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 格式:ppt
- 大小:5.43 MB
- 文档页数:13
动脉穿刺抽血法操作并发症动脉穿刺抽血法操作并发症一、感染(一)发生原因1感染多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置管时间过长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
3.动脉穿刺点未完全结痂前,有污染的液体渗入针眼。
(二)临床表现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病人会出现全身的症症:高热。
血液和导管培养有细菌生长。
(三)预防及处理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程,所使用的穿刺针、导丝、导管均应严格消毒,确保无菌;穿刺时怀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穿刺点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更换无菌敷料。
2.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穿刺;3.动脉插管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插管;如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并送检。
4.拔除导管时,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切实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
5.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二、皮下血肿(一)发生原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
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
(二)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
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
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动脉穿刺抽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1、感染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动脉导管等如有污染立即更换。
2、穿刺前认真选择导管,避免在皮肤有感染的地方穿刺。
3、动脉插管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导管,如怀疑有感染立即拔管。
4、拔出导管时,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切实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
5、已发生感染者,除对症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二、皮下血肿1、加强穿刺基本功,掌握穿刺技能。
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停特殊处理。
如肿胀加剧或血流量小于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3、压迫止血无效可加压包扎。
4、血肿发生后采用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用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以使血肿消退。
三、假性动脉瘤形成1、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
2、对出血部位的护理,穿刺后如动脉有少量出血时,可采用无菌敷料按压出血部位。
应用胶布加压、固定,并随时观察血流量及是否出血。
3、患者若有小的足背动脉瘤形成,应嘱其穿宽松、软质面的鞋,以防瘤体受摩擦引起破裂出血.4、做好宣教工作:行动脉穿刺后可采用温度为60~70℃的湿毛巾热敷,每天一次,时间为20分钟,以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热敷过程中注意避免烫伤.5、假性动脉瘤较大而影响功能者,直接采取手术修补。
四、血栓形成1、减少同一穿刺点的穿刺次数.2、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3、血栓形成后可静脉插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五、穿刺口大出血1、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并嘱患者勿过早下床活动。
2、若出现大出血,立即让病人平卧,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敷料将明胶海绵按压在穿刺点,直到不出血为止。
3、出血量大的患者可输血制品.。
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考点动脉穿刺是一种用于获取动脉血液样本或进行某些特定治疗的医学操作。
然而,这种操作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脉穿刺并发症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1. 感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所致。
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穿刺部位的红、肿、热、痛,严重者可能会有脓肿形成。
预防和处理感染的方法包括在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穿刺点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进行穿刺,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插管,如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并送检。
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2. 出血和血肿:出血和血肿是由于穿刺过程中损伤动脉或周围组织所致。
症状可能包括穿刺部位肿胀、疼痛和瘀斑。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无菌纱布或棉球局部压迫止血,抬高受伤部位以减少出血,必要时可使用止血药物或输血。
3. 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穿刺后,血管壁的破损导致血液从动脉内流出并在周围组织中形成瘤状血肿。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超声检查确诊,并在瘤体形成早期进行压迫或手术修复。
4. 血栓形成:动脉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肢体远端缺血或坏死。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取栓或血管重建。
5. 神经损伤:在某些情况下,动脉穿刺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组织,导致肢体麻木、疼痛或肌肉功能障碍。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理疗和康复训练等手段进行治疗。
对于上述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动脉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技术,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如发生并发症,应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动脉穿刺知识点动脉穿刺是一种医疗操作,常用于采集动脉血样、监测动脉压力、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等。
在进行动脉穿刺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步骤,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准确和有效。
本文将为您介绍动脉穿刺的知识点,并逐步解释操作的步骤。
动脉穿刺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脉穿刺的适应症:动脉穿刺常用于需要频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如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心脏手术后的患者等。
