节,着重分析乌尔苏拉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理解题目中“孤独”的意蕴,分析小说的主旨。
学法指导1.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
2.在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的主旨。
3.与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两部小说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的异同,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
知识拓展一作者作品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尔克斯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期。
他的外祖父是个退役军官,为他讲内战的故事,外祖母博古通今,为他讲许许多多的神魔鬼怪的故事。
他说:“外祖母的魔幻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生活在其中,那是我的天地。
”在童年的马尔克斯的心灵世界里,他的故乡是人鬼交混,充满着幽灵的奇异世界,这成为他之后创作的重要源泉。
他的代表作有《枯枝败叶》《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二背景资料“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马尔克斯其他一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是拉美文学共同的主题。
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
摆脱殖民统治后,这一地区的人民又生活在军事独裁者的暴虐统治中。
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象征着他故乡阿拉卡塔卡的小镇马孔多的时代变迁,以虚构的世界隐喻现实,不仅探讨了哥伦比亚的孤独、闭塞,同时指出这是拉丁美洲的民族通病。
三知识链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拉丁美洲,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其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它和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表现手法的魔幻性。
小学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解读教案解读《想别人没想到的》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个重要的阅读文章,它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阅读该文章也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本文将从教学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案解读之《想别人没想到的》。
一、课材分析1.教材内容《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通过描述同学们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经历,阐述了“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文章从最初的同学互相猜拳开始,逐渐转化为思考自己的策略,并加入了变化,让猜拳的结果更好玩。
最终,同学们的猜拳策略和游戏规则都不一样,但都能赢得游戏的胜利。
2.知识目标(1)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
(2)了解如何创新思维。
(3)在课外生活中体验思维创新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案解读1.导入活动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些有趣的思维激发活动,帮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让孩子们猜测一些动物或物品的名称,限定一定数量的提示,并在一定时间内猜中,这既可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同时也为故事的主题奠定基础。
2.阅读引导引导孩子们观察阅读材料的标题、插图和段落,让他们简单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图。
然后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结尾的描写思路、语言特色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3.文本理解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文章中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其实是思维创新的体现。
提出诸如“为什么同学们的游戏策略和规则不一样,但都能赢得游戏的胜利?”等问题,分析游戏规则和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孩子们找出不同策略的共同点,认识到创新思维在游戏的重要性。
4.活动设计通过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自主思考,找到不同的创新思维策略。
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带有鼓励和创新的猜拳活动,让孩子们在猜拳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加入数字元素(石头代表1,剪刀代表2,布代表3),随机变换命令(石头代表剪刀,剪刀代表布,布代表石头),等等。
优质课那回事儿德州二中张明国优质课,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且说什么行业也都要进行一些技能比武一类的活动,比如,酿酒这个行业吧,在我们国家可是有历史的了,大家都喜欢喝酒,尤其是我等语文教师,喝杯小酒,既怡情又交流,偶尔醉上一回儿,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李白一回,李白斗酒诗三百,我等不会作诗,也可以暂时忘却批改作业之苦啊,“呼儿将出换美酒,醒后接着改作业”,毕竟要比一直忙活着改作业要好一些吧。
再回来说酿酒,杜康那是大大有名的,估计也是当初大家选出来,通过什么能手课啊、优质课啊什么的活动。
如此看来,这优质课嘛,也就是大家凑在一起交流一下酿酒技艺的一项活动,你说一下怎么选材,他讲一下蒸煮的火候,然后看看透明度啊,看看挂杯情况啊,品品酒香啊,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选材不就是挖掘主题吗?蒸煮不就是品味语言吗?透明度、酒香不就是教学环节的利落程度吗?酒香不就是不同的教学风格吗?但是,对酿酒来说,应该坚持这么一条,首先是酿酒师要敬业,要喜欢酒,要不然,挺好的一坛酒给酿成醋了,李白是不喝了,拌点而黄瓜还可以。
其次是酿酒师要懂行,酒是分品的,同样的五谷杂粮,人家弄出来是茅台五粮液,好几千一瓶,你弄出来是三锅头四锅头,一块钱一斤还能搭二两,非得亏本不可。
三是酿酒师要有追求。
要把酿酒当作自己的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理想就在酿酒中,非有一种把酒酿成极品的想法。
四是要了解市场。
要跟踪市场的口味变化,比如咱们现在时兴清淡酒,38°的居多,你非得照着12°或者六十二度来弄,要不就成了啤酒,要不就成了白干儿。
效益肯定是没有的。
行业不同,但事理是相通的。
我们做语文教师首先也要敬业。
要爱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语文就像是爱自己的老婆一样,你真喜欢也好,假喜欢也罢,离婚是不容易的事情,那就把老婆看作一个美女吧,章子怡也行,刘亦菲也罢,你得去爱她,去爱语文。
毕竟房价这么高,结婚的门槛这么高,换职业如同换老婆一样真的不容易啊。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关注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能够运用正反问句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1.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2.课文分析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出本课的主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2.通过展示图片或简短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并询问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Step 2 阅读文本(15分钟)1.让学生阅读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尽量理解故事的内容。
