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和自我调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甚至有伴随不典型增生。
本病的发生率及萎缩程度与年龄正相关,故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
临床表现多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等,属于中医胃脘痛或胃痞症的范畴;有一定的癌变几率。
世卫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几率更大。
由于其症状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加之许多病人拒绝胃镜,所以往往会错过治疗的“不可逆转点”,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所以要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萎缩性胃炎若任其发展,部分患者必将进展为胃癌,因此,适当干预、必要的治疗、及时阻止相当重要。
谈谈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和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重要因素;长期服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吸烟,饮酒,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等食物,过多摄入食盐,有胃癌家族史...以上因素均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或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癌变的可能。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就是根据以上几方面来进行的,轻度萎缩、轻度肠化去除损害因素后能够逆转;但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合并中重度肠化生、出现异型增生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必须重视,要及时进行干预,但也不必过于焦虑,绝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病情能够稳定,进展为胃癌者较少。
萎缩性胃炎并非不可逆转对萎缩性胃炎,西医一向是认为不可逆转的,而中医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疗效。
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教授认为,通过中医治疗一部分患者得到痊愈,只是疗程缓慢,要3-6个月。
虽然萎缩性胃炎被治愈的患者还不是很多,但中医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西医认为的“不可逆转”是不确切的,不科学的,只是疗程的相对长短而已。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证型的关系陈朝元;王岩【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年(卷),期】2002(20)6【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
方法 :1 1 8例CAG患者 ,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 5型 ,即 :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 (含虚寒 )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
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
结果 :1 1 8例CAG患者 ,Hp阳性 87例 (73 .7% ) ,Hp阴性 31例 (2 6 .3 % ) ;CAG各中医证型Hp感染顺序为 :脾胃湿热(87.5 % ) >胃络瘀血(83 .3 % ) >肝胃不和 (76 .9% ) >脾胃虚弱含虚寒 (50 % ) >胃阴不足 (44.4% )。
实证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0 .0 1 )。
结论 :Hp感染是CAG病因之一 ;Hp感染情况可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总页数】2页(P828-829)【关键词】中医证型;研究;幽门螺杆菌;慢性萎缩性胃炎【作者】陈朝元;王岩【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733.2【相关文献】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关系初探 [J], 张定国;孙志宇;刘晓旭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J], 宗湘裕;王万卷;刘宝珍;杜长海;赵景成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高发武;代会容;杨来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J], 刘乐鑫; 王静滨; 马鹏莉; 刘丽; 黄国欣; 赖英哲; 林姗姗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附108例临床资料 [J], 柳冬兵;李莉;刘加新;王欣燕;叶涵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幽门螺杆菌与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杨洋;刘华一【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97例CAG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6组,观察各组HP感染情况及8周中医对症治疗后各组HP阳性组与阴性组疗效情况.结果:各组HP感染率为脾胃湿热证82.3%,肝胃郁热证76.9%,肝胃气滞证65.0%,胃络瘀血证53.3%,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40.9%,胃阴不足证40.0%.各组感染率有差异(P<0.05).8周治疗后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证中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无差异(P>0.05);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有差异(P<0.05),且HP(-)组前后症状评分差值大于HP(+)组.结论:HP感染在CAG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且对CAG治疗有影响.【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4(045)002【总页数】2页(P25,35)【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作者】杨洋;刘华一【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天津3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12年6月-2013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经胃镜和病理诊断为CAG的患者。
明确的病例共97例。
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1]中证候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6个证型。
1.2 方法与观察指标 (1)HP诊断:所有患者检查前两周未使用过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进行14C呼气试验或取胃黏膜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其一阳性者为HP感染。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董秋菊,韩佰花,刘增福菏泽市立医院消化内科,山东菏泽274000[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的出现与许多因素有关,在诸多关联因素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占重要比重,会使患者胃部发生感染进而形成炎症疾病,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生胃癌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随着临床研究对该疾病治疗探索的深入,更多的方法也不断在临床投入使用。
对于此类疾病患者的治疗,需要从疾病的病理与发生原因展开。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西药;中医[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4(a)-0185-04 Research Progress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DONG QiuYu, HAN Baihua, LIU Zengfu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Heze Municipal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000 China [Abstra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s a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factors, among which Helicobacter pylori (H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ausing the infection of the stomach and forming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ease, the chance of gastric cancer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reaten⁃ing their lives and health. As clinical research into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progresses, more methods continue to be used in the clinic.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pathology and causes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Atrophic gastritis; Helicobacter pylori;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发生在胃黏膜局部,此处的肌肉组织出现萎缩样改变,黏膜层变薄,且黏膜肌层增厚。
萎缩性胃炎不同亚型肠上皮化生中C—myc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与肠上皮化生不同亚型中C-myc蛋白表达的关系。
方法应用14碳-呼气试验检测Hp;AB-PAS和HID-AB 黏液染色法进行肠上皮化生亚型分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法检测C-myc蛋白的表达。
