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优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24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进化和形成咱们讲中国的人种形成变化,以汉族为主线来讲,因为华夏族的文明历史和记录都是最早的,溯源比较清楚。
汉族讲清楚了,其他少数民族也就大概清楚了!咱们分三部分,先讲黄种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再讲的汉族形成,最后讲汉族发展。
(一)黄种人基因中的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四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
棕色人种早于黄色人种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沿海岸线退缩,或者躲进山区。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消融时,一支带着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
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大致有两个,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分出2条路线),一个是珠江流域。
先说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的那一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
“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
”后人所称的先羌,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这一支南亚人在出发时,头颅还很圆,带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
但在他们行进过程中,人体形态发生变化。
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存活下来的人基因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留在河谷地区的羌人,应该是迁移过程中留下的。
他们保留了游牧的习性。
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这样一直到5000~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
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
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
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正式分开。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汉族特有的两个基因突变)。
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
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
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或是战败,或是寻找食物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
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
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
如回族、满族……。
2005年,中央在“12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1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23学时:245教学目的与任务:6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族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了解和掌握民族7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规律,使学生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发展的过程和8具体阶段,从而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和进程的9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深入理解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提高客观对待和分析民族发展差距所带来的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民族1011观。
12教学重点与难点:13★教学重点:141. 民族产生的过程和时间、民族发展的动因;152.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 民族同化。
1617●教学难点:181. 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2.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关系。
1920第一节民族的产生212223民族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24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了解民族的形成,就要先了解人类的产生。
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2526了。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27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28分离。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29分离。
30两次大分工分别导致了一定的结果:野蛮时代中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313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开始出现了男子独裁33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了最初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3435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差别;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36的组成部分;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有37了进一步的分工。
38(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39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4041(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42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