2.动脉穿刺的禁忌症:动脉穿刺有一定的风险,不适合所有患者。
一些禁忌症包括出血倾向、局部感染、动脉瘤等。
3.动脉穿刺所需材料:进行动脉穿刺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材料,如穿刺针、注射器、消毒剂、手套等。
4.动脉穿刺的操作步骤:(1)确定穿刺部位: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2)准备工具和材料:确保所有材料已经准备齐全,并进行消毒处理;(3)术前准备: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同意;(4)消毒皮肤:使用消毒剂彻底清洁穿刺部位;(5)穿刺操作:将穿刺针插入动脉,确保进针方向正确,并抽取血样或连接监测设备;(6)操作后处理:取出穿刺针,进行局部止血和消毒。
5.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动脉穿刺虽然是一项常见的操作,但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的风险,如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等。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
动脉穿刺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医疗操作,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动脉穿刺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应该熟悉相关的知识点,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技巧。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该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之,动脉穿刺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对于需要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测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在进行动脉穿刺操作时,应该熟悉相关的知识点,并遵循严格的操作步骤,以确保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该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一、概述动脉穿刺是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但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出血、血肿、感染、动脉痉挛等。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1. 出血(1)原因:穿刺针损伤动脉血管、术后压迫不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等。
(2)处理措施:①立即停止操作,观察出血情况;②局部按压止血,使用无菌纱布或止血带;③如出血量大,可给予止血药物;④必要时进行血管缝合或血管介入治疗。
2. 血肿(1)原因:穿刺针损伤动脉血管、术后压迫不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等。
(2)处理措施:①立即停止操作,观察血肿情况;②局部冷敷,减少出血;③如血肿较大,可给予止血药物;④必要时进行血管介入治疗。
3. 感染(1)原因:无菌操作不严格、器械消毒不彻底等。
(2)处理措施:①立即停止操作,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②给予抗生素治疗;③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常规等指标,防止感染扩散。
4. 动脉痉挛(1)原因:穿刺部位疼痛、患者紧张等。
(2)处理措施:①立即停止操作,给予患者安慰;②使用热敷、局部按摩等方法缓解痉挛;③必要时给予解痉药物。
5.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1)原因: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等。
(2)处理措施:①立即停止操作,拔除导管;②给予抗凝治疗;③密切观察患者血栓形成情况,必要时进行血管介入治疗。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无菌操作技能;2.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安全;3. 对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4. 定期检查患者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5. 优化穿刺部位选择,减少穿刺次数。
四、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动脉穿刺并发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五、总结动脉穿刺并发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并发症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一.操作方法和程序1.基本操作方法(1)局部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2)局部麻醉: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1)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由于股动脉内径大、技术容易掌握、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可根据需要置入较大鞘管等优点而成为经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最常选择的方法。
①穿刺点的选择: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管入路。
如果两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相当,则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
如果股动脉在1周内曾被穿刺过,最好使用对侧股动脉。
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正下方。
穿刺点过高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带,使术后止血困难。
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位置较深,穿刺不易成功,且有动脉分支,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容易造成动静脉瘘。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进穿刺针,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
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
以后边退针边注入,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见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2)经桡动脉穿刺置管①适应证: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阳性。
Allen试验用于评价穿刺侧手掌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
同时压迫同侧手掌的桡动脉和尺动脉3060s,随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
松开后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则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该侧手掌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更为客观的动脉循环评价可以通过改良的Allen试验获得:采用示指或拇指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来代替手颜色的恢复,可以持续评价桡-尺循环的完整性。