2.帮助学生解决生词或难句,并进行适当的延伸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Step 3 组织讨论(20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讨论,主题为“你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2.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提问、回答和评价别人的观点。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Step 4 进一步思考(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 除了小熊指南针,你还能想到哪些东西可以帮助小熊找到食物?- 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小熊的经历?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Step 5 小结和巩固(10分钟)1.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们要学会关注他人,乐于助人。
2.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新知识和体会,并将其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延伸:1.请学生设计一个类似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情景,并向同学们展示。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写这个故事,并加上自己的情节和想法。
3.鼓励学生观察班级或家庭中的人和事,尝试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并在课堂上分享。
一年级语文下册《看电视》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看电视》教案「篇一」一、复习生字、词语全家奇妙却是精彩球赛关掉换球员写字音乐完全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1.课文围绕“奇妙”一词展开,文章奇妙在那里?学生读第2~5小节,找找奇妙藏在哪里?(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2.学生分组讨论,奇妙在哪里?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身为球迷的爸爸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抓住这一点,询问学生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表现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爸爸孝顺母亲的感情读读这一节)(2)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
如果学生读不出这种感情,教师范读指导)(3)关掉球赛,看音乐舞蹈。
(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小节,读出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之情。
(4)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爱好。
示课文第五小节: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对他人的关爱)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完成练习。
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因为我们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四、感悟诗歌,课外延伸配乐朗读小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指导写字。
六、自问自答:带着问题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看了图,你看到了什么?”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上,采取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从文中来又到文中去,从课内到课外。
先让学生自主交流识记生字方法,接着让学生带拼音读生字,去掉拼音认读生字,然后到课文中找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后自己进行组词。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交流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
学生畅所欲言,有熟字加偏旁,增减笔画,看电视识字等等。
“这个字,你从哪里学到的?”体现了识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从生活中识字的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导学案设计与反思一、教材简介《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
内容比较简单。
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五、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播放课件《传香》,教师讲故事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学生读阅读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1、2、(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馈交流。
读课文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读准下列字音:召()集骆()驼(),称()赞恰()好露()出禁()不住数()不尽()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用课件出示填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课文讲的是()考查(),看谁在()画出的骆驼()。
大徒弟画满了(),二徒弟画了(),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一只骆驼(),另一只骆驼(),但却表示()的骆驼。
(三)、学生自读课文,重点研读: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找出答案: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读出相应的段落,找出答案: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1)(2)…………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四)、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画多)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预设: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若隐若现”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12、完整地读课文。
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3)、三徒弟画了什么?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4、画师是怎么评价的?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若隐若现”(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5、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理解“恍然大悟”(五)、拓展内容。
拓展: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1、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例如:曹冲称象……2、试在一张白纸上使自己画的骆驼最大。
(六)、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附板书设计: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大徒弟很多二徒弟许多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妙)《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导学案设计与反思一、教材简介《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
内容比较简单。
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馈交流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画多)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若隐若现”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12、完整地读课文。
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
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课件出示: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五)、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五、板书设计: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大徒弟很多二徒弟许多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