结果肠上皮化生各亚型Hp感染率均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各亚型之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不完全性结肠化生C-myc蛋白表达率高于其他亚型和非萎缩性胃炎(P 75%,表达(+)~(+++)者均可记作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Hp感染率及不同胃黏膜病变中C-myc蛋白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肠上皮化生各亚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均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免疫组化结果见图1、图2。
C-myc蛋白阳性判定为胃黏膜肠化灶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内出现深浅不一的棕黄色颗粒(图1)。
Hp感染与不同亚型肠上皮化生和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C-myc蛋白表达率的关系见表1。
结果显示:不完全性结肠化生C-my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χ2=21.167,P 0.05);不完全性结肠化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中C-myc蛋白表达率为76%,而阴性患者中C-myc蛋白表达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 0.05)。
图1 不完全性结肠化生胃黏膜C-myc蛋白表达阳性(Elivision×400)图2 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C-myc蛋白表达阴性(Elivision×400)3 讨论C-myc是基因研究中较常见的原癌基因,是myc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基因稳定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6]。
C-myc的激活在多种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是胃癌细胞中常见的高表达的癌基因之一。
萎缩性胃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萎缩性胃炎概述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又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致病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导致胃分泌胃液及胃蛋白酶的能力降低,影响胃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早期萎缩性胃炎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可出现不同程度胃部胀满、胀痛等消化不良相关症状,若未及时治疗会并发胃出血、胃溃疡以及癌前病变等。
目前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英文名称:atrophic gastritis其它名称: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中医疾病:胃脘痛、痞满、呃逆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胃,腹部常见症状:食欲不振、口苦、嗳气、泛酸、恶心、中上腹不适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潜血试验、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 B12水平测定、超声、X 线、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活检重要提醒:萎缩性胃炎有向胃癌发展的可能性,需要关注癌前病变情况及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1、基于病变部位分类(1)A 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黏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但消化道症状较少,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2)B 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3)AB 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同时累及胃窦、胃体。
2、基于萎缩程度分类(1)轻度萎缩性胃炎: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2)中度萎缩性胃炎: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且范围较轻度广泛。
慢性萎缩性胃炎应该怎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指的是人们体内的胃粘膜由于受到多次破坏导致胃粘膜上皮以及胃粘膜中的腺体出现萎缩情况,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胃粘膜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样不仅会让患者体内的胃粘膜变薄,也会增加患者胃部出现其他疾病的概率。
临床上把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疾病划分在胃病范围内,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统计,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患有这一疾病的人们占有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疾病病发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胀气、食欲不佳以及贫血、心情烦躁等。
经临床研究发现,这一疾病出现的原因有许多,病情严重者也会引发胃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生命健康都具有严重危害。
所以,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知识对人们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应该怎么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病因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疾病主要成因临床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影响这一疾病形成的原因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出现这一疾病的原因都与以下这几个原因有关。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的细菌,这一病菌对于生长与生存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经过相关医学人员研究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都是由于感染了这一病菌后才出现的胃部疾病,并且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可以在人体内部长期存活的唯一生物物种,在第八届胃肠疾病学会议上,相关学者把幽门螺旋杆菌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诱发原因之一。
(二)饮食与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不仅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对于生命健康与身体健康也都具有重要作用。
部分患者由于没有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不仅给身体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也给疾病的产生创造了许多机会。
如人们经常食用刺激性较强食物,经常饮酒、吸烟、熬夜、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稳定、精神状态差等都会导致人体内部的胃粘膜受损,而这些不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都可能成为人们患有慢性萎缩胃炎疾病的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一)
作者:李爽,周康年,黄兰蔚,周红,冯秋菊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及相关疾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我院859例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学和细菌学的调查,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5月~2005年5月胃镜检测8329例,其中萎缩性胃炎859例(10.31%),男275例,女584例,年龄15~86岁,平均57岁。
1.2方法全部病例在胃镜下于幽门周围5cm处大小弯取活检各1块,做病理组织学(HE染色)和Hp检测(Warthy-starry银染色)。
1.3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以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为诊断标准。
2结果
2.1萎缩性胃炎发生与年龄的关系见表1。
表1萎缩性胃炎发生与年龄的关系(略)
2.2病理组织学特点单纯萎缩517例(60.19%),其中轻度357例(4.56%),中度91例(10.59%),重度69例(8.03%);伴肠上皮化生240例(27.94%);伴不典型增生102例(11.87%)。
2.3病理组织学与Hp感染率比较见表2。
表2病理组织学与Hp感染率比较(略)
3讨论
在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过程中,胃黏膜萎缩是重要的一环,而Hp可能在其中扮演着先导的作用。
因此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将Hp列为Ⅰ类致癌原〔1〕。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落后地区的Hp感染率较发达地区高,其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发病率也较高。
在美国,胃癌的死亡率为20/10万,其人群的Hp感染率也只有30%〔2〕。
我国福建长乐市,胃癌调查死亡率高达120.47/10万,其中Hp感染率为59.4%,同时该地区也有较高的萎缩性胃炎发生率〔3〕。
大量资料表明:Hp感染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后者又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提示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
文献报道,Hp感染从儿童开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20~30岁时感染率为40%,40~50岁为60.7%,60岁以上为65.4%〔4〕。
而本资料也显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50~60岁发生率最高,同Hp感染率成正相关,这也进一步提示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本组资料中可以显示萎缩性胃炎Hp阳性的比例远远高于Hp阴性的比例,两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