尺动脉压力释放后如果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则表明反应异常,不能采用经桡动脉途径。
桡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与处理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1]。
此后,随着此项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并且以其对穿刺部位损伤小、不必强制绝对卧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在全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中。
但由于桡动脉路径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局限性,穿刺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切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
下面简单讲述一下穿刺并发症及一般常规的处理办法:1、桡动脉痉挛国内报道男性桡动脉平均直径为(3.1±0.6)mm,女性为(2.8±0.6)mm,完全可以通过6F(约折合直径为 2.0mm)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
但由于桡动脉血管壁薄、直径相对细小,对血中儿茶酚胺极度敏感。
因此,在术中穿刺针或导丝直接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疼痛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时容易出现血管痉挛。
女性桡动脉较男性更细小,手术操作程中更易发生痉挛[2]。
并且,有些患者血管变异、术者动作不熟练等因素也会诱发桡动脉痉挛。
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剧烈,同时术者导丝导管操作不畅,如应用造影剂造影可发现桡动脉细小。
针对性处理措施:术前对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可给予适量镇静剂;术者动作熟练,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桡动脉的刺激;也可鞘管内给予解痉、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等。
以上各种措施均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可强行拔管,以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可暂时终止此穿刺点的操作,保留导管,选用其他穿刺途径,如肱动脉或股动脉。
2、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是穿刺动脉血管的一项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穿刺压力较大的大动脉。
相对股动脉而言,穿刺桡动脉,因其表浅,易于按压,故发生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但由于术中、术后大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及提前松解加压包扎,可能会增加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预防及处理假性动脉瘤的方法:①酌情增加穿刺点压迫时间。
经桡动脉路径行PCI治疗的患者,若无明显肢体肿胀及疼痛,可延长压迫时间12h。
介入动脉穿刺技术常见并发症试题及解析动脉穿刺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动脉血样或进行动脉内插管等操作。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动脉损伤、出血等。
下面是一些关于动脉穿刺技术常见并发症的试题及解析。
一、试题1. 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中,以下哪种是最常见的?A. 动脉血栓形成B. 动脉损伤C. 动脉出血D. 动脉狭窄2. 动脉穿刺术后,出现以下症状时应怀疑有哪种并发症?A. 青紫肿胀B. 持续出血C. 局部温度升高D. 血压下降3. 动脉穿刺术后,如何预防并缓解动脉出血?A. 行动脉结扎B. 完全闭塞伤口C. 轻脉法压迟D. 大功率紧急止血二、解析1. 答案:C. 动脉出血解析:动脉出血是动脉穿刺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动脉压力较高,一旦穿刺点未及时或有效地止血,会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2. 答案:B. 持续出血解析:持续出血是动脉穿刺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穿刺部位无法及时停止出血。
其他症状如青紫肿胀、局部温度升高和血压下降,可能与其他并发症有关。
3. 答案:C. 轻脉法压迟解析:轻脉法压迟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动脉出血的方法,它可以在穿刺后用手指轻轻按压穿刺点,延迟一段时间再进行止血处理。
这种方法可减少穿刺点的出血量,避免过度压迫导致缺血。
综上所述,动脉穿刺技术对于医疗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了解并注意动脉穿刺技术常见并发症,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质量。
动脉穿刺技术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常用于获取动脉血样或插入动脉导管等应用。
然而,这个技术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动脉损伤、出血、感染等。
了解这些常见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动脉损伤动脉损伤是动脉穿刺技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动脉损伤可能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出血等。
为了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穿刺操作需要小心谨慎,避免刺入血管过深或过大力度。
动脉血液采样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引言动脉血液采样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血液样本以进行临床分析和诊断。
然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本文将讨论动脉血液采样操作的常见并发症,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1. 血肿:动脉穿刺时出血未能凝结形成血肿,可能导致疼痛和局部不适,严重时还可影响血流。
2. 血栓形成:穿刺后,动脉内出现凝块,可能堵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或阻断。
3. 动脉损伤:无意中伤及动脉壁,可能导致出血、动脉瘤形成或血管闭塞。
4. 感染:穿刺操作可能引起感染,导致局部红肿、发热和全身感染症状。
预防措施1. 严格消毒:在进行动脉血液采样之前,务必对手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2. 规范操作:采用无菌操作,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3. 观察血液凝结:动脉穿刺后,观察是否有血液凝块形成,及时处理。
4. 控制穿刺深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控制穿刺深度,避免伤及动脉壁。
5. 技术熟练:操作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动脉血液采样操作技术。
处理措施1. 血肿处理:轻度血肿可热敷促进吸收,重度血肿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2. 血栓处理:根据血栓的位置和程度,可能需要溶栓治疗或手术清除。
3. 动脉损伤处理:轻微损伤可通过保守治疗,如休息和止血,严重损伤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4. 感染处理: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及适当的伤口护理和消毒。
结论动脉血液采样操作的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预防和